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特产

西安民俗文化

  2007年5月,中华老字号西安饭庄陕菜和陕西风味小吃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西安市第一批(3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华老字号西安饭庄素以“陕菜正宗”、“陕西风味大全”而闻名于世,是陕菜精华与三秦美味的荟萃之所。它建于1929年,由当时的国 军师长甄寿珊、戏剧界名流马公涛、封至模和餐饮界名人冯克昌集资而建,至今已整整八十年。自建店以来就有“东钟西鼓、青龙白虎、香菜热汤、西……[详细]
  由西安钟馗文化研究所与陕西省第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传承人钟馗王(王宽喜),组织专家在秦岭终南山下收集整理的,钟馗故里陕西户县流传千年《老子与钟馗的传说》是“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钟馗文化源远流长,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钟馗信仰。钟馗所代表的正气、正义和福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钟馗文化已随“中国端午节”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由西安钟……[详细]
  西安市长安区兴隆乡北张村的楮皮纸制作技艺起始于汉代,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北张村造纸所用的主要原料为构树皮(构树亦名楮树)。北张村制作的这种历史名纸叫麻纸,分为黑白两种。采用冬季的构树皮造出的纸为白色,而用春夏季的构树皮(称为芽皮)造出的纸则是黑色。造纸的主要程序是:先将采集回来的构树皮进行筛选,之后放到清水中浸泡。然后把浸泡过的树皮放到石灰水中泡2-3天,再从石灰水中捞出放在大锅里蒸一天一……[详细]
  栎阳镇卷子村地处临潼区渭北平原,是栎阳北清河岸边一个古老的村庄。该村的背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左右),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背芯子的制作过程是:先制作好木质或铁质的支架(芯子架),然后把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的一名或者两名儿童表演者稳定在架子上,同时将芯子架- 在大人腰间。因铁支架如灯芯在内支撑,故称为“芯子”,一般一个芯子表现一个剧情或寓意。因为是由人背着表演,……[详细]
  风筝起源于我国,传说是墨子发明的,也有说是鲁班“削木为鸢、三日不下”。据说韩信乘风筝飞临敌营上空侦察敌情并高唱楚歌以瓦解军心,这是世界上首次将风筝用于军事目的;美国富兰克林曾利用风筝做雷电试验;莱特兄弟根据风筝原理发明了飞机;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一块展示牌上写到:“中国风筝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所以说,风筝的出现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陕西三原县的风筝在过去很有名。并且以人物风筝为主……[详细]
  “洞箫”,简称“箫”。箫音低沉圆润,幽静典雅,适宜独奏和重奏。高陵洞箫也叫胡道满洞箫。20世纪70年代,胡道满在高陵县乃至省城西安都赫赫有名,正是他把洞箫艺术发扬光大。他的唱片至今保存在西安音乐学院的音乐资料室。胡道满(1909—1978),高陵县耿镇西村人。祖籍湖北省郧县,清同治年间父辈逃荒至高陵定居。自幼随父胡学忠学吹洞箫。青年时期,已能吹奏各种乐曲,尤其是传统曲牌,吹得出神入化。后参加当地群……[详细]
  肖家坡社火始于大清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芯子、平头桌、狮子龙灯、地游、旱船、柳木腿等民俗娱乐项目的统称,大家经常说的“社火”实际上是指芯子表演。芯子渊源于隋唐古长安曲江元宵大汇演,当时即以出现背芯子的雏形。一千多年来,“背芯子”作为汉族民间社火的主要内容代代流传,不断改进,日臻完善,清同治六年到清光绪十六年,即1867年到1890年之间在肖家坡村极为兴盛。明清时期,人们欲望中的凌空……[详细]
  核雕亦称果核雕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名噪文坛的魏学伊《核舟记》的精彩描述来看,核雕艺术在明代就已达到了博大与精细相结合的至高水平。传说桃木能驱邪灭灾,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桃木刻制各种图腾制品,以供人们佩戴。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和平安,桃核亦是桃木,它贴身佩戴的时间越长就越光润漂亮。特别是古时宫廷核雕工艺品,数百年来一直为核雕爱好者收藏。我国的核雕技艺分两大流派:北派和南派。两派又分很多支……[详细]
  户县民间布艺老虎是当地古老的针线手艺,它和有关老虎的神话、老虎崇拜观念以及民间古老的满月民俗相伴生,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渊源。虎是健康和震灾辟邪的象征,人们用“虎头虎脑”、“生龙活虎”比喻身体的强健。因此,当地的布老虎制作技艺的存在就有了深厚的民俗依据。户县布老虎传统制作技法包括剪、缝、扎、绣、粘、贴、画等。首先是剪出大小不一的布样,如耳朵、肚子等;其次是将布的正面缝合(留一个长口),然后将布翻到正面……[详细]
  杖头木偶戏是陕西独有的戏剧表演形式,也称“跑台子”。反映了陕西的风土民情,是民间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显著特点是:木偶的头部多用木头雕刻而成(后增加了纸质头),根据剧中人物的特征,用夸张的手法,使角色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木偶表演时,由操纵杖头木偶的人自己边舞边唱,或者由他人在幕后配唱。演唱的主要形式是用秦腔演唱。角色上可分为生、旦、净、丑。配乐有文武场面,所用乐器的……[详细]
  周至曲子源于陕西地域内最为流行的民歌小曲。其历史悠久,在周至、眉县、户县及周边地区比较流行。周至曲子的主要特征是一唱众和,其用语为陕西关中语言,有着极强的地域特征。曲调丰富,情绪、节奏变化较大。一是歌唱性较强的抒情性曲牌,如《看女》《郑旦哭祠》等;二是叙述性曲牌,如《赵颜求寿》《王婆卖鸡》;三是节奏、速度对比明显,戏剧性较强的曲牌,如《华容道挡曹》《对花》;四是唱说结合的曲牌,如《五更鸟》《六月花……[详细]
  秦筝所指有两说,一为乐器称谓,因发源于秦地,史称秦筝,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是陕西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弹拨乐器;二为秦地的筝乐,即具有秦地风格的筝乐艺术。古筝的称谓出现的很晚,由筝乐名家梁在平先生于1939年在其编写的筝谱中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家约定俗成称其为“古筝”,目前也是筝这一乐器的学科名称。而秦筝一词,大家目前的认知可以理解为是陕西筝派,或者是秦地风格的筝乐。秦筝采用丝弦,每……[详细]
  白猿通背拳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拳术。以猿背或猿臂取势而得名,俗称“通背猿猴”。这种拳法只取猿猴之势而不取猿猴之形,与猴拳还有很大区别。它集白猿天生的舒展、灵活、敏捷、机警、刁钻、快速、顺力之所长,结合人体的自身功能,达到周身灵便,伸展自如,发挥出超于常人的健身、修性、防身、竞技的功能,在我国传统武术中源远流长,流传十分广泛。北京、河北沧州、河南焦作、洪洞 、山东诸城等都有分布。目前主要流传在陕西。路氏……[详细]
  零口孙家皮影戏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4年),其创始人孙老五是华县人,清末,招赘于零口西原。1909年创办领唱(碗碗腔)皮影戏,年老后由其子孙发宏继续演唱,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解放前皮影戏一直有组织地演唱,1952年正式成立“民间剧社”,主要从事民间皮影艺术的表演和宣传。1981年被政府收编为“零口文化站皮影团”,演出于关中各地。团长孙景发,艺传三代,从事皮影艺术四十余载。在当地享有盛名,人称“老……[详细]
  中华民族的膏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唐、宋、明、清至今有二千余年历史。膏药学作为中医学重要分支,集中体现了中医学里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司外揣内”的文化精髓,再现了中医学“内病外治,外病外治,辨证施治”的独特医学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同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膏药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明仁膏药”创始于清朝咸丰年间,其第三代传人马明仁(1905—1958),自小受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