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洛阳市特产

洛阳市民俗文化

  洛阳正骨(平乐郭氏正骨),始创人是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郭氏家族第十七代郭祥泰,字致和,人称老八先儿,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关于正骨医术传入平乐的传说,说法种种:一、是明末清初洛阳道士“祝尧民,字巢夫,明末举人,伤明亡,而弃举业医,号薛衣道人,得仙传疗医,凡诸恶疮,敷药少许即愈,或有断胫折臂者,延治,无不效,世人比之华佗”。(民国三十五年《洛阳县志》[人物])。二、是河南孟县(今河南孟州市)同姓道人郭益……[详细]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琴音”原仅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二十世纪初,河洛大鼓由洛阳琴书和“单大鼓”结合,并吸收了“河南坠子”的一些曲……[详细]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是我国以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著称的十三朝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富丽端庄,艳冠群芳,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洛阳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加之古都所独有的人文环境,使牡丹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牡丹在洛阳的种植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牡丹因洛阳名甲天下,洛阳因牡丹增辉添彩。牡丹已经成为洛阳重要的城市形象代表,牡丹文化已经成为洛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详细]
  洛阳关林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1780余年来,关林因厚葬关羽首级而名闻天下,形成了浓厚的关公文化氛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成占地200余亩、四进院落、150余间殿宇廊庑的规模。关公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以儒家文化为内核,以传统信仰形式为载体,是对历史人物道德精神的一种景仰的文化形态,……[详细]
  剪纸普遍用于日常生活婚丧、育子、节庆、礼俗等使剪纸内容非常丰富。妇女作为剪纸主要创作者,从远古到现在代代相承,洛宁位于豫西山区,民风敦厚,物产丰富,有着悠久的文化史,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仓颉造字,洛出书处等遗址,民间艺术灿烂夺目,尤其洛宁剪纸源远流长,其历史悠久。汉代造纸术问世以来,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民间民俗活动的盛行和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剪纸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洛宁剪纸多来自民间,用于贴窗花,……[详细]
  背装,是河南省嵩县民间的一项古老而独特的社火表演。背装,在民间故事中又称垴装,由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旧县镇西店村从先辈文化遗产众多项目中经十几代人继承、改进,并结合现代杂技艺术发展起来的民间绝技。背装艺术造形独态,设计精密,故事性强,反映了嵩县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同时也创造演绎了灿烂的民间文化与艺术,展现出民间艺术的魅力。背装艺术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与舞狮、旱船、鼓铙等民族艺术相比,更具艺术感染力……[详细]
  黄河既为中华儿女创造5000年的历史文明提供了一个施展聪明才智的大舞台,同时,好像故意要考验她的不畏艰辛的儿女,每每以不羁的洪水摧毁黄土地上的生命财产。这就有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防洪抢险的历史。这样,就有了打硪、硪工和行将消失的歌谣——硪工号子。打硪是打夯的另一种形式,在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主要用于修堤、筑坝、铺路的时候以夯实地基。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修筑洛阳柴河水库及白道河水库过程中,工地上曾……[详细]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制鼓技艺伴随着我们的祖先最早的狩猎、战争、祭祀等活动,诞生于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洛阳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洛阳陈家制鼓技艺与文化,对研究我国鼓文化的起源及发展演变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洛阳陈家制鼓技艺历史悠久,据不完整的陈氏家谱记载,陈家制鼓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明代,其制鼓传人至今已至第十九代。经过历代传人的研究探索,形成了纯手工制作、用料讲究、工序精细、……[详细]
  洛阳海神是一种古代音乐,据说,武王伐纣统一中国建立周朝,在洛阳大封天下,受封者除内陆诸侯外,还包括遥远的东西南北四海之神,宫廷每年都隆重祭海(神),于是便产生了配合祭海的音乐,这种音乐就是洛阳海神乐的源头。由于“海神乐”是洛阳独有的民间音乐,故又称为“洛阳海神”,演奏团体称为“海神社”。海神明清时期曾在洛阳盛行,目前仅有景花村海神社一家,其余已不复存在。有管、笛、笙、二胡、云锣、云板、木鱼、碰铃等……[详细]
  曹屯排鼓自明代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排鼓伴随社会民俗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对社会形式与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最初,曹屯排鼓主要用于祭典、朝拜神灵,除参与祭典隆重的庆典活动外,概不参与其它活动,以示神社的神圣。伴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曹屯排鼓已走入民众的生活当中。目前曹屯排鼓所演习的鼓舞套路、曲牌多为300多年前形成,并经历代艺人传承下来。表演中所用道具如:排鼓、铜器、火铳……[详细]
  南庄村木偶剧社处于汝阳县陶营乡,这里东接平顶山汝州市,西连伊川、嵩县,南靠汝阳县城,北于龙门石窟相望,又座落在东西、南北走向的两条公路的交叉点上,可谓地势平缓,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物流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相对丰富。在这里木偶戏虽是演员八、九个、扦子不足三十挂、全剧社固定资产也不过万余元的“小玩艺”,但在这方圆数百里却独一无二。她表演形式新颖别致、技术性强,因而颇受群众、特别受到广大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详细]
  古代劳动人民在重大节日、喜庆或丧事中,为避灾祸、求平安,以相形面物代替活物,敬天地、求神灵、祭列祖,过后可食之。唐代就有生面塑、熟面刷色和熟面染色塑。到明代已经发展到独立的艺术欣赏品,清代由简单的动物、瓜果面塑向人物面塑发展,山东曹州面塑以仕女、文官、武将以及名著人物最为闻名。从上个世纪初的王、郭、贺、杨姓面塑艺人开始,对面塑原料的制作进行了改进,后传至李姓高足,所制面塑原料采用小麦精面和江米精粉……[详细]
  洛阳牡丹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而由此涉及的牡丹文化更是给世人形成了不可抹灭的生活习俗。这些方面包括牡丹诗词、书画、传说、服饰、生产等,一直流传至今,生生不息。洛阳地处中原,位于黄河南岸(东经11108,至112059,北纬33035,至35005,之间),属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5℃,降水量600-800毫米,是种植观赏牡丹的发源地。洛阳牡丹“始……[详细]
  剪纸是洛阳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 在节日中用有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的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 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洛阳剪纸分为简刻和繁刻两类,前者粗犷豪迈、 造型简朴,后者结构繁茂、精巧秀美根据剪纸时用纸色彩不同,分为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两种 。建国后,洛阳剪纸艺术得到……[详细]
  洛龙区白马寺镇大里王村王氏狮子舞久负盛名,堪称河洛一绝。洛阳耍狮子的,自古以来英才辈出。只是那历史的大幕,频频开合,使多少隋唐高手、宋明健将纷纷谢幕,很少留下他们的名字。明清两朝,有些县志中倒是提到一些洛阳舞狮人,但记载简单,未有详述。洛阳有一位名叫王铁娃的,他的舞狮技艺,比起古人毫不逊色,颇有名气。1960年,他作为舞狮的民间代表,参加了当年举办的全国文代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陈毅也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