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特产

成都市民俗文化

  彭州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北枕龙门山脉中段,南接成都市郊。彭州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类文化活动迹象。秦朝时期,今天的彭州地域上就设立了当时蜀郡管辖的三个县。唐朝时设立了“彭州”,一直到明朝才降为县。明朝末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现象。大量的移民进入四川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与民俗。到了清朝的康熙和乾隆时期,进入四川的多种中原地方戏曲和本地的地方……[详细]
  何氏骨科来源于蒙古,其“传统手法结合中药治疗骨伤骨病”,传承与发展于四川省成都市。其独特精湛的医疗技术,闻名国内外。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地处美丽富饶、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简称“蓉”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现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西南地区科技、贸易、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由于古代蒙古族从事畜牧业和狩猎业,在骑马、射箭、摔跤中经常发生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创伤。因此积累了丰……[详细]
  新津县金华龙灯始传于明清时期,代代相传,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2001年,我县在抓农村特色队伍建设中,恢复了“龙灯”这一传统文化项目。2004年,将单一的“金华龙灯舞”组建成“帼龙舞蹈队”,并请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全新的编排和打造。打造后的“帼龙队”有队员56名,有大小龙9只,最长的龙20米,龙身13节,由14人表演;中龙长10米,龙身7节,8人表演;另有2人或1人表演的小龙。这些龙全由龙灯队心灵……[详细]
  高跷起源于春秋时代,汉魏六朝称之为“跷技”,宋代叫“踏桥”,逐步演变,清代称之为“高跷”(又叫高脚灯)。《邛崃县志》记载:夹关高跷表演在清康熙年间,由于佛教盛行,庙宇广兴,出现在高竿会、平台会、挂生灯(许愿)等民俗活动中,多以鬼神形象出现。据说大约在清朝康熙盛世,佛教在我国的盛行,庙宇广兴,在那时就出现了高跷灯,翻金斗和各种动作。在迎神赛会上并不单独出现,一般都在高竿会、平台会、挂生灯(还愿)中扮……[详细]
  宋元年代四川就出现小金龙龙舞,传播到全川各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祥福镇自清代中期已有小金龙制作和小金龙龙舞队伍,延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祥福镇位于青白江区南部,是青白江区古镇之一,地势开阔,河集纵横,人民富足,舞小金龙在该镇流行,影响辐射到周边地区。“小金龙”是竹龙中的一个品种,龙身长4.5米左右,分为四节,一人双手分别握龙头、龙身的竹柄,另一人双手分别握龙身,龙尾的竹柄,队形动作变幻多端。……[详细]
  客家人最早因为战乱、天灾等原因从我国中原迁居沿海一带。沿海雨水充沛,物产富饶,客家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传说因此客家人与东海龙王交往甚密。为感谢东海龙王适时下雨,客家人每年夏季皆以舞水龙庆祝丰年,相沿成习。后来因为四川连年战乱、饥荒、瘟疫,几乎成为无人之地,沿海客家人气较旺,政府强迫大批移填四川。而传说前期来洛带的客家移民备受干旱煎熬,他们在盼雨望水的苦熬中,历尽沧桑。后来得知洛带历史上曾有这样一……[详细]
  “人日”是我国的民俗活动之一,其历史悠久,自汉代以来,全国各地都有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习俗。“人日游草堂”则是成都独特民俗活动之一,其兴起于唐,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日游草堂”最初主要是成都市各界文人雅士的文化生活内容之一,后此风气逐渐影响广大普通百姓。因此,每年“人日”这天全市人民便会相邀相约扶老携幼游览草堂,凭吊诗圣,吟唱杜诗,赏梅祈福。抗日战争后,此俗渐衰。直到一九九二年,成都杜……[详细]
  在解放前每年民间每逢正月破五开年,大邑县就扮有人扮和尚逗青狮,去至善家驱魔避邪。预示逢凶化吉、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大邑狮灯,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流传,距今已有一百九十余年了。分布于全县丘陵、坝区农村,以坝区更为流行,其中以银屏青家狮灯数第一,苏场熊家狮灯算第二。在这两家狮子的影响下,每逢元宵佳节,狮灯可说普及全县三十四个乡、二十多个场镇的广泛性群众自娱活动。青家狮子是代代相传,已传六代。狮……[详细]
  连萧在四川有“连厢”、“年箫”等多种称谓。自明末清初湖广、陕西大移民时传进四川,至今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连萧传入四川后,其舞蹈与外省大同小异,惟演唱曲调与四川方言融合,形成了演唱风格鲜明、独特的四川曲艺小调。“城厢过街连萧”相对和不同与由个体(一般是民间艺人)表演的“洞房连萧”,是一种在街道或大庭广众由群体表演的连萧。表演时一般由舞者领唱,众人附和、吆喝,场面十分热闹。城厢镇是千年文化古镇。清同治……[详细]
  永盛牛灯是明清以来流传于石磊村的民间耕牛舞蹈文艺表演,伴有山歌清唱,唱腔流畅质朴,悠扬婉转,展现农民喜获丰收的好心情,很具地方民俗风味。每逢佳节,牛灯队就会走村入院,进行表演,以庆丰收和来年好运。它一般是一人扮演牧童,二人头戴道具扮牛,牧童在锣鼓声中摹拟日常喂牛、牵牛、与牛嬉戏、玩耍等舞姿动作,最刺激的是牛发狂,不听主人使唤,狂奔乱跳,横冲直闯,急得牧童抓脑搔腮、不知所措,窘态万千的场面,逗得观众……[详细]
  沱江水运,历来兴盛。船家文化,博大精深。千年古镇五凤溪,位居千里沱江上游之滨。境内古渡码头如林,水上码头文化底蕴丰厚深沉,尤其那传承千载的沱江号子,以它那磅礴的气势,深沉的韵律,神奇的功效,丰富的内涵,全方位地彰显了滔滔沱江的灵异,水运事业的繁荣,抢滩涉险的惊心动魄,脚蹬手爬的船工艰辛。沱江号子的的特色:号令纤夫,鼓劲提神;音调粗犷,律韵动人;内容万千,叙古话今;类型繁多,各施其能。沱江号子的类型……[详细]
  四川荷叶因苏镲系以红绸,红绸下垂状如荷茎托叶,因而得名“荷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荷叶已较为流行。四川荷叶的唱腔与词本最初是袭用川剧,唱词格式以七字句和十字句居多,竹签、苏镲、檀板的击打节奏也按川剧锣鼓点子敲击。清末至民国时期,四川荷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不再依赖演唱川剧,而是发展为以说唱故事为主;形式上也有所改进,不拘于单人说唱,可多人同台合作表演;调式上融合四川民歌曲调,使演……[详细]
  烫画:本地知名民间艺人徐全和潜心数十年研究、创作,以一颗执着的心,一把通红的烙铁,绘出一幅幅精美图画。其作品多次参展获奖。 ……[详细]
  四川成都的木偶戏经唐、宋、元、明几代传递下来,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川剧形成后,木偶戏吸收其唱腔,剧目和一整套表演程式,并刻意模仿,一度木偶戏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川剧班。晚清时期,成都的木偶戏极为繁盛。成都木偶大致分为大木偶、中型木偶、精木偶(小木偶)和被单戏。成都木偶以造型精美,表演细腻,音乐委婉而见长,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成都木偶在继承“川派”木偶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地方戏曲、民间……[详细]
  青城洞经古乐是指流行于都江堰市以青城山为中心的民间音乐,流传范围遍及都江堰市广大城镇和乡村,成为集民间小调、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之大成的洞经音乐独立流派。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境内的青城山也是中国道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被列1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青城洞经音乐最早的起源,跟青城山古代的巫觋音乐直接相关。蜀地的道教音乐大多起源于上古先民在举行巫觋活动时所演奏的祭祀音乐,青城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