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桂林特产

桂林民俗文化

  苗族民间口头文学排话是龙胜苗族人民用苗语演唱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它由讲“白话”而演变过来的韵文体。其基调与汉族的唱古人相似,旦从内容上看,不完全是唱古人。它的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自由,曲调比较统一,韵脚属大段押韵,有时也出现两句一韵。不管句数多少,当唱到第二句的末尾一个字时,都要加上一个“嗯呢”(汉话为“你呢”)的衬词,使人听后,亲切动情。排话活动,一毁在堂屋或伙房中进行,演唱者大多数是50岁以……[详细]
  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农具节在广西多个地区普遍存在,其中以灌阳县的“二月八”农具节历史最为悠久。这个由“赶庙会”演变而来的传统节日,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沿袭千年。  “二月八”起源于黄关镇的云台寺,该寺规模宏大,是桂北和湘南有名的寺庙,与湘山寺齐名。全真法师曾于寺中弘扬佛法,由于他德懋寿高,远近都尊称他为“无量寿佛爷”。相传农历二月初八是无量寿佛爷的生辰,这天佛法最灵,有求必应,就连所买的农具也……[详细]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也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绣球是姑娘们用手工做成的彩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方形、菱形等。绣球大如拳头,内装棉花籽、谷粟、谷壳等,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起到沟通感情的作……[详细]
  全州东山瑶族乡成立于1951年9月27日,是国务院第一批审批成立的民族乡,也是广西最早成立的民族乡、全区瑶族人口聚集最密集的少数民族乡之一,人口3.3万多,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6%。东山瑶族服饰特色东山瑶族妇女皆扎刺绣长围裙,围裙上形似“蜘蛛网”、枫树叶及箭头的图案两边对称,好像两只搭好箭、拉满弦的弓箭。女性服装以黑为基调,间以青蓝和白色,辅以红线作绣装饰。头巾用红色丝线绣长约30厘米的图……[详细]
  瑶族是一个重礼仪的民族,汉族有男尊女卑的陋习,瑶族却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在瑶家,生男生女都一样高兴;在瑶寨也不存在男婚女嫁,而是男女双方都可以到对方家上门,双方的父母老了,都由青年夫妇赡养,不分彼此,因此,瑶寨没有“嫁女歌”和“贺郎歌”,倒有新婚之夜的迎亲歌。瑶族婚礼瑶家青年结婚之日,男方将新郎送上女方家(也可由女方将女儿送男方家),他们先讲一通礼仪,数一番“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花插左……[详细]
  民间对歌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详细]
  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叫“文玩子”、“小曲”等。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尤其是桂林、柳州、荔浦等地最为盛行。是广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曲艺形式。文场音乐委婉缠绵,柔和抒情,是流行于广西桂北一带地区的清唱艺术二文场音乐分为:大调、小调、码头调、过场音乐等四个部分。大调有:越调(又称月调)、丝弦(又称思贤)、南词、滩簧四个。越调适于表现喜悦轻快、舒畅的情调,也能表达悲哀、焦急的心情;丝弦宜于表现叹……[详细]
  福利五月八节: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五月初八:圩上各户扎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灯到镇上公公、婆婆庙前燃放,然后福利五月八(6张)祭祀两庙中的一百余尊菩萨并将其抬、抱于大街上-。随队-的有文艺、体育队伍,舞狮、耍牌灯、踩高跷、八仙纸扎、锣鼓篷、故事台、旱船等等。-完毕则是民间文艺表演(唱桂戏等)、体育活动(球赛、棋赛等……[详细]
  阳朔吃社做官三年,不如耍社一天。此话充分说明了社日的重要。阳朔各乡各镇过二月社、八月社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社,是供祀社王菩萨的节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比一般节日还要紧。在阳朔各地,社日其实成了十友男人大聚会,名目叫做吃社。这是一种民间互帮互助的结社组织,是阳朔农村千百年沿袭而来的好传统。在村里,只要您参加了十友社,您家的老人过世后,一切后事有人帮忙到底,从入殓、报客、办夕,到入土圈坟,一切都做得妥善……[详细]
  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离不开油茶。油茶不说煮而称“打”,是当地的统一称法,而各地的油茶却各有其不同的风味。油茶的统—制作方法是以老叶红茶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盐加水煮沸,多数加生姜同煮,味浓而涩,涩中带辣。恭城一带还再加磨碎的花生粉,使味道多了醇厚少了涩,并因煮的时间恰到好处,使恭城油茶被举为各地油茶之冠,享誉桂北和广西各地。喝油茶不分季节,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详细]
  阳朔人把人们进行商贸交易的圩市叫闹子,习惯上把人们到圩市买卖办事统称赶闹子。大的闹子一般以乡(镇)为单位成圩市,一个乡(镇)就是一个闹子,现在阳朔县有九个乡(镇),就有九个闹子。这些闹子都按照民间约定的日子成圩市,每逢一、四、七日是杨堤、白沙闹子;每逢二、五、八日是葡萄、高田、福利闹子;每逢三、六、九日是金宝、阳朔镇、普益、兴坪闹子。这些圩市,时间最早的是兴坪圩,成于东汉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八百……[详细]
  渔火节渔火捕鱼是阳朔民间传统的夜间捕鱼方式。叶竹排头挂着汽灯,利用鱼在夜间趋光的习性,划排于江中,引鱼汇聚,然后放下丝网将其团团围住,继而放下鸬鹚,渔夫在排上蹬排呼喊,并以浆击水,鸬鹚在水中箭一般穿梭,叼上鱼儿就露出水面引颈而吞(颈子被绳索套住,鱼儿吞不下),这时,渔夫伸竹篙把鸬鹚挑上竹排,把鱼儿挤吐进鱼篓。这种围渔方法一般是群体出现,少则八九张竹排,数十只鸬鹚,多则几十张竹排,成百只鸬鹚。竹排在……[详细]
  壮族山歌会每年的八月十五之夜,皓月当空,壮族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吹着木叶、唱着山歌,互相靠拢,以歌言情表意,有意者便相互结识,作为“恋爱”的开端,现在,壮族聚居的高田镇,许多青年们把会歌的地方选在月亮山,中秋之夜,山上山下歌声不绝,天上的月亮与山上的月亮相互辉映,共作月老,把许多海内外游人和附近城里的人们都吸引来了。“中秋之夜”成了阳朔州一大景观。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详细]
  阳朔民间传说中,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是牛王的生日。牛是农家宝,农民少不了。农民在这一天,对牛会格外珍惜和爱护。每年到了农历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农民出于耕牛劳苦功高的感谢,都要特意慰劳一番耕牛。这天,农民各家各户犁耙高挂,牛轭上壁,保证让耕牛休息一天,并且还特意精心护理。一大清早,农户就将牛栏清扫干净,由主人亲自把牛牵到青草多的地方放牧,为牛洗刷污垢,梳蓖去牛虱。有的还则专门为老牛采来嫩草,洒……[详细]
  阳朔人俗称“七月半”又称“鬼节”,是纪念祖先的民间节日。过去,每年七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就要把祖先的魂灵“请”回家中供奉于堂屋,一直供奉到七月十五晚,才把祖先魂灵送回山野,送的时候要在村边或者路口烧钱纸蜡烛和香。每到七月半,大人小孩都要吃粑粑,俗称吃“狗舌粑”。为何要吃狗舌粑,说法很多,已不可考,但流传下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所谓“狗舌粑”,跟一般的叶子粑基本相同,都是用粑粑粉调糊成团状,蒸制而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