木里藏族自治县民俗文化

  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结合部,是横断山脉在四川境内最典型的地带。这里以藏民族为主,生活着彝、汉、苗、蒙古、纳西等17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们相互杂居、相互融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大融合,而在这如繁星璀璨的各民族文化融合境域中,山歌成为了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个体劳动如行路、放牧、砍柴、割草或民间喜庆娱乐中为了相互交流,自娱自乐而即兴编作的节奏自由、旋律优美的山歌……[详细]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先民们数千年前就劳动、生息、繁衍于长江中下游,秦汉时期聚居在湘西、贵州、云南等地,后来一部分向西迁徙来到木里,到明清时期基本形成现在的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情况。木里境内散居的苗族服饰,由于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族源等诸多原因而分化为三个支系,形成不同类型的服饰。【产生年代】在《苗族花衣的由来》中叙述了苗族妇女服装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据述,苗族在跋山涉水沿河……[详细]
  (藏族毛织品编织技艺)【产生年代】据考,木里的藏族是唐朝初、中期年间从西藏、青海一带迁入的。随着先人们的迁徙,不仅带来生产资料,而且也带来各种手工技艺,毛制品编织就是先辈们世代相传留在木里民间的一项生活和生存必需的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分布区域】木里境内的分布主要有:水洛、东朗、麦日、唐央、东子、博窝、麦地龙、卡拉、宁朗、依吉及九个国有牧场。【基本内容】木里民间毛制品编织的主要织品有毛大衣、毛冒……[详细]
  “擦窝”是由味似苏达水的天然液体(本地称硝水)熬制而成的凝固物质,形似小饼,味苦涩刺苦。木里当地藏族呷咪语称“擦窝”,谱咪语称“得哎”。它是历史上在木里及稻城、理塘、九龙等藏区首屈一指的灵丹妙药。木里藏族自治县唐央乡同窝村马尔组的梦窝地以生产传统医药“擦窝”而享誉藏区,历史上当地居民都要上缴“擦窝”税,四面八方到这里交易、买购“擦窝”的人数以千计。它成为了当地居民重要的谋生手段。“擦窝”制作以其悠……[详细]
  木里藏族传统茶具制作技艺是历代藏族工匠智慧的结晶,倾注了藏族民众特有的自然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通过特定的载体形式将这些理念外化于各类茶具之上,成为研究藏族工艺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工艺艺术价值。【产生年代】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决定了其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木里藏族系公元11世纪迁入,历经900多年的历史,逐步形成了有别西藏、甘孜藏区民俗生活的独特文化……[详细]
  木里藏族“嘎卓”舞又称“锅庄舞”、“歌庄”、“卓”等,俗称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分别有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嘎卓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是藏族聚居区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年代】“嘎卓”??一词由来已久,现“锅庄”,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译音。根据木里藏族自治县流传的……[详细]
  纳西族中有多种优美而抒情的自娱性歌舞,“金佐搓”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歌舞之一。这种群众性的歌舞晚会活动,既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又增强了民族间的凝聚力,成为纳西族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年代】“金佐搓”相传产生于木氏土司崛起的年代(元代十三年前后),这一古老的歌舞形式源于纳西族先民在过着游牧生活的时候,白天经常围猎山中,晚间即在篝火旁享用所得猎物,并尽情欢舞,仿效狩猎时的惊险场景,所以……[详细]
  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辖区。从东向北向西均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相接,西南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丽江地区犬牙交错并一江相隔。境内世居民族以藏族为主体,还有彝、汉、苗、蒙、纳西、傈僳等16个少数民族。木里的藏族是唐朝初、中期年间从西藏、青海迁入,一部分自称“甲冬巴”的藏族从云南迪庆州迁入。木里藏族因居住地不同以及习俗上的差异有不同称谓,有:自称为“蕃”他……[详细]
  藏族杜基嘎尔“杜基嘎尔”(藏语译音),即金刚神舞,又俗称“跳神”。跳神并不是世俗的普通娱乐活动,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佛事仪式,表演前要念经,表演时须以1节奏而进行。藏传佛教的金刚法舞蹈“藏族杜基嘎尔”通过这种极为特别的表演形式传达和显现出密宗的无上之奥秘,它以身、语、意三密相应吸的仪式化展示,达到驱邪正道、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特殊目的。这便是在木里藏区流传至今带有浓郁宗教色彩,又集音乐、舞蹈、体育、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