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延安 > 子长市特产

子长市民俗文化

  子长唢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它以五人一组,系吹打结合吹奏班子,活跃在民间。这些民间乐队人虽少,但乐器声音宏亮,吹起来红火热闹,曲调委婉动听,群众十分喜欢。过红白事、搞庆祝活动、闹秧歌都有吹手助兴。唢呐手也叫吹鼓手,也称“龟子”,但实际上,“龟子”是“读qiu兹”转音,是说这种乐器是从西域龟兹传过来的,也可视为“洋货”,不过到如今,早就沾满了黄土高原的黄土味……[详细]
  子长秧歌的最早形式是庙会秧歌,俗称老秧歌。每逢春节,由庙会会长选择伞头,组织秧歌排练。正月初二(也有初七、八的)“起秧歌”前,先由会长率领秧歌队拜庙,借此驱恶逐邪,求得当年风调雨顺,人人平安。经千年沿革发展,它已构成以民间舞蹈为主体,集民间音乐、美术、工艺、戏曲、文学、杂耍、拳术等为一炉的综合民间艺术。挨家挨户拜年,俗称“排门秧歌”或“沿门秧歌”。据说,秧歌队到了哪家,哪家便可除灾灭祸,可保四季平……[详细]
  子长境内剪纸起源于元代,为民间娱乐的一种形式。昔时富豪人家每逢喜事,便动员家人剪花、草、鸟、木等,张帖于窗户、墙壁,以烘托喜庆气氛,民间则以自己的想象成各种图样,用以自娱。经漫长的历史演变,迄今已成境内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作品粗犷古朴,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除窗花外,每逢喜庆节日,剪“龙凤呈详”、“双喜字”等以示庆贺。……[详细]
  踢场子:表演都4-8人不等,男女各半,锣鼓声起,男角奔腾跳跃,热烈豪放,女角舞姿潇洒、情趣娴雅。鼓点停落,一人领唱秧歌,其他伴舞,和唱尾声。二鬼打架:本节目为民国二十九年(1940)驻瓦窑堡的抗大学员编创。由一人表演,道具为一个木框,上扎两个傀儡。表演时将木框固定在表演者被上,背上傀儡左旋右转,犹如打斗、形态逼真。打腰鼓:内容颇多,多演<张良卖布>、<小姑贤>等。建国后,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编写……[详细]
  境内道情音乐以县城瓦窑堡为界分东西两路。东路道情(由绥德米脂传入,也称嗨嗨腔)演唱过程中衬词多,节奏明快夕情绪轻松活泼夕热烈奔放。西路道情(亦称西凉调,由甘肃、宁夏传入)曲调悠扬文雅,节奏舒缓,呈现山歌情趣。遭情曲脾多,能够满足一些戏剧故事的表演。(子长道情一般依起板一开场的一引子或大过门)一一正本——结尾次序进行。曲调以“十字调”,“冒凉腔”,耍孩调”为主,在曲艺中多单独使用,有时为了新颖和唱词……[详细]
  境内秧歌起源于元代,为人们劳作之余即兴作乐的一种方式,经历代演变,发展为男女混合演出,并有伞头领唱的独特艺术形式。秧歌队在扎场时,可组成各种图案,有“躁四门”、“卷菜心”、“蛇抱九颗蛋”、“秦王乱点兵”、“十二莲灯”,“串钱龙”等种。过街秧歌有“双辫蒜”、“蛇蜕皮”、“扭麻花”等。秧歌队中多有“蛮婆蛮汉”、“大头娃”为秧歌队压阵。秧歌表演,除过街及扎场的大秧歌外,多演小节目。小节目有舞蹈、秧歌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