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南充市 > 蓬安县特产

蓬安县民俗文化

  中国民歌体裁风俗歌的一种。流传于中国各民族地区,用于传统婚事礼仪活动中。根据民间婚嫁礼俗形式和程序,婚事中的女方包括有新娘独唱和新娘与母亲对唱的哭嫁歌、出嫁歌等,众伴娘主唱的伴嫁歌、陪嫁歌、送嫁歌、陪十姊妹歌等。婚事中的男方包括有亲戚和朋友们演唱的贺新郎、陪十兄弟、婚礼歌、祝婚歌、喜曲等。婚嫁歌通常顺应婚事礼仪程序有成套的歌曲。一种情况是全过程使用结构、规模不等,但体裁形式相同的一类曲调来演唱,从……[详细]
  高跷高跷舞解放前在蓬安县城及部分乡镇较流行(来源年代不详),一般在过年时上街表演。据有的艺人讲,过去的高跷踩得很精彩,还可以脚踩高跷,肩抬社火亭子在街上-表演。解放初期高跷舞在蓬安还很盛行,在文革期间,高跷舞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被打入了冷宫。打倒“-”后,民族民间舞和全国人民一样得到了解放,但如今会踩高跷舞的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又踩得不好怕出危险,因而受人喜爱的高跷舞面临失传。高跷舞的主要舞蹈动作……[详细]
  婚嫁歌“婚嫁歌”是流行于我县农村嫁女时的一种仪式,姑娘出嫁前,请来姐妹和三亲六眷唱嫁歌。“婚嫁歌”是由单调的声调,似哭似唱,有分有和,有领有帮多种演唱形式,和多种曲调组合而成,有着独特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是现代文化艺术的有养元素。……[详细]
  “蚌舞”,由女着浓妆背蚌壳道具扮蚌壳精,男扮渔翁两相戏舞,民国时期,县境内甚为流行。“蚌舞”是广泛流传于我县民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价值是:“蚌舞”是我县人民欢庆节日的独特表现形式,有着很强的娱乐性、趣味性。……[详细]
  水龙舞蹈“水龙”是蓬安县境内失传的一种舞。解放前在干旱的夏季人们为求天降雨,消除灾害而时兴耍“水龙”。水龙用树枝叶扎成,舞者跳跃腾挪,观者往龙身(人身)泼水,它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群众参与性,其场面生动活泼、欢天喜地,妙不可言,有相当的开发利用价值。……[详细]
  彩龙,又称布龙,小龙,7、9、5节龙。彩龙在蓬安的出现,年代已经很久了,是何时传入蓬安现在无确切考证。彩龙从来被视作吉祥之物而深受人们的爱戴。蓬安有一句很流行的俗语“龙来龙来四季发财,龙走龙走就要讨口”,人们要彩龙,是为了求得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吉祥如意,风调雨顺。据耍龙的老艺人讲,解放前过年,蓬安城乡各地都要在当地“龙灯会”的组织下耍彩龙。走村串户,从正月初一耍至正月十五结束,龙围着房转一圈表示……[详细]
  火龙的来源和流传到蓬安的年代已无据可查,但在蓬安城乡已多年流传。一般是在正月初一晚上开始耍至正月十五晚上结束。过去十五晚上要结束,要在河边把龙烧了;现在十五晚上不烧龙了,也有些地方不是正月初一晚上耍。如:蓬安徐家耍牛王会,耍后当天晚上把龙烧掉,表示把龙送走;周口耍上九会(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希望玉帝降福于人间,使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详细]
  狮舞在蓬安城乡都很流行,早在公元1782年左右蓬安就盛行狮舞。如蓬安徐家区雷家坝狮子班,它是一支由父传子、子传孙的祖辈相传下来的狮子队,1927年传到雷春万这一辈已是第七代狮舞班子了。由于文革狮舞被视为封建的东西革掉了。打倒“-”后,蓬安城乡各地又盛行起了狮舞。狮舞除了春节期间跟随火龙、彩龙、车车灯、莲宵等上街表演外,平时的红白喜事、修房造屋。人们都高兴耍起狮子来庆贺。雷家坝狮舞班第七代接班人雷春……[详细]
  解放前在我县盛行。社火(来源无据可查),主要是在春节期间与火龙、彩龙、狮舞、车车灯、彩莲船等一起上街表演,据艺人们讲,春节期间抬社火是为了热闹、好看、好玩。解放前蓬安每年二月春台会(有名打清西焦),也是抬社火上街表演,是为了少火灾、免瘟疫。大的庆祝,抗日胜利蓬安全城扎牌房,遍街挂彩灯,与社火交相辉映,声势浩大,蓬安全城热闹了好几天。社火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高台社火,平台社火,夜间社火,地台社火。所扎……[详细]
  薅草锣鼓《薅草锣鼓》是流传我县广大农村的一种劳动音乐形式,其为一人打锣、打鼓,众人在锣鼓声节奏的指引下,不停地有节奏地进行锄草。同时有人唱山歌,鼓停声起,演唱有领有合,劳动场面紧张、热情而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劳动有松有紧,有张有弛。因此,这种山坡、田间音乐劳动形式深受农民欢迎。《薅草锣鼓》对于农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1.它可以驱赶其他动物,保证工作安全;2.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克服消……[详细]
  莲花落莲花落又名“莲花乐”或“莲花闹”。原为乞丐乞讨时用竹板击拍演唱的顺口溜,后来逐渐发展为曲艺。清乾隆年间,县境内出现职业演员,内容多系民间传说,也有即兴演唱。嘉庆后,彩扮莲花落出现,增加了闹子(又名节子)、小锣等打击乐器,并发展到扮演人物故事。……[详细]
  嘉陵江船工号子“嘉陵江船工号子”是船工在集体劳动中为了统一动作,在长期劳动中而流传的一种歌曲,简称船工号子,其表现形态大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或齐唱,时而悠雅动听,时而雄壮激昂,充分彰显劳动者的勇气和力量,也很有艺术感染力。……[详细]
  彩莲船彩莲船又称旱船,仿川剧《秋江》搬上街市进行表演。用竹、木等做成船型,外蒙以布或色纸。表演时,舞女将“船”系于腰际,如坐船中,另一人扮执浆艄翁。在锣鼓声中,二人合舞,船随舞女轻盈舞步,似漂浮水上,随波荡漾,艄翁舞姿诙谐有趣,常与龙灯、狮舞、车灯、莲宵等配合游市。……[详细]
  莲宵又名连响,将齐肩小斑竹两端各开孔4至5个,每孔系铜钱2至3枚即成道具。因道具制作简单,群众多喜参加。表演时,表演者伴随秧歌锣鼓,用莲宵有节奏地敲打肩、膀、腰、腿、脚等部位,棍中铜钱随之发出清脆的响声,边舞边唱。解放后,经艺人逐步创新,形成县境独特的8拍、10拍、12拍拍击法至今。……[详细]
  车车灯由领腔邦腔的“农歌”发展为边歌边舞的过街舞蹈,俗称“逗么妹”。表演人物不限,一人领唱莲宵词,众人合唱“柳莲柳”。周口、锦屏以么妹站于纸扎彩轿内,由4人抬轿,1人扮丑驼执长烟袋随轿扭唱。1人扮小丑执莲宵轿前戏逗;利溪则增扮摇旦1名,手挽花篮轿前扭动;金溪、盘龙、兴隆等地,除么妹、抬轿者相同外,由1人扮小丑手执大折扇轿前戏逗,彩轿前后各配4人打“莲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