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大理州特产

大理州民俗文化

  萂村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大营镇境内,全村1402户,5769人。人均耕地面积1.7亩,人均收入1306元(2004年)。萂村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一个家家藏书、户户种花的村庄,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还是南诏贵族大义宁国主杨干贞的故里。萂村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各个自然村古建筑的装饰多绘画雕塑,寺庙多绘龙、凤、狮、虎,民居一般绘南瓜龙花。斗拱重叠、屋角飞翘,具有浓厚的白族风格。萂村民居现存多处古……[详细]
  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石雕久负盛名,自唐代就有盛誉,明清时大批剑川石匠应召入宫,参加北京故宫、圆明园的修建。新中国成立后,又参加过首都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重要建筑的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宝山石窟突出反映了剑川石雕的艺术特色。梅园村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石雕之乡,梅园村现从事石雕业者有19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3%,全年收入达100多万元。石雕是该村经济支柱产业,产品种类繁多,分为民用建筑基础……[详细]
  大本曲是流传于大理白族地区的一种说唱曲艺种类,专门用“白语汉字”演唱整本长篇故事。曲本多取材于汉族、白族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叙述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传说故事,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民的真实生存状况和思想情感。大理地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农闲空暇都要弹唱大本曲,大本曲自古以来一直是白族生活中的重要文化活动形式。大本曲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加工完善,逐渐形成了“三腔九板十八调”的音乐体系,“三七一五……[详细]
  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白族吹吹腔历史古老。吹吹腔代表人物很多,迄今为止有上百位艺术精英闻名省内外。目前全县有4个地区为吹吹腔的主要流行区域,有专业和业余剧团9个,曾多次参加全省文艺汇演,深受欢迎。历史上当地有13座戏台,现保存完好的仍有1座。每逢年节、迎神赛会、婚丧嫁娶、起房竖柱都要进行吹吹腔表演,春节时最隆重,表演要进行三天三夜,极受民间喜爱。作为一种古老的白族民间剧种,吹吹腔有古装戏和现代戏之分……[详细]
  周城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州镇北端,是古代城邑之一和大理坝子的一个重要农村集镇。全村2188户,9570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自然村。周城交通方便,地处白族地区的腹心,是白族村寨的典型代表,积淀着深厚的白族文化。白族的人生礼仪、民间礼俗、传统节日、宗教祭祀,至今保存完整。其中的婚嫁、拜寿、古戏台唱戏、绕三灵、蝴蝶会对歌、本主节、三月街、文昌会、玄帝会、火把节、观音会、栽秧会等,表现了白族十分独……[详细]
  青姑娘节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最后把“青……[详细]
  鹤庆银器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历史悠久。《鹤庆县志》记载,“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可以看出,距今有500年以上历史。云南银器制作技艺中,鹤庆县最为出名。当地艺人用纯银为主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根据所需制品形态、规格,加工而成。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特征,银器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质量上乘。产品远近闻名,……[详细]
  下关沱茶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紧压茶,因创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故名“下关沱茶”。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它由明代的“团茶”演变而来,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十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云南下关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整个云南地区空气湿润,四季温和,日照时间长,适于……[详细]
  由于受汉族影响,与当地汉族服饰区别不大。现在已无明显差异。水族服装的特点是“短衣长裙”,且完全用火麻土布作面料,喜深蓝靛色,民国以后逐渐易裙为裤。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与汉族“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裤的腰、臂部较紧、裤管较宽大,颇有点喇叭裤的韵味。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历……[详细]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各村寨的白族群众都要用各种形式欢度传统的火把节。洱源县则把火把节定为民族节。六月二十五日这天,洱海沿岸的白族群众要举行划龙舟比赛,各个村子都用木杆、竹子和干柴、麦杆等在村中空地上竖个二十多米高的塔型火把,火把上插着象征五谷丰登、吉祥平安的升斗彩旗、挂上一串串梨、海棠果。白族妇女还要用野凤仙花的根捣糊后,把自己和孩子们的手指甲捂得红彤彤的。到晚上,欢度火把节的活动进入高潮……[详细]
  “田家乐”又称“秧赛会”,白语叫“撒直”。流行于凤羽乡各自然村,“田家乐”演出在每年农历五月,栽完秧以后,在各村广场举行-时间以各地栽插先后而异,有时也应邀到邻近村寨表演组织者一般由生产能手担任,称“秧官”或“副秧官”,“秧官”负责统筹安排“秧赛会”人员放水、犁田、耙田、拔秧、栽秧等各种活计。“副秧官”负责秧会的生活,记工和收支账目,待“秧赛会”结束,按劳付酬,结余的钱粮用于本主庙“打拼伙”,祭献……[详细]
  “闹春王正月”白语叫“搭哲娃芝高”。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四日至十八日举行,地点选择在乡村大路上或宽阔的广场内。活动之前,由村中群众自报扮演角色。角色有堂官.副官、背弓箭者;有传牌、衙役、甲长、渔、樵、耕.读.士、农、商者;哑子、哑女、打莲花落者;教师、算命先生、神汉、斋婆,还有正月生子——“冲犯春王者”、计三百令人。其中女角多为男子妆扮。表演开始前,先由打扮成古怪滑稽的传牌人手敲铜锣,步行或骑马到附近……[详细]
  洱源地热资源丰富,被称为“温泉之乡”、县城被誉为“温泉城”。除县城到处有地下热水外,不论在三营火焰山、牛街、炼铁、下山口。或右所温水、团结皮头村,都可觅到热水塘,洱源各地也就有不同的洗浴节。进入腊月到立春前后,邓川、右所一带的各族劳动妇女,都要咸群结队到就近澡塘,痛痛快快地洗一次浴,干干净净地过年。在牛街、三营一带,公路边还有个天然露天温泉,民间称“祛风塘”、又称“癞子塘”,该泉水富含矿物质和微量……[详细]
  《弥渡民歌》是云南省弥渡县境内汉族、少数民族民歌的总称。弥渡民歌是一个多元文化复合的系统,是多种文化的汇合和凝聚,其主要的是以古滇的“河蛮文化”、“僰人文化”、“哀牢文化”、“爨人文化”融汇消失后形成的“南诏文化”为基石,融汇中原的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后发展起来的,具有多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知名度很高的著名音乐品类,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
  茈碧湖海灯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是茈碧湖河头龙王段老三的本主庙会,来自洱源、邓川,大理、漾濞、剑川等地的白族,云集茈碧湖河头龙王庙,白天烧香祭祀本主,观看文艺演出和对歌比赛。晚上则在庙前空地上举办篝火晚会,观看彝族打歌,然后组织放海灯。近年来,为了开发茈碧湖旅游资源,由“海龙游乐园”精心组织的文化庙会(又称茈碧海灯会),活动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富多彩。在三天的庙会期间,举办业余文艺汇演,洞经音乐演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