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特产

广州市民俗文化

  广式莲蓉饼食,风味独特、甘美香溢,是广式饼食的优秀代表,其在秉承广州传统饼食制作技艺基础上,经过历代制饼师傅改进发展而来。广式莲蓉饼食制作工艺的独到之处在于:一是用枧水洗褪莲子衣时,精确掌握枧水的纯度和比例,在去除涩味的同时保证莲子的香味;二是制作莲蓉时的火候与时间非常讲究,制作出来的莲蓉色泽金黄、幼滑、清香味浓;三是坚持采用当年产的湘莲、进口的优质白糖和即榨的花生油为原料制作莲蓉。作为广式莲蓉饼……[详细]
  端午午时茶自先秦时期农历五月就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此时山林间常常弥漫着有毒的山岚瘴气,毒蛇、蜘蛛、蜈蚣等有毒动物出入较为频繁。民间也认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的日子,是毒日。民谣云: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萝岗人自清代中叶起就有喝午时茶的习俗,每年在酷暑来临之前都会借端午节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祛病活动,而草药午时茶则是祛病的最佳良方。萝岗的午时茶一般由淡竹叶、扭肚藤、地胆头、大罗……[详细]
  生菜会是岭南珠三角文化的重要表征。它是广州及其近郊独有的大型民俗活动,是宗教信仰与春游-相结合的民俗盛会,是广州特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只有在冬季仍然鲜花吐芳、温暖如春的广州,才会出现食生菜的活动。生菜会各种活动、物品多都反映出广州千年的古港积淀与长期的商贸文化,与其它庙会的显著不同的是有主题物品“生菜”相伴随。新春之际,民间多借“生菜”寓来年“生财”、“生发”、“生育”。会诞期间传……[详细]
  粤剧八和祖师诞即华光诞,据传华光为火神,过去粤剧下乡演戏要搭戏棚,戏棚乃竹木所搭,易于失火,故演戏前首先拜祭华光,以求保佑。清光绪年间,邝新华创建八和会馆后,开始在八和会馆内供奉华光师傅像,每年逢华光诞(农历九月廿八),粤剧艺人在此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活动费用多由粤剧艺人集资,祭祀用品有常用的烧猪、香烛、生果等。祭祀时由艺人吹奏寓意团结的“封相锣鼓”(粤剧音乐牌子)助兴。仪式结束后,参加祭祀的全体艺……[详细]
  广州重阳登高是广州及其附近地区,包括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民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前后攀登广州市北郊白云山等山峰以及镇海楼等建筑物祈福转运、重阳敬老、拜山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民间传承性和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价值。民间认为,登高可以转运。广州重阳旧俗,载花糕萸酒,登五层楼、双塔,放响弓鹞,也有重阳拜山祭祀先人的,这些活动至今延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相当多的民众重阳登高转向登……[详细]
  花县(今花都)大多数乡村在正月十五晚上举行游灯活动(个别乡村在正月十四晚举行),场面非常热闹。各家各户和祠堂庙宇门口都悬挂灯笼,一般有龙灯、凤灯、鲤鱼灯、莲花灯、走马灯、山水书画灯等,造型各异,色彩多样。村中男女老少个个手持各式各样灯笼,游走于村头田间。-结束,人们燃放烟花鞭炮,开始投灯活动,祈求光宗耀祖、新年顺利、五谷丰登。民国《花县志》记载:“元宵自十二三至十六七,坊乡神庙结彩张灯。”……[详细]
  相传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横沙会便成为横沙村最隆重的节庆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是扬名整个番禺鹿步司一带乡村市镇的“横沙会”,这天是村民信奉的三娘菩萨的诞生日,村民们都要到三娘菩萨庙中祈福许愿。以罗、莫、下沙村为“三镜”,信奉三娘菩萨;以朱、黎、梁、冯、叶、隔堂朱作为“四社”,信奉四娘菩萨。每年的横沙会日,“三镜”、“四社”便由各自的族长老组织本姓氏族的青壮年排行列队抬着菩萨在村中的主要大街-,请来戏班唱……[详细]
  番禺地处水网之区,船曾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番禺地名来由的其中一说,也与船有关(《山海经》第十八章《海内经》)。明代岭南学者、著名爱国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舟语》记载:“此船青面独角,无须,快捷异常,因无须而被称为龙船乸。”沙亭龙船乸崇拜习俗蕴含亲水文化的内涵,与龙船竞渡、拜菩萨等民间习俗有关联。展示了番禺人民朴实的信仰及早期文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体现智慧与力量及团结、奋进的精神。……[详细]
  广州黄大仙祠庙会,在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和春节初一至初七期间举行。在清末民初时期,黄大仙祠正门外搭戏台,一连演出粤剧3-7天,通宵演出,每晚有数千人观看,此外还有醒狮表演、腰鼓队表演、杂技表演。另外,还有民间工艺摆卖、黄大仙祠派米、送药等活动。庙会十分热闹,每天吸引上万人参加,连香港、澳门等地善信也赶来,成为传统习俗。重修后的广州黄大仙祠,仍然每年举行庙会活动,有数万人参加。……[详细]
  木鱼书,又称木鱼歌,简称木鱼,是粤方言说唱文学的代表。从清代至民国初期,木鱼书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十分盛行。广东诗人邝露诗云:“琵琶弹木鱼,锦瑟传香蚁”,这是有关木鱼书的最早记录。木鱼书代表作品《花笺记》产于于明末。龙舟,又称龙舟歌,清代前期产生于顺德,广州也是主要流行地域。南音,用广州方言演唱故事的曲艺形式,形成于清中叶,是在木鱼、龙舟的基础上吸收扬州弹词(吴声)等曲种的曲调发展而成的。严格说来,……[详细]
  广东汉乐(增城)始于清代,源于中原汉民南迁。增城客家先民自清朝起就有“闹八音”的传统,广东汉乐中的“吹打乐”、“八音”、“庙堂音乐”在清代就已经在增城存在,并且活跃于客家乡村,深受欢迎。“文革”期间,汉乐作为“外江弦”受到很大冲击,几十年隐身于民间。改革开放后逐渐以小范围私伙局形式活动,新千年增城广东汉乐得到大发展。目前,增城汉乐团已经发展到34人,汉乐“八音”锣鼓队56人,汉乐爱好者300余人(……[详细]
  西关作为广州市铜器具生产的手工业作坊,以传统的手工艺进行生产,历史悠久。西关的“打铜街”(现为光复南)在清乾隆时已有地名,为铜器具生产和销售的一条专业街。到民国初年因修建马路,“打铜街”消失。后打铜商铺迁往长寿西路、龙津路、一德路等地。手工打铜历史悠久,是传统的手工艺作业之一。主要根据不同器具的用途选用青铜、黄铜、紫铜做为原料;在制造工艺上主要分为铸造与打制两类。铜器制品可分为青铜器、黄铜器、紫铜……[详细]
  广式家具工艺是中国家具工艺大系中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有吸纳、融和及改造西洋文化并带有浓厚的南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内涵,充分表现出兼容不同文化的多元风格,具有民族性和开创性,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在艺术风格上,广式家具崇尚繁复,雕工精巧,雕刻的面积宽广而纵深,除大面积雕刻外,广式家具更注重镶嵌艺术的发挥,独创了镶嵌木、竹、石、瓷等工艺,开创一代新风,不但烙下了岭南先民审美情趣的印记,也记录了近百年来中西……[详细]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其故事在全国家喻户晓。根据流传及众多典籍记载,何仙姑是广东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生于唐代开耀二年(682年),原名何秀姑,勤劳秉孝,更兼知礼重德,深得村民邻里赞誉。后来秀姑飞升成仙,从此被称为仙姑。在增城,有众多有关何仙姑的传说和古迹,传说挂绿荔枝是由何仙姑飘落的丝带幻化而成。可以说,千百年来何仙姑传说已融入到增城人的生活,成为增城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详细]
  貔貅舞源于广东吴川县,流传于粤西及广州增城市,相传始于明代。貔貅是民间传说的一种狮头虎身猛兽,该舞蹈的风格是刚柔相济,以刚为主,通过人体相叠,高空舞耍,运用了杂技表演技巧,使舞蹈空间感大大增加,具有奇、险、趣的特点,是民间广场喜庆舞蹈。舞貔貅是当地客家人逢喜事、年节、甚至单位落成典礼、开店铺、建新房都要举行的表演活动。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意图,还蕴含着驱邪之意。增城貔貅舞的特点鲜明,除了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