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武汉特产

武汉民俗文化

  卓刀泉传说流传于洪山,讲述的是关羽驻兵今卓刀泉,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的故事。在洪山区伏虎山下,传说原有一口古井,后人因井建寺,名曰“御泉寺”,而起初的卓刀泉就在此寺前。史载,“御泉寺”始建于宋代,位于古代武昌城东驿道的隘口处,即著名的洪山“九岭十八凹”之地,前有桂子山挡道,地势险要,为兵家争夺之地。明初,楚昭王朱祯来此游览,见……[详细]
  由古代的鼓吹乐演绎发展而来。唐明皇(玄宗李隆基)将民间锣鼓音乐引入宫廷,依宫廷诗词歌赋作曲,书于木牌,供演奏时对照,故名“牌子锣鼓”。后来唐明皇封作曲者为“老郎”,并规定农历3月18日为“老郎”纪念日。此后牌子锣鼓又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多用于婚丧、祝寿、祭祀等仪式上。牌子锣鼓由大锣、大鼓、大钹、小锣、马锣各一、唢呐2只组成,7人演奏。后将大锣、大鼓、大钹改为京锣、小堂鼓、京钹,增添大喇叭、垫钹和击铃……[详细]
  八十八行,是流行于鄂东一带的一种自娱性的广场艺术,因在灯节期间演唱,故又称为灯戏或灯调。八十八行大约滥觞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盛行于太平天国时期,到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表演风格八十八行行业众多,有表现农林牧副渔的,有反映手工业劳动的,有表演经商活动的,有宣扬神话故事的。因行业复杂纷纭,故名八十八行。八十八行剧目丰富,思想内容健康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表演朴实自然,风趣幽默。无论是语言、音乐,还……[详细]
  汉阳高龙,因独特的造型、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名扬全国。然而,这项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在上世纪曾一度中断表演,目前更是因为后继乏人和保护乏力,濒临失传。“汉阳高龙独树一帜,是中国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仅仅依靠民间艺人的坚守是不够的。”现场千年高龙舞汉阳“巍巍昆仑,莽莽乾坤。黄河长江,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龙的灵魂。嗨呦呦,嗨呦嗨呦……”2月8日,春寒料峭。在武汉市汉阳区龙阳湖畔,……[详细]
  清末,汉南江上村村民何克得因受在武昌的太平军高人指点,得到了张小尔武狮的真传。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衍变张小尔的武狮,传至汉阳江下村,目前为止江下村的武狮已是张小尔武狮最后一支嫡传武狮。特征:分为“天狮”、“地狮”两种,“天狮”由两人在9张桌子上玩耍,“地狮”由10余人在地上表演。武狮系列:玄门中桩,其中有醉八仙、关分刀、板凳、九节鞭、齐眉棍。武狮动作:三砍、狮子打睡、狮子走梅花桩、惊险跳葫芦,狮子喝……[详细]
  采莲船在传说中为观音娘娘坐船筹款修桥铺路,后人为了纪念观音娘娘的善举,就通过采莲船表演来表示赞颂,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为在重要节日以祝贺为主要内容的表演,特别是在春节期间,撑起采莲船为每家每户拜年、送上祝福。特征:主要形式为唱祝词并夹以锣鼓家业伴奏和行船表演,一般没有乐器伴奏,可和狮子、龙灯等一起表演,气氛更加热烈,表演期间农户人家会燃放鞭炮表示欢迎,有时还会摆阵考一考表演班子,表演人员要通过演唱……[详细]
  黄孝花鼓,是自清中叶至1926年之间流行于湖北黄阪、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原名为“西路子花鼓”,因多在春节后玩灯时演出,故又名“灯戏”。最早由民间的划采莲船、踩高跷、打架子鼓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成,其发展到1926年改称“楚剧”。“黄孝花鼓”自起源到成为黄孝地区一种正规的地方剧种的100余年的历史里,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以黄孝地方语言为说唱形式的小戏,走过了它曲折艰难的道路。起源“黄孝花鼓”约起源于清道光年……[详细]
  马应龙传统制药技艺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河北定州,历经14代人的传承,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当初,创始人马金堂潜心研究,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药技艺,制成眼药。历经清朝、民国时期的砥砺发展,新中国成立时,马应龙第十三代传人马惠民任马应龙制药厂(后改名为“武汉第三制药厂”)厂长,在古方验方的基础上遵循传统制药技艺,生产眼药、痔疮药等多种药品。1995年,武汉第三制药厂更名为“马应龙药业股份集团有限公……[详细]
  上世纪20年代,现活跃在舞台上的“单弦拉戏”第二代传人顾耀宗的父亲顾伯年在苏州学艺,师从民间艺人玉春普,学习“三弦拉戏”。在多年的演奏生涯中,顾伯年遂尝试改用小三弦,经进一步实践,其又将三弦去掉两弦,只存一弦。特征:“单弦拉戏”演奏时使用一弓一弦一指,上、下把位灵活自如,声音连贯婉转,音色明亮,并在保留“三弦拉戏”演奏内容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和创新,发展成演奏模仿京、汉、楚、黄梅调等戏曲各种行当的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