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定西 > 渭源县特产

渭源县民俗文化

  社火是渭源民间为庆贺春节而集体举行的一种游艺活动,是融秧歌、戏曲、舞蹈等表演艺术和竹扎、裱糊、剪纸等制作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社火多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活动,活动主要以“地摊”形式进行,也有极少数搭台演出的。有的乡镇以传统见长,也有的在传统的基础上糅合了现代的成分,可谓与时俱进。……[详细]
  渭源泥塑有着漫长的历史。这里自古至今就是藏、羌、汉多民族杂居之地。两汉以后,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目前县内众多庙宇内的神像多为泥塑作品。渭源泥塑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以人民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为主题,主要反映渭河源头悠久的农耕文明。我们现已开发出《党参系列》、《洋芋系列》、《碾场》、《水磨》等反映生产生活的作品,以及《卖鸡娃》、《杀猪匠》、《回……[详细]
  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位于麻家集镇的高石崖和乔家滩举行。高石崖距离县城约50公里,七座陡峭如削的山崖拔地而起。  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主要流行洮岷花儿,它的种类、内容、曲调具有多样性,一般唱时随着歌唱的感情,词的内容、曲调可以自由发挥,不受拘束,有“十唱九不同”之说。花儿是民间歌谣,对研究甘肃省民间音乐的历史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花儿是诗与歌的统一体,主要以兴赋比为表现手法。……[详细]
  伯夷、叔齐互让君位,不食周粟,采薇隐居而死的故事见于多种经传史籍,千百年来传唱不绝。而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公里的夷齐古冢,就是二位圣人隐居采薇直至饿死后的墓葬地。  首阳山属西秦岭末梢的延伸山脉,属丹霞地貌,境内群峰耸立,林木参天,1998年被命名为“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夷齐古冢山上有清圣祠,内有著名雕塑家何鄂雕塑的伯夷叔齐塑像,祠前有伯夷叔齐双冢。“伯夷叔齐祭祀”活动便在清圣祠举行,每年农历……[详细]
  渭源皮影戏又叫“影子戏”、“灯影戏”、“牛皮灯影子”或“老道情”。分布在甘肃省渭源县东北部的清源、路园、大安、秦祁、北寨、新寨等乡镇,在干旱少雨,山大沟深的乡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因搭台简单,演出方便,为群众所喜爱。渭源皮影保存较为完整,在造型、乐器、音乐、制作、雕刻、演唱等方面都有突出特点,保留了浓郁的民风和民俗,具有民俗性;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民间文学、歌唱、雕刻、表演和宗教等各种艺术……[详细]
  悠远的鼓声,独特的民族服饰,精湛的技艺,不禁使人沉醉,犹如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年代。  羌蕃鼓舞是从公元七世纪古羌族流传下来的一种特殊的歌舞形式,目前仅存的只有渭源县西部麻家集镇路西村一支队伍,当地人习惯上叫“打西蕃婆”。它用羊皮鼓做乐器和道具,舞蹈时有2—6名掌旗人导引,十几名青壮年持羊皮鼓敲击起舞,另有十几名男女儿童着彩衣、持彩巾扭行其中。一身着花衫、腰系彩带、手持鞋底针线的老西蕃婆在表演中和男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