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特产

广州市民俗文化

  珐琅器根据制作的技法分类,主要有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画珐琅(俗称广州珐琅)。画珐琅俗称“洋瓷”又叫烧瓷,大约在17世纪初由欧洲传入中国后,其技术也随之为中国工匠所接受,并很快制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工艺品。广州画珐琅以淡雅取胜,善于用西洋风景人物和舒卷自如的卷草番花作为装饰图案。广州珐琅的大幅彩画如书法淡雅、古朴、细致、生动。中彩珐琅是近几十年来广州珐琅工艺的又一发展,它将传统广州珐琅工艺融……[详细]
  小凤饼即广州人俗称的鸡仔饼。它是用面团混合猪油及干果馅料烤制而成,其表面可清晰地看到果仁,色泽黄褐通透,饼底不焦,气味芳香,口感香、松、脆,饼馅肥软,是老广州人饮早茶时最喜爱的点心之一。成珠酒楼的小凤饼是广东小凤饼制作的老字号,成珠小凤饼从成珠酒店建立,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起,便已经开始生产。小凤饼的制作过程:1、制冰肉,2、制馅料,3、制饼坯,4、烤制。小凤饼的制作从古至今一直坚持用全手……[详细]
  小柴胡制剂方法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伤寒论》首方,以后历代医家多有引用,是我国几千年传统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白云山光华药业的前身唐拾义药厂成立于1912年,20世纪80年代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将药物提取物与适宜辅料结合制成的小柴胡颗粒状制剂(当时叫小柴胡无糖型固体汤剂)被评为广州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入选《中国名优中药大典》。小柴胡从汤剂到免煎剂型的转变集中体现了立……[详细]
  二百多年来,敬修堂恪守创始人钱树田倡导的“敬业修明、广施妙药”的经营宗旨,以发展医药造福人民为自己的光荣使命。“敬业修明”出自孔子的《论语》:“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修明者,积极进取发扬其业也。”可见开创敬修堂的先驱们,他们在开办敬修堂的时候并不把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的价值,而是把培养致力于发展医药事业造福人民的正人君子列在首位,这就是敬修堂的核心价值。敬修堂“以人为本、济世救人”的医训和“敬业……[详细]
  西关正骨是历史悠久的岭南伤科的典型代表,它形成于明清之际而盛行于清末民初,有近三百年历史。西关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手法理伤、杉皮夹板和百年名药被誉为“西关正骨三宝”,是岭南名医何竹林、李广海后裔李家裕等名医的经验结晶。“西关正骨三宝”治疗各种骨折,脱臼、筋伤、骨质疏松症,具有无创伤、愈合快、后遗症少等优点,为广大群众所乐意接受。西关正骨名医大部分……[详细]
  广州是传统红木宫灯发源地之一。广州木雕艺人所发明的红木宫灯,起源于明朝,以珍贵的原料精雕细刻,并可以装拆,是进贡皇宫的珍品,后大量出口,广受外国人喜爱,被称为“中国灯”。广州的红木宫灯是绘画、木雕和玻璃工艺的集合体。它以进口红木构件为骨架,骨架的雕刻工艺以通雕为主,剔透玲珑,雕刻题材多为龙、凤、花、鸟等寓意吉祥的图案纹样;以色彩绚丽的手绘玻璃画片进行装嵌,古雅秀气,具有东方艺术的浓郁特色,玻璃灯画……[详细]
  沙河粉是广州一种大众化的米制品,因最早出自沙河镇得名。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民间流传着清代小店“义和居”的店主樊阿香首创沙河粉的故事。直至民国期间,义和居、福安居、泉珍、同心等仍是沙河镇较有名气的沙河粉店。沙河粉始于广州,流传于广东、广西、海南,并随着华侨的足迹传至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国。沙河粉制作以手工制作为主,其传统做法是取白云山上九龙泉水浸泡大米,将大米磨成粉浆蒸制,切条而成,沙河粉传统的工艺……[详细]
  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它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一批手工艺人聚集在状元坊一代,从事戏服制作。戏服的制作工艺复杂,需投入的制作成本很高。一套戏服一般至少要七八米布料,同时需要大量的金线、珠片等配件。戏服款式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进行不同的设计,包括有男大蟒、男大靠、文武袖、海青、女蟒裙、小宫装、女披裙、反宫装等。戏服上的图案制作也需要很长时间,图案……[详细]
  沙湾何氏广东音乐申报区域:番禺区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广东音乐自明清以来,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等阶段。代表性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双声恨》、《三宝佛》、《步步高》、《平湖秋月》、《娱乐升平》……[详细]
  盆景技艺(岭南盆景技艺)“岭南盆景艺术”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盆景艺术创作者在历代盆景艺术熏陶或师传口授下,受岭南地理、气候、植物(石种),以及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欣赏习惯影响,结合作者思想、性格、艺术修养,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岭南“自然,层次清楚,自然生长,自然修剪”的盆景艺术风格。荔湾区是岭南盆景艺术的发祥地,明代以前,花埭地已广为栽培树桩盆景栽培,历史悠久。海珠区……[详细]
  广东木偶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传统戏剧。有700多年历史,广东的木偶戏种类很多,计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布袋木偶等。各自分布在省内粤语、潮语、客家话、雷州话等文言区,各个种类的木偶雕刻制作、操纵技艺以及艺术风格,彼此有异,丰富多彩,均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传统艺术。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的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高州木偶戏,今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州……[详细]
  粤曲广东省最大的汉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源于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奏。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呼她们为“女伶”。她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此为……[详细]
  增城市正果镇兰溪洞的深山中有三条畬族小村落,住着近70户的畬族村民。这里是广州市境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畬族村民藏有一幅珍贵的祖图(图腾),图中显示他们的祖先是个龙犬盘瓠(狗头人身狗头王)。祖图分为盘王殿、盘王棺木、盘蓝雷殿、唐法王殿、盘王墓等几个部分。畬族人对自己的先祖盘王(即“盘瓠”)无比崇拜,其虔诚表现为;(一)世代珍藏祖图,由族中最长寿的长者保管,每年只在年初一拿出来供族人瞻仰,族人不得……[详细]
  广州的花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广州特有的传统民俗。这与广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传统不无关系。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为21.7℃,年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广州地区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繁花似锦,素有“花城”之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各种花卉的成长提供了极佳的自然条件。据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嵇含的《南方草木状……[详细]
  金花娘娘,又称金花夫人,广州人称其为“送子娘娘”。金花娘娘是广府人传说中的生育女神,缘起于广州,普及全省各地,以珠三角一带为最。金花是岭南本土的神。广东地处岭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文化上长期受中原地区影响。唐宋以来,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也受到中东及西方的文化影响,因而,广东的宗教文化信仰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但本土的神却显得凤毛麟角,金花娘娘是流传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位。中国传说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