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北川县特产

北川县民俗文化

  “羌年”是指产生并流传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幅员面积2869平方公里,东接江油市,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东经103044’至104027’,北纬31049’至32013’最高海拔4769米,最低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川羌族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封闭的环境中,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在节日庆典方……[详细]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度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距离省会城市成都160公里,距离中国科技城绵阳城区50公里,辖22个乡镇,总人口22万人。北川于北周天和元年建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在封建社会,长期由当地土司管理。1987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对待,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北……[详细]
  《羌戈大战》的基本内容是:在遥远的古代,羌人的祖先从西北向西南游牧迁徙。当其中的一支游移到岷江和湔江上游丰美的河谷台地时遇到了名叫“戈基”的一个部落。其人高鼻梁深目,身强力壮,能征善战。羌人与之几起交锋,屡战皆败,已经到了准备弃地而逃的地步。幸运神灵在梦中启示,乃于颈上帖羊毛作标记,以尖硬锋利的白石英石为武器,再与戈基人沙场决斗,终于战而胜之。从此羌人得以在岷江和湔江上游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成为“……[详细]
  羌族民间舞麻龙马灯运动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麻龙马灯求风调雨顺,祈平安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羌人将麻龙做成青、绿、黑、白、黄五种,分别代表洒向人间的五段龙身,也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龙王。马灯艺人用材料扎成马身,不要马腿,马身中部留一空洞,以能从中穿过一人为限,马身表面绘成彩色,以示吉祥如意。每年正月初五玩麻龙马灯的人都是壮汉子,晚上凭借灯笼、火把,爬山、过河,走小路,转院子,一户不漏地“拜年”。农村的一些……[详细]
  羌族沙朗分布于北川羌族自治县辖区内所有的镇、乡、村、社,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各旅游景点。北川自古以来是羌族聚居地,羌寨风俗善良淳朴热情奔放,羌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极具本土地域特色。羌人好歌舞,羌语中称“沙朗”,汉意是“载歌载舞”的意思。羌人两情相悦唱情歌,不幸郁闷唱苦歌,男婚女嫁唱喜歌,亲人亡故唱丧歌,年节聚会唱酒歌,劳作解乏唱山歌,习惯于围成一圈边跳边唱。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沙朗的发展。早在商时……[详细]
  《许家湾十二花灯戏》起源并流传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墩上乡岭岗村许家湾一带,最早属于单一的祭祀性舞蹈,后来玩灯艺人通过对戏曲移植和借鉴而发展成为《十二花灯戏》,因有十二盏五彩花灯,而岭岗村原名许家湾,故《十二花灯戏》称《许家湾十二花灯戏》。其表演人数由2、4、6、8、12、24等必须是偶数,主要动作是碎步,抑制上身,给人以飘逸轻快、优美潇洒的感觉,其音乐节奏强烈、旋律愉快,它把抒情的、叙事的和有着舞蹈的……[详细]
  羌笛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民从西部地区携带而来的。据史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一世纪由京房加一高音按孔,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就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此推之,羌笛的存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羌笛是一种由两根长约15—20厘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的民间竖吹乐器。它最常见为独奏的形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表达的……[详细]
  羌族推杆,羌语称“无勒泽泽”,是两人或者多人之间进行的角力比赛项目。通常在节日、婚礼等喜庆场合举行,是羌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项体育活动。主要流传于阿坝州的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北川等羌族地区。省政府2009年7月13日第二批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羌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相传一千多年以前,迁徙到岷江上游一带定居的古羌人,受到外族戈基人的侵犯,为了抵御强敌,羌人特组织了一批精明强……[详细]
  羌族刺绣是我国羌民族民间手工艺技艺,是羌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传统手工艺技法和色彩应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从图案装饰中可窥视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羌族刺绣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装饰品,同时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它已深深地融入了羌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是衡量一个妇女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是她们用来美化自己,寄托自己情感和美好愿望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常常是青年男女表达美好爱……[详细]
  羌族水磨漆艺,仅传承于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境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其充足的阳光、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有利于优质漆树的生长,而产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天然生漆则为漆器的制作提供了极佳的原材料。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北川就以盛产土漆(生漆)而闻名。明末清初,北川羌族技师马达兴开设作坊,首创水磨漆器制作工艺,他的儿子马良云将之发扬光大,自此,羌族水磨漆艺在北川……[详细]
  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度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详细]
  手工茶是我们羌族古老的传统技艺,早在我们的祖先大禹,就采摘山中的茶树,回家后,利用做饭的设施和工具,自制茶叶,平时饮用,既消除疲劳,又解渴。因为制茶采用的设备和工具都是农户日常做饭所使用的,因此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代机器制茶的发展,北川手工制茶基本消失,特别是5.12大地震后,很多制茶的工具被毁坏,掌握手工制茶技艺的师傅遇难。北川手工制茶技艺它是羌族既独特又很难掌握的一……[详细]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最主要的羌族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它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全县幅员面积2869平方公里,距省会成都市160公里,辖3镇17乡,总人口16.1万人,共有羌、藏、回、汉等18个民族,其中羌族9.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9%.。据文献记载,现存遗迹印证,专家学者考证,民间习俗传承,北川是古代治水英雄、华夏文明的奠基者、羌族……[详细]
  北川是历代羌汉民族生活、文化交汇处,西北山区是传统意义上的羌区,这里的北川腊肉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北川腊肉的传统制作技艺随处可见。北川腊肉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色泽好,口感好,传统工艺腌制全猪(膘)放置多年不变质,家家户户有比赛陈年腊肉的风俗,腊肉制作几乎根植、涵盖和反应了禹羌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北川老腊肉制作技艺源于羌族人最古老的食品保存技艺。在每年的冬至前后每家都会宰杀过年猪。……[详细]
  结婚有“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女花夜”,由女方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庆贺、送礼的客人,男女各一坛,大家跳舞、唱歌庆贺。“正宴”即娶媳妇,男方备花轿前来迎亲,新娘穿着特制的红嫁衣,脚穿由家嫂做的红绣花鞋,由其亲兄弟送上花轿,新娘手蒙脸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父母将平日为新郎做的鞋、袜等塞进嫁妆,让女儿带到男家。拾掇停当,乐队吹起唢呐相送,送亲者背起箱子,抬起柜子,热热闹闹送新娘出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