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特产

成都市民俗文化

  高台狮子这门技艺由原土桥镇金壶村的周玉新于1844年学艺回乡带领弟子从艺,后又传与儿子周后享,再一代一代传下来至周英凡。高台狮子的表演内容是根据历史传说演绎而成。据高台狮子-传人周乐茂回忆,高台狮子系根据南宋宫廷皇子间争位,一皇子为避难而装疯痴外逃学和尚。其间一段与山顶猴子嘻戏的故事,其表演诙谐又有高空技展示。曾盛行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高台狮子曾是春节花会、庙会等必不可……[详细]
  四川成都是我国皮影戏活动的重要地区,成都大皮影历史悠久。[清]周询在《芙蓉话旧录》中记载:“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清代中叶,成都东大街、新街、署袜街一带,皮影戏经常在各街公所、会馆、庙宇举行演出。至迟在光绪三十年,以成都为中心的皮影戏已辐射至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成都皮影,又称灯影戏,是四川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成都灯影戏极具地方特色,其影偶高大、形象生动……[详细]
  从清朝开始川剧围鼓就在濛阳民间流行;镇上的大户人家还在自家庭院修建了戏台子,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都要请围鼓戏班到家里演戏。据《彭县志》记载:1922年,镇上的袍哥首领王吉成,组建了本地的川剧剧社——金兰科社,濛阳的围鼓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金兰科社,也成为川剧大师阳友鹤艺术生涯的摇篮。在濛阳土生土长的阳友鹤,8岁进入金兰科社学习川剧,此后,一生致力于川剧旦角表演艺术,在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上独树一帜,……[详细]
  成都的“连萧”深受四川城乡人民的喜爱,它是以文学、音乐、舞蹈相结合,载歌载舞、地方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在四川的城乡广为流行,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有单人表演的单棍连萧和双棍连萧之分,独具一人领唱,众人帮腔的艺术特色。如有传统盛大节日有演员100人左右身着民间彩服,手持“连萧棍”边走、边唱、边舞,唱腔动听、舞姿优美,场面十分壮观,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给节日带来欢乐的气氛,其有别于其它艺术的特点……[详细]
  飞刀花鼓,是半边功夫和半边艺术的一种艺术形式,深受四川城乡广大群众的喜爱,由职业艺人表演。由两人配合完成,有上、下手之分,上手一边演唱一边抛掷刀、叉、棒等物,下手打锣鼓伴奏、伴唱为辅。由杂耍和曲艺相结合,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完美的艺术形式。飞刀花鼓受到法中友协、法国杂技团和法国各大媒体的关注,法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墨西哥驻法国记者亨利克观看演出并进行采访。他说:“你们的花鼓艺术就像一朵鲜花,永远开在法国人……[详细]
  幺妹灯产生的历史已无确凿证据可考。在《蒲江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述:“龙灯、狮灯为庆典的文娱活动得到继承和发扬。除此之外还有牛儿灯、幺妹灯、踩旱船等。”根据对民间文化素有研究的吴芝海讲述,幺妹灯产生于唐太宗年间,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一种男女间同台说唱的表演形式,后来被皇家认可而得以普及。长久以来,川西一带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期间,在民间娱乐活动中幺妹灯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不少大户人家请幺妹灯到家里学出,邀左……[详细]
  在清代末年,成都市井0现许多提篮出售肺片的小贩。起初,有的是端个瓦钵,卖凉拌肺片,或将瓦钵放在长板凳一端,在其周围插了无数双筷子,吃一片给你用小铜钱记一次,为平民小吃,但极不卫生。这时的“肺片”确实有牛肺。后来,因牛肺颜色难看,口感很差,所以经营者就取销了牛肺,成为无肺的“肺片”。由于名声很大,人们叫得久了,就沿用其叫法,无非是约定俗成罢了。成都卖肺片的小贩,多为流动性出售,其价廉物美,拥有众多的……[详细]
  四川相书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它的表演方式很特别,由一名演员在高约五尺,宽约二尺五的布帐里,凭着一张口,借助于简单的道具,描绘环境、陈述故事,表现人物的活动。观众看不到演员的动作,而是通过听觉和联想,进入演员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里去。中学课本里的“口技”那篇古文:“京中有善口技者,施八尺屏障……”是清人林嗣环在《秋声诗自序》中所写的一个口技艺人表演失火的场景,这就是相书的前身。相书在明清时代已经很盛行……[详细]
  华夏天府陈麻婆豆腐是驰名中外的名肴。清末被《四川•成都通览》录为成都著名食品,已收入中、日合编的《中国名菜集锦•四川》一书。清同治年间(1862年)成都北门万福桥旁开有一家陈兴盛饭铺,主厨的是店主之妻陈氏。该店起初为经营小菜便饭、茶水的小饭馆,食客多为挑油担子的脚夫等下力人。这些人经常买些豆腐,从挑篓中舀一瓢清油请老板娘代为加工豆腐,烹出的豆腐又麻、又辣、又烫,风味别具。日……[详细]
  武当丹士张三丰秉八卦五行之义、太极图之理,集以柔克刚之技击术巧妙融为一体,旨在实现道教长生久视、延年益寿之内丹-术而创立太极拳横空出世,且著有《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而载入道教经典,洵为传世之瑰宝。其精髓在于“太极拳论”、“太极拳经”、“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拳歌”、“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及“太极拳七十二图势”所包含的张三丰太极拳105幅白描图势,其核心遂为“张三丰道家养生太极拳”。历经……[详细]
  古彩戏法历史久远,2000年前宴乐百戏图中就有桶状箩圈出现,分为内外两圈(桶),从中变出各色物件,文献《鹅幻余编》上的《双龙入海》就是对“箩圈变化”的历史记载。古彩戏法流布于四川各地区,因表演所用主要道具箩圈系竹制成,在民间又有“箩圈变化”的称谓。据资料显示,早在汉代就有男子穿长袍大褂演变火盆、鱼缸等什物的戏法,宋代便有戏法的明确记载。12世纪以来,杂技艺术在民间蓬勃发展,到19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详细]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不断的传承和经营,成为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的瑰宝,以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佣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年录》中对做面人也有记载:“有油画糖蜜造如笑宠儿”,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的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祭拜江神,使部队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就捏……[详细]
  清乾隆年间,江西省金溪县人郑豫昭、彭永年迁来温江城关开设铨盛号、海天春号酱园。民国期间,酱园业逐步发展,产品很多,其中滴窝油色香味俱佳,是温江的传统名产品。独具一格的“温泉牌”窝油,又名“温江白酱油”,系选用上等黄豆、小麦等原料,经过天然发酵,日晒夜露5至8个月后,制成酱胚,装入木桶内,成熟酱胚遇冷回润产生的汁液,顺缝滴入窝内,故称窝油或滴窝油。抗日战争时期,经入川的外省人士食用后广为介绍而名传四……[详细]
  抄手:北称馄饨、包面,是民间流传最古老的面食之一。成都餐饮店招多以主营品种冠以老板的姓氏而成。龙抄手店却是例外,它的始创者不姓“龙”。龙抄手筹建时,创办人张光武与几位朋友在“浓花茶园”商议办抄手店事宜。议到店名,有人提出借用浓花茶社“浓”字的谐音“龙”,以祈吉祥。并说,吾辈乃龙的传人,中华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矣,我们的事业也会代代相传,永远昌盛。张光武等人一致表示赞成,认为龙抄手无论辅以红汤,清汤或是……[详细]
  四川车灯起源于公元七百年前的元曲,是一种悠久的文化艺术,它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份。它由民间的幺妹灯演变而来,当时的劳动人民,逢年过节做生摆酒,进行各种农事活动,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用唱车灯这种形式表现群众的欢乐情绪。演唱车灯的演员划着彩蓬船向观众走来,彩蓬船用五颜六色的彩绸扎成,彩船内的车幺姑两手紧握拦杆,随着口中唱起的欢乐的民间小调起伏荡漾,彩船前头,一青年小伙子身着古装,眉开眼笑地与车幺姑对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