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特产

西安民俗文化

  “事酒”自古就有,《周礼·天官酒正》中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宿紫阁山北村》的诗中写到:“晨游紫阁峰,幕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樽。”所以“事酒”既是方言也是古语,通俗讲就是农村红白事或盖房、过节时所喝的酒。在长安、鄠邑、周至农村,每逢过事,尤其是红白喜事,都有喝“事酒”的习俗。自商周时代,中国独创酒曲复式发酵酿酒法之后,酿酒技术完全成熟,……[详细]
  风箱,最普通不过的东西,在我国古代却是引起一场生产力革命的高科技产物。我国从春秋后期开始,就用皮囊鼓风冶铁,这是风箱的开端。风箱一词最早见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在该书第8卷冶铸图谱上,已经普遍地出现了活塞式风箱,宋应星的解说中就称它为“风箱”。还有较简单的风箱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木风扇,北宋年间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这项发明。木风扇由木箱和木扇组成,刚性较皮囊好得多,操……[详细]
  关中道情皮影戏是关中道情演唱形式之一,与普通的皮影戏不同,在陕西只有一家,独具风格。它是以皮影为形式,以伴奏唱为主的演出剧组。临潼关中道情皮影戏历史悠久,2007年5月,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选定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中道情以皮影戏的演唱形式出现,大约在清朝乾隆时期(1736—1795)。期间,西安与关中其他地区出现了专演道情戏的班社,并能够演出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详细]
  西安市鄠邑区的民间缯鼓历史悠久,在清代光绪年间,户县(今鄠邑区)县城、秦渡镇、大王镇、祖庵镇的皮匠铺子都在冬季里缯鼓。其中大王镇盛氏皮匠铺的缯鼓技艺历经三代传人,一直传承至今。鄠邑区民间缯鼓在形制上,多为锣鼓和堂鼓,主要用于民间村社祈年、庆丰收和迎神报赛等民俗活动。民间制鼓技艺由制作鼓腔、加工牛皮、缯皮和钉皮等四部分工序组成。1.做鼓腔。做鼓腔一般选用硬木,桑木最好,先用手锯解下弧形板,在鼓腔模型……[详细]
  户县蒋村正月民俗活动,自清代康熙初年形成基本程序和形式以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蒋村正月民俗活动,自正月初一始,至二月初二结束,历时一月。整个活动以双方对垒的方式进行。对垒方式。蒋村按历史习惯分为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个居住群落,村民也按居住方位分为相应的四个群体。正月民俗活动是在四门之间以对垒的方式展开的。按照世代沿袭的规矩,东门和西门对垒,南门和北门对垒。但四门不能同时对垒。两方对垒时……[详细]
  秦渡镇(简称秦镇)是陕西户县最东边的一个古镇,位于沣河西岸。早在公元前2000年,周文王就曾建“周丰宫”于此。公元401年,后秦皇帝姚兴率文武百官从京城长安赴草堂寺听鸠摩罗什说法,为方便往来,专门在沣河西岸设置了一个渡口,从此这里便成为水陆交通要道,“秦渡”地名即由此而来。由于地处关中入秦岭进巴蜀的水陆交通要道,宋元时代已略具城镇雏型。秦渡镇的商贸得以迅速发展。据明代《户县志》记载秦渡镇的商贸状况……[详细]
  户县的社火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芯子社火、平台社火、牛拉社火、马社火、背社火、掮火、高跷、竹马、旱船、大头和尚、打钱杆、热蹩、火龙、地龙、舞狮子等近20种形式。芯子社火,是户县社火中最主要的形式。它以高、险、妙、悬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剧情节。一般芯子高达7.5-8.5米,分四五层,芯子上系扎小孩最多达24人。“背社火”又称“背芯子”、“背杆”,是用特制的架子绑在背者身上,架子上装饰有1……[详细]
  席的出现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看看古来已久的“席地而坐”、“吃席”,到后来的“席卷全球”,都有席子的影子。芦席,用芦苇编的席子,伴随人们的生活有数千年。芦席编织技艺堪称新石器时代的遗产,是历史跨度长并和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手工技艺。西安市沣河西岸的秦镇谷子磑(wei)村,是传统的芦席编织村,其编席有千年的历史,是一种非物质文化,并且是一种活态存在的文化。前些年,赠送前国民党主席- 的化石上,便有席子……[详细]
  户县曲子,也叫“眉户”,俗称“迷胡”、“曲子戏”,文人学士称之为“清曲”。盛行于西安和关中地区,陕南、陕北也广为流行,是西安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曲子戏”源于隋唐时期的清曲和宋代的曲子,已有1400余年历史。形成的确切时间很难考证,大约在明、清时期。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已经出现正式演出班社,大多与秦腔同台演出,民间称为“风搅雪”。其形成主要经过家儿戏和舞台戏两个发展阶段。家……[详细]
  早在一百多年前,在户县涝店镇龙窝村居住着晋、冀、鲁、豫,以及湖北、湖南等地来自 的村民,这些杂居的村民选择三水(涝河、甘河、渭河)环绕,水美田壮的龙窝村为栖息地。村子当时有四十余户人家,其中有一户来自河南卢氏县姓费的一家,有一位壮年男子名叫费永泰,身怀绝技,曾经是河南宝丰酒厂的“大师傅”。当时由费永泰挑头凿井取水,建造烧坊,烧出了清香甘冽的第一碗龙窝酒。后经发扬光大,惠及乡里,一传十,十传百,龙窝……[详细]
  栎阳木刻是一种流传于栎阳的木刻工艺,临潼区栎阳镇也因之成为远近闻名的木刻之乡。关于栎阳木刻的制作,我们来听听西安市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树森这位1943年2月14出生的老人如何说。关于工艺流程,李树森说:“制作栎阳木刻,你先要选料呢,最好是桃木、梨木,人说桃木辟邪呢,农村人就爱这个讲究。”“现在桃木也多了,弄好木头后就要在盐水里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是上锅一蒸,这样雕刻出来了就不会被虫蛀,能长期放到哪。”“……[详细]
  在西安南郊曲江池东面有一个著名的遗址公园,名叫曲江寒窑遗址公园。这个遗址公园是因“寒窑传说”的故事而修建。“寒窑传说”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说的是唐朝宰相王允的千金王宝钏对于爱情忠贞不渝的感人故事。这个传说故事距今已流传了1000多年。唐朝宰相王允没有儿子,只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千金,王宝钏是最小的女儿。她两个姐姐都婚配得门当户对,父母也想为待字闺中的小女儿找一位乘龙快婿。当时长安城南一带,山环水绕,……[详细]
  在临潼区骊山一带,至今保留着一些与女娲有关的古老的风俗文化。主要表现在节日风俗、婚俗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与众不同。节日风俗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骊山周围一带的百姓都要过“补天补地节”,也叫“女王节、女皇节”。这一天要吃“补天饼”,由于各乡讲究不同,所以吃的饼各异,有煎饼、烙饼、蒸饼。但必须是圆形、薄页。吃饭前要举行简单的仪式,由家里的祖母或者主妇撕饼抛向房顶象征“补天”,然后扔向井中或者搁在地上,叫……[详细]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11〕14号),西安市长安区的“牛郎织女传说”名列其中。但是,太多的人并不知道,西安牛郎织女传说在2008年上榜时遭遇极为激烈的竞争。当年,全国11个地方同时申报“牛郎织女故乡和传说发源地”。2006年农历“七夕”,河北邢台就已挂出“牛郎织女故乡”的牌子,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其后,湖北襄樊(……[详细]
  曲子,又称清曲,是一种古老的以坐唱为主的民间曲艺形式,在关中又有“迷糊曲子”和“板凳戏”之称。高陵曲子起源于清咸丰年间,隆盛于民国时期。高陵曲子的表演形式以坐唱为主,七八个演员,各执三弦、二胡、板胡、斗嗡、四页瓦、碰铃等乐器,自伴自唱,自娱自乐。老艺人大多一专多能,身怀多种技艺。高陵曲子曲调丰富,在民间老艺人中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以“月调、背弓调、五更调和金钱调”等四大调为最基本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