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扬州市特产

扬州市民俗文化

  扬州是我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隋炀帝三下扬州,广筑离宫别馆,恣意游乐。每到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炀帝游兴不减,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同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艳丽景色,以赏心悦目。这反映了扬州剪纸的源远流长。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详细]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它在清代初期即已形成。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二人至八九人分持琵琶、三弦、月琴、四胡、二胡、扬琴由及檀板、碟子、酒杯等自行伴奏坐唱,走上高台后大多由5人分持琵琶、三弦、二胡、四胡和扬琴自行伴奏坐唱。唱腔曲调为各类曲牌……[详细]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到了乾隆年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如屡试不第后成为扬州评话艺人的叶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愤心情寄寓到《岳传》中,说演《宗留……[详细]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1911年,苏北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20世纪30年代初,两种戏合并形成维扬戏,后简称扬剧。扬剧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详细]
  高邮民歌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是高邮市高邮湖以及里下河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它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高邮民歌有着与其他地方民歌不同的特点。经典代表作:数鸭蛋、高邮西北乡、送夫参军、我的家乡在高邮高邮民歌共在上海世博会、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第十二届中……[详细]
  扬州木雕发端于汉代,发展于唐宋,明清达到巅峰,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装饰性到艺术性的清晰的衍化过程。扬州盐商推崇精致文化、扬州画派标新立异的创作思想、扬州园林的盛甲天下、“扬州工”的崛起和繁盛,对扬州木雕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扬州木雕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扬州木雕是一种艺术和技术紧密结合的美术形式,将绘画、雕塑艺术融为一体,以刀代笔、以木为纸而绘画,或以刀为器、以木为料而雕塑。扬州……[详细]
  中国毛笔制作技艺有宣笔、湖笔、水笔、李福寿毛笔“四大流派”。扬州毛笔(亦称“扬州水笔”)以其麻胎作衬而独树一帜。清史载:“扬州之中管鼠心画笔,用以落墨白描佳绝,水笔亦妙。”扬州毛笔以狼毫、兔尖(兔背之毫)为主要原料,地产孔麻为辅料,工具多自制。其制作技艺十分繁难,分水盆、装套、旱作三个环节共一百多道工序,环环相扣,道道严谨。关键工序全凭艺人的手感、舌感和目测。笔尖粗细、长短、老嫩以及锋状均有讲究,……[详细]
  扬州传统园林建筑技艺根植于积淀深厚的扬州传统文化之中。它涉及建筑学、结构学、美学、民俗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博大精深。“扬州园林甲天下”,“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明人计成于扬州造园并撰《园冶》,是书为世界上第一部造园学的专著,高度概括了扬州造园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被造园家们奉为经典。经历代相师和匠师们的千锤百炼、传承发展,扬州传统园林建筑不仅在外形上,而且在结构上、细作上均显现出独特的美。它融汇……[详细]
  扬州竹刻艺术起源于西汉早期。经考证,扬州杨庙镇西汉墓出土的西汉竹刻《山水古柏图》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最好、由扬州人雕刻的艺术品实物。扬州早期的竹刻以皮雕为主,且受濮仲谦的影响甚深,属于写意类的作品。清代中期,皮雕渐趋精细。至咸丰以后,扬州著名书法家、画家、印家吴让之以刀代笔,参与竹刻艺术,他将金石、书法和绘画等多种艺术技巧熔铸于刻竹之中,创造了新刀具、新刻法,开创了扬州竹刻特定的浅刻技艺。其法如……[详细]
  盆景技艺是一种传统的人工置景手段,它将植物、奇石等种植和布置于盆内,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浓缩自然美景的一种陈设品。盆景制作技艺综合了园艺、奇石和美石鉴赏、雕塑造型等众多工艺技巧,成为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作。盆景起源于观赏植物,早在商周时代便有了观赏名木、花卉的习俗。汉代已出现“构石为山”的盆景,这一点在汉墓壁画上可以找到不少证据。魏晋以来,盆景制作取得了较大发展。至唐代,盆景成为富贵家庭……[详细]
  清宣统年间,前身是“富春花局”的“富春茶社”出现,经过多元化地对茶点进行改革创新,创造了独有的饮食文化,且一直延续至今。2008年,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富春茶社的前身是创建于1885年的“富春花局”。清宣统二年(1910年),“富春花局”创始人陈霭亭去世,其子陈步云继承了父亲的花局,并将经营盆栽的“花局”改成了招待扬州上流人士的“茶社”。在长期的经营过程当中……[详细]
  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原名弦词。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南京和苏北里下河一带。扬州弹词和扬州评话属于姊妹艺术,弹词形成较晚,约始于明末清初。扬州弹词原名扬州弦词,是用扬州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形式,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及里下河一带。扬州弹词和扬州评话同出一流,弹词约始于明末清初,早期一人说唱,自弹三弦伴奏,故名弦词。在清初,评话艺人往往兼工弦同,乾、嘉以后才逐渐分开,清代中叶盛行期间,发展为……[详细]
  邵伯锣鼓小牌子又称邵伯牌子曲,是扬州地区众多牌子曲中一支极具特色的流派,它起源于明代,形成于清代中后期,发展于民国,繁盛于建国初期,弘扬振兴于新千年。邵伯锣鼓小牌子是丝竹乐、锣鼓等打击乐密集交替演奏、多支曲牌联缀而成的套头曲,每件乐器技艺独特,演奏小调丰富多彩,特色乐器、特技演奏交相荟萃,开创了中国器乐史的先河。传统的邵伯锣鼓小牌子,通常演出于庙会和节日街头,这就是所谓“1”和“踩街”(1即坐式演……[详细]
  邵伯秧号子,是劳动妇女在繁重的栽秧农活中,表述心迹,解乏助兴的一种民间歌曲。相传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其内容有表达男女爱情的、有如怨如诉的、还有历史知识的等等,无所不唱。形式有齐唱、独唱、对唱,一般是“一人唱众人和”。栽秧领趟的妇女,既是栽秧能手,又是唱秧号子的能手,由她唱“头号”,众人唱“吆号”。解放后,当地党委、政府为邵伯秧号子做了许多发掘、抢救、传承的工作,许多从未听过的栽秧号子被发掘出来,一批……[详细]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一种适宜绣制欣赏品的中国刺绣工艺。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始人为江苏常州人杨守玉,字冰若。现代刺绣工艺家。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正则绣是杨守玉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正则绣所用的材料是丝线、纱线,普通的缝衣针。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