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特产

西安民俗文化

  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历来被文人士大夫视为修养与身份的象征。古法斫琴指采用唐代传统方式精工细作的一种古琴制作工艺,它是融汇文化、艺术、音律、美学修养和木工、漆工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艺。琴界素有“善弹者善斫”之称,意为传统琴师在琴艺修养中斫琴是必修课程之一。历史上许多著名琴师同时也是斫琴大师。古法斫琴是一种完全沿用唐代时期古琴的纯手工制作的技艺,每张琴经过选料、定式、造型、槽腹、辨音、微调、……[详细]
  高陵区花灯纸扎手工艺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主要传承人为易有功。易有功的师傅名叫董西武,早年在高陵城隍庙内居住,随庙内60余岁花灯纸扎师傅学习扎制工艺13年。擅长麒麟灯、莲花灯、石榴灯及丧事纸扎用品的制作。并掌握了纸张处理的配方,这一配方能使一般白纸变厚、变硬。经这种配方处理过的花灯外观饱满、平整,风吹雨淋不易损坏,在高陵花灯界被誉为一绝。易有功19岁起便跟随县城隍庙花灯纸扎老艺人董西武学习手艺,深……[详细]
  大蜡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周至县终南镇豆村,人们习称豆村大蜡。这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经历了唐、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至今,历经大约1300年、43代传人。豆村大蜡由蜡座和蜡体组成。蜡座是放置大蜡的底座,一般在一张方桌上制作一个木桩或铁墩,将蜡座固定平稳,以便抬游或放置。蜡体呈宝塔形,由三个倒立的圆台体垒接而成,每层都有一个圆形的、一寸厚台面,叫做蜡盘。蜡盘外有蜡芽,蜡芽口径2~3公分,长10~15……[详细]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管乐器。其发音开朗豪放,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唢呐单吹,双吹,两人组合的单吹单打,三人组合的双吹双打,五人以上多于十人组合的混合班子,包括有丝弦,打击乐伴奏的戏曲坐唱。周至唢呐可追溯到唐朝。相传唐明皇女婿郭爱被流放周至勒马时,自解烦恼,将自己……[详细]
  周至皮影雕刻技艺是流传于周至县马召镇上孟家村。清光绪年间由礼泉老艺人赵一刀传入,并一直在葛氏家族中传承发展,到葛占峰时已传承五代。周至皮影雕刻是在泡制好的牛皮上画好图案后,用专用刀具雕刻成各种戏剧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然后涂上各种色彩,再用牛皮丝组装合成。其雕刻工艺比较复杂,分为选皮、泡皮、刮皮、晾晒、制皮、过稿、雕刻、涂彩、发汗、上漆、组装、合成等十一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雕刻……[详细]
  周至县起良村位于秦岭北麓的耿峪河与白马河之间,周至与户县的交界处,是一个约有一千三百多人口的小村庄。该村村世世代代都以蔡伦的造纸术造出了“ 纸”即“蔡侯纸”,一直传承至今。2011年,起良村造纸制作技艺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良村造纸起源于东汉末年,兴盛于两晋时,历史十分悠久。当年起良村地处汉上林苑五柞宫,是皇室的纸作坊。关于村名,这里是有故事的。据传,起良村明朝前叫利泽里刘地,……[详细]
  长安道情是古长安地区道教徒以道教故事为题材,通过唱词诵经、敷演道中情理而得名,也称“拉波戏”。1960年,省新剧种汇演后,定名为长安道情。清乾、嘉时期,道情的演唱活动已十分兴盛。除“登山行唱”、“围桌坐唱”外,还出现了皮影形式和“广场踏席”的化妆演出。据临潼西湾道情艺人赵广庆(1892—1977)回忆说:其师王志年(1876—1944)是新筑镇的道情世家。王的祖父在清嘉庆时期担任当地道情会首,吹拉……[详细]
  牛老爷社火,是长安区引镇侯官寨的村民自发组织的民间迎春风俗。它源于明,盛于清,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古代农耕社会里,“春官”是皇帝派来报春的官员,历史中“春官”的形象都是骑牛到田间报春,“牛老爷”其实是“春官”的别称。又因侯官寨社火中有个“牛老爷”,故名“牛老爷社火”,它独行于侯官寨村。侯官寨村共有七个村(1961年后,为管理方便将上堡村独立划分为一村,但在习俗上仍与现侯官寨村统一):上堡村、……[详细]
  牛拉蹩(bié)鼓起源于蒲城老爷庙地区,清道光年间传入阎良关山,其在民间的流传至今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阎良区关山镇的关山村一带。它属于民间传统舞蹈的一种。牛拉蹩鼓自清道光年间传入阎良民间后,鼓乐和武术相互融合演绎成为了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关山牛拉蹩鼓。历史上专为庆丰收、婚嫁、祭祀而表演。主要用于庙会、祭祀等活动。后来在每年初一到十五村中- 时表演,以示辞旧迎新。其表……[详细]
  二曲礼仪,是指传播于周至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仪式。它源于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李二曲,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名顒,字中孚,号二曲,周至县城西郊蔡园堡人。二曲礼仪的实质是继承儒家传统礼仪,躬行关学“以礼教为本”。它是儒家传统礼仪与周至本地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主要体现于周至民间的红白喜事活动中,以表孝意、表敬意、表庄穆、表隆重而举行的礼节仪式。二曲礼仪,主要……[详细]
  “添碟子”又名“花碟”。是长安区杜曲镇寺坡村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起源于清朝末年。由该村名叫赵锡恩的村民所独创,将祭祀“关帝庙”时供奉的祭品进行艺术加工,被称为“添碟子”。“添碟子”诞生后,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完善。形式上,工艺由在碟子里平摆发展为在分层相隔的盘碟中搭楼置戏。祭品由腊肉、冻肉、点心、鸡蛋、豆类、咸菜、萝卜等逐渐发展为用秸秆、面、豆、蜡、瓜子等材料着色制作的立体化祭品。造型也由平面图……[详细]
  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西周。秦汉时疆域扩大,南方香料进入中原。丝绸之路开辟后,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传入。魏晋南北朝,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兴盛的道教佛教也大量用香。隋唐时期香料涌入,香料贸易异常繁荣,文人、药师、医师、佛家、道家等都参与研制。宋元明清时期,香品继续繁盛普及。宋代以后,除宗教用香外,香品也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居室厅堂用熏香,宴会庆典焚香助兴,可佩带的香囊香袋……[详细]
  葫芦头泡馍,是极具特色的陕西著名风味小吃,尤其以春发生的最为正宗。其历史源远流长。在唐代,京城长安流传着“煮白肠”、“猪杂羔”等小吃(即今日之葫芦头),因其味美汤鲜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相传药王孙思邈游医四方,途经长安东市,在品尝“猪杂羔”时觉其味腥油腻,遂从药葫芦里取西大香、上元桂、权阴椒等健胃祛腥之物,授店家以使用方法,并将药葫芦一并赠予。其后“猪杂羔”一改旧貌,味香四溢,久吃不腻。店家感念药王……[详细]
  德发长创建于1936年,经营饺子已70多年,是历史悠久的中华老字号。主要经营北京风味的饺子,其特点是制作精细、皮薄馅足、料重味浓、油润鲜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博采众家所长,创造了独特的饺子宴。集中国历代饺子制作之大成,溶中华菜肴调料技艺于馅心,取南北制作工艺之精华,选用鸡、鸭、鱼、虾及鱼翅、鲍鱼和时鲜果蔬、野菜等多种原料,采用蒸、煮、煎、炸、烙等烹制方法,烹饪出了肉香……[详细]
  清光绪末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避难到西安,曾在广济街口闻香停车,品尝了德懋恭的水晶饼后赞不绝口,并钦点为“贡品”,之后德懋恭水晶饼名价倍增。德懋恭水晶饼是一种酥皮点心,因其饼馅晶莹透亮,犹如水晶而得名。是秦式糕点的代表。水晶饼源于宋代下邽县(今陕西省渭南市下邽镇),曾与燕窝、银耳、金华火腿齐名,元代已远销京、津各大城市。至清代末年,经渭南同义栈张采风技师改进精制,产品以“金面银帮,起皮飞酥……[详细]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粤ICP备05121332号-1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风光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QQ:107485100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