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 > 周至县特产

周至县民俗文化

  民间舞蹈《牛斗虎》源于道教圣地——楼观台脚下的楼观镇八家庄村。早年在庄东什字的井庙内的木匾上就记载着“乾隆年间八家庄耍牛斗虎”的字样,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今《牛斗虎》仍主要分布在周至县楼观镇八家庄村及周边地区。《牛斗虎》舞蹈结构由五人组成,用竹子、麻纸、油布、颜料等材料制成老虎和牛的道具。两人舞牛头、虎头,两人演牛尾、虎尾,一人扮演牧童。《牛斗虎》的舞蹈迂回非常丰富,也很讲究,虎的动作有四大……[详细]
  龙舞是我国独特的舞蹈形式,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龙舞艺术的存在,龙舞寄托着人们对龙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也流传着这样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至龙灯。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由鹿角、狮鼻、虎眼、牛唇、马面、鹰爪、鱼鳞、蛇身、凤尾等部分组合而成,是团结、吉祥的象征,表现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智慧。在古代,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都十分崇拜龙,甚至黄帝自命真龙天子,其子……[详细]
  周至殿镇八卦锣鼓原名“殿镇老鼓”,古而原始,是流传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位于秦岭北麓,赤峪河和田峪河从东、西绕村而出,东邻西安鼓乐祖地,西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楼观台,北有曲江农业博览园和赵公明财神庙。殿镇村原名“殿紫头”,取“紫气东来”之意。自唐朝起,殿镇就存在着由东、南、西、北四社火会组成的古老四社区,而四古社火会又有四家牛拉鼓式殿镇八卦锣鼓队。本……[详细]
  《周至皮影》是周至县广济镇西欢乐村的民间艺术,周至县广济镇西欢乐村,距周至县7公里,东邻马召镇,南毗骆峪乡,西接翠峰乡,北壤四屯乡、侯家村乡。广济镇西欢乐村,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传统戏剧———周至皮影,在周至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周至皮影》,已有近百年历史。用炮制好的牛皮、刻画好后,用专用刀具雕刻成各种戏剧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然后涂上各种颜色。在人物的手颈部位安……[详细]
  吹龟兹周至民间遇红白喜事,为隆重气氛,一般使用龟兹,俗称叫乐(“文革 ”期间禁用)。龟兹即唢呐,配以鼓、钗子、铰子,由3、5个乐人(龟兹家)演奏即成。亦有5至10余人组合的唢呐唱戏,俗称咪咪戏,或民间戏曲演唱。一般乐段有百鸟朝凤、雁落平沙、普天乐、祭灵、寿宴开等,亦演奏民歌等曲目。……[详细]
  夹板舞是哑柏等地农民为增加社火色彩、烘托社火气势的舞蹈表演。舞时热情奔放、诙谐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夹板舞一般是双人打,在锣鼓的衬托下,随鼓点表演。其打法有:前后打,上下打,翻腕交叉打,互相戏逗打。花样有蜻蜓点水,凤凰展翅,金线缠腕,苏秦背剑,单手抱月等。夹板舞的长板2尺多,短板4、8寸各2块,长板两侧贴有黄色扇形的钱粮码;夹板舞者或猴子妆扮,有时猴脸小丑妆扮。1989年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赛丰……[详细]
  周至村村有锣鼓队,鼓谱各不同,鼓乐东雅西雄。锣鼓队出行时由仪仗引导,数十杆彩色牙旗,猎猎飘舞。黑河以东锣鼓配置繁,有大鼓(牛拉鼓)、中鼓、堂鼓、药鼓、小鼓、勾鼓、板锣、银锣、大钗、铙钗、中钗、铰子、京钗等,衬以碰铃和梆子。演奏鼓点稀、节奏缓、钗锣响亮变化多,紧敲慢打,平雅雍和。流行《十番鼓》、《往里滚》、《三观宫》、《鼓拍》等谱。黑河以西配器简,有中鼓、手鼓、板锣、马锣、小锣、大钗、京钗、苏铰等,……[详细]
  芯子是节庆日表演的立体惊险高空社火节目。在木平台装上三四米的铁柱,将演员固定在铁柱骨架上,用杂技造型扮成故事细节,用纸、布等物塑上背景。如刀尖站人,发丝系人,棒头倒立,担挑双人等,神奇惊险而巧妙。令人身临其境。大型带背景的芯子称焰光。清末,哑柏仰天村与邻村竞赛社火芯子,从灵泉寺佛象后的彩绘佛光上得到启示,芯子衬以巨大的焰光背景,平面上用大小不同的青瓷,粘结成变化的图案组合,有的还可转动,既富丽而又……[详细]
  剪纸本县豆村的剪纸最为有名,现存有清代精品百余件。它吸收了剪彩、刺绣和皮影艺术的特点,构图丰满完整,布局讲究,变化多端,有主有从。贴在窗纸上的暮窗花,单色彩线窗花,精巧细腻似白描;点色窗花则简练概括、色彩丰富,是剪纸、绘画的有机结合。内容有走兽、花鸟、社火芯子、戏剧人物、吉祥字样等。50年代后,周至妇女的剪纸,创作出不少精美的作品。刘阿丽等4位女青年创作的花卉剪纸组画,1984年曾作为陕西民间美术……[详细]
  社火盛于清代至今。县内乡镇和大村几乎年年上演。上阳化村演出两班社火,镇东村演三四班社火,传为盛举。社火有单马社火、对马社火、车社火、高台社火等,扮演历史神话戏剧人物。终南甘沟村灯社火晚间表演,表演者身跨竹马,马头、马身、马尾点燃蜡烛,头戴蜡灯,手持刀 等道具上亦挑烛灯。灯火灿烂中,表演动作,变换队形,似古战场两军挑灯夜战。……[详细]
  二曲礼仪,是指传播于周至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仪式。它源于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李二曲,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名顒,字中孚,号二曲,周至县城西郊蔡园堡人。二曲礼仪的实质是继承儒家传统礼仪,躬行关学“以礼教为本”。它是儒家传统礼仪与周至本地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主要体现于周至民间的红白喜事活动中,以表孝意、表敬意、表庄穆、表隆重而举行的礼节仪式。二曲礼仪,主要……[详细]
  哑柏刺绣可溯源于西周、秦汉初兴,随唐继起,衰落于民国,振兴于今。哑柏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气候温和,适宜于栽桑养蚕、抽丝织帛。清乾隆年间,周至县令邹儒大力推广蚕桑事业,并在哑柏建有织帛工场。按照哑柏乡俗,姑娘出嫁,必须上等绣品陪嫁,方显姑娘才艺。一是居室绣品门帘;二是床上被面、枕头;三是服饰、凤冠、霞披、裙袄等;四是小装饰品,荷包、香包、飘带等。有的习俗还保留至今。手绣以平针、齐针、散套针、切针、扣针……[详细]
  起源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楼观建清庙,祭祀老子,是庙会的先声。魏晋南北朝时,周至建起一些佛教寺庙,庙会渐兴。唐代李渊认李耳为远祖,在楼观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宏大的宗圣宫等建筑。唐代皇帝6次到楼观,举行隆重的皇家谒祀大典。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副将伊斯出钱营建大秦寺,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正月初七(2月4日,礼拜天)立碑,信徒- 庆祝50天,这是首次正式记载的周至庙会。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详细]
  周至道情是流传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道情,是道教宣传教理教义为道教服务的一种汉族民间演唱曲艺。最初宣扬道家的修身养性,改恶从善为宗旨,也是道家所说的“点化”。周至县历史悠久,周至县楼观台是老子(李耳)说经的地方。后来,在汉、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楼观台成为全国有名的道观,来往1及游人很多。在这种情况下,道教内有人将教内的经典,文献等改为“道情”演唱。楼观台也是“道情”这种……[详细]
  周至曲子源于陕西地域内最为流行的民歌小曲。其历史悠久,在周至、眉县、户县及周边地区比较流行。周至曲子的主要特征是一唱众和,其用语为陕西关中语言,有着极强的地域特征。曲调丰富,情绪、节奏变化较大。一是歌唱性较强的抒情性曲牌,如《看女》《郑旦哭祠》等;二是叙述性曲牌,如《赵颜求寿》《王婆卖鸡》;三是节奏、速度对比明显,戏剧性较强的曲牌,如《华容道挡曹》《对花》;四是唱说结合的曲牌,如《五更鸟》《六月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