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 > 梓潼县特产

梓潼县民俗文化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汉族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是谈演《文昌大洞仙经》时的伴奏音乐。文昌洞经古乐音韵高雅、风格朴素、品种繁多,具有一种高雅、淳厚的格调,它将汉族宗教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熔于一炉,在乐曲、乐器、演奏技艺,成为宝贵的汉族民间艺术瑰宝。2007年3月1日文昌洞经古乐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大新花灯起源于民国初年梓潼大新地区,是流传于梓潼及川西北地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灯舞,它是文昌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新花灯是一种以灯为主要道具,“灯阵”为主要表演形式,“耍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大型综合性歌舞。大新花灯的组成很多,除青龙、黄龙各一条外,还有大小不同的十多种灯具组成,包括元宝、牌灯、马马灯、狮灯、凤凰灯、车车灯、虾灯、鲤鱼灯、蚌壳灯、乌龟灯、彩莲船等,这些灯称为天灯。由12个仙女……[详细]
  梓潼片粉是有名的梓潼名特小吃,和梓潼酥饼、镶碗一起,被称为“梓潼三绝”。梓潼片粉为清光绪年间梓潼名厨仇宝祥所创。传说他在为人做菜时,不小心把欠粉倒入蒸笼里,凝结成了片状,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片粉。后来作为一道独具风味的地方名特小吃逐渐在梓潼兴起,声名远扬,食者甚众,直至现在。梓潼片粉的制作需选用上好的优质绿豆、碗豆或红苕淀粉,其中以绿豆为最佳。其做法是:按照民间传统工艺,配以清甜井水,充分浸泡后,……[详细]
  马鸣阳戏产生于明末清初,是流传于绵阳市梓潼地区的一种民间戏剧。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梓潼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是梓潼文昌文化的分枝和延续。旧时,朝拜文昌帝君要举行规模盛大的仪式,这种仪式就是绵延数百年的迎神会。梓潼迎神会傩祭、傩舞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马鸣阳戏。它是在人们对神的崇拜的过程中,通过设坛祭祀,借以酬神还愿、祈福消灾、安神谢土、驱邪纳吉,使宗教、文化、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入无数……[详细]
  原料加工工具:粉碎机3台、搅拌机4台、冷风设备4台、排气设备2台、大型工作台2台、红外线烘烤炉3台、电子度量设备6台、刀模具25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梓潼酥饼制作技艺梓潼酥饼历史悠久。传说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幸蜀,来到梓潼上亭铺,夜雨闻铃,非常思念已死的杨贵妃,以致茶饭不思,肝肠寸断。这时当地官员便向他敬上地方特产—酥饼。他一见了圆而可爱的酥饼,顿生快意。一品尝,果然甚佳,便对酥饼大……[详细]
  文昌出巡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绵阳梓潼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是文昌信仰的最集中的表现。据明代进士,邑人何光裕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所作“文昌行祠碑记”,文昌出巡之民俗应始于明嘉靖五年之前。“文昌出巡”是文昌重大祭祀活动之一,是梓潼地区春节的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也是普通民众始终保存,以片断的变动或较为稳固的形式,一直存在至今的民俗活动。文昌帝君和他的圣父、圣母供奉在七曲山大庙。为了表示对文……[详细]
  侯安华,1960年参加工作,分别在我县大新、文兴、仁和、宝石、定远等乡供销社工作过。1975年,侯安华在宝石供销社工作时,与原宝石小学教师范中先(退体军人)交往,看见其制琴,非常感兴趣,便首先从范处开始学习制琴。因范中先老师制琴技术不是很好,侯安华不满足于在这里的学习,不断地自己钻研、琢磨。通过多次实践,其制琴技艺日益精湛。开始时,其所制之琴仅限于自用,或偶尔给熟人、朋友制作,后因名气愈来愈大,县……[详细]
  梓潼的中医学的产生及发展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由于中医有很强的实用性、群众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在国内外的中医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梓潼县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这方土地,历史悠久,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文化繁荣,社会祥和,名人辈出,是闪耀在古蜀道上的一颗明珠。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分类之多,享誉之远,其中的梓潼中医当属国之魂宝。梓潼中医,名医众多。从东晋时张亚子……[详细]
  罗成双,生于1948年11月,梓潼县宝石乡白马二社人,为宝石及周边地区有名的石工艺人。罗成双17岁开始随父学习石工技艺,至今已有40年。因有父亲的指点,加之自己刻苦钻研,罗成双的石工技艺渐入佳境,不仅能打碑,而且能自己写碑,自己设计各类花纹图案。据罗成双介绍,宝石及周边地区很多碑都为他所刻写,请他的人很多,一般从写碑到图案的设计,到打碑,都由他独立完成,因而受到雇主的欢迎。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就近实……[详细]
  高跷狮灯就是踩着高跷耍狮子,离地面约40厘米。黎雅高跷狮灯起源于七十年代末。当时,该镇白沙村5社的孙先能三兄弟受高跷的启发,于是将两者融为一体,就有了黎雅高跷狮灯。孙氏三兄弟本来会耍地狮子,曾师从孙传道、刘云生等人。高跷狮灯产生之初,并不是所有角色全都踩高跷,只有笑和尚踩。因其新颖,很受群众喜爱。八十年代初,舞狮人也由在地上跳变为踩着高跷跳。到最后,又添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所有的表演人员都踩……[详细]
  一、文昌古籍的产生发展文昌古籍是记载文昌文化的古代书籍,它依附于文昌帝君而产生,名播海内外。发源于梓潼的文昌文化,大约起始于东晋后期。相传,越西氐羌人张亚子,为报母仇,杀了邛都县令,后来举家逃到梓潼七曲山避难,后仕晋为将,生前与建立后秦皇帝的姚苌有交往。死后,氐羌人哀悼,在七曲山建祠祭祀他。在对亚子神自然崇拜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神话和传说,出现了祭祀氐羌人原始图腾的古老习俗,同时,建善板祠,供……[详细]
  作泥塑时采用的是先打桩、大型塑像要加钢管、钢筋和铁丝焊接,小的用木桩固定即可。第一道坯子是黄泥加稻草,关键是塑泥要发好,干湿合适;表面要过两道,每道工序是:第一遍用多半河沙少半泥,第二遍过细,用细沙,泥沙里加棉花筋。每道工序要等前一道坯子干透了,再作第二道、第三道。作泥塑所用工具有:十几把各式黄杨木木刀。做木雕活,第一遍毛坯,第二遍初形,第三遍具象,第四遍肖形。要刻得越细越好,打磨越光滑越好,然后……[详细]
  文昌祭祀源于梓潼氐人的祖先祭祀,是在文昌信仰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文昌祭祀包括道教祭祀、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三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程序和礼仪。道教对文昌帝君张亚子推崇备至,有着较为复杂的祭祀科仪。其中,《广成仪制文昌正朝全集》影响最大。祭祀前需设道坛,道坛前供奉“虚无自然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九天开化七曲文昌宏仁帝君更生永命天尊”神位。道坛对面是对坛,供奉“先天御前持心护道三五火……[详细]
  评书艺术,历史悠久,为四川曲艺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书路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清棚”和“雷棚”两大派。清棚派,谈吐儒雅,注重文采,轻言细语,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雷棚派讲究摹拟物象,锋芒毕露,绘声绘色,扣人心弦。讲评书技艺娴熟,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流畅、清晰,并注重神情与身体形态与故事中的人物身份相贴切。讲到精采处,只见评书艺人眉飞色舞,紧张处悬念重重,有时即兴发挥,信手拈来,便成为妙语华章,常……[详细]
  仇宝祥精通各类菜肴的烹饪,并对梓潼田席进行了大胆改进,形成了以仇家祖传“镶碗”为头菜的田席“十大碗”。“十”数表示吉利和完美的意思,是人们婚丧嫁娶、宾朋筵请的必选菜肴。这“十大碗”是:镶碗、杂烩、清蒸鸡块、糖醋浠卤鱼块、八宝饭、粉蒸肉、咸烧白、肉丁餜、门坎大肉、凉拌粉条等。以上菜肴可根据时令季节进行变换,也可再增加三道炒菜做成“十三花”。为了佐酒,在上“十大碗”之前,要配以6—9道凉碟菜。一般以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