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石家庄特产

石家庄民俗文化

  扇鼓起源于汉代,是由乞讨者所用的工具和演唱行为演变而来的,是一种群众性很强的自娱性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明清两代遍及城乡各阶层,明未清初流传到赵县一带,主要分布在城东杨户,城南田村、北王村,城北中章等地,各自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赵州扇鼓的鼓面为圆形,鼓柄下端弯成云钩状,钩的左、中、右三处各吊三个铁环,共有九个铁环,铁环表面突起螺旋状棱形花纹。正如老艺人所说“扇鼓扇鼓圆又圆,上打下坠九连环”。扇鼓的表演……[详细]
  金凤扒鸡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石家庄大桥街,由回民马鸿昌开办“红须利”店铺,经营五香烧鸡。1950年,由储勤永等人引进吸收德州扒鸡的优秀工艺,结合自身传统,采用独特的制作方法,创制石家庄扒鸡,并将店面命名为石家庄大桥街扒鸡店。他们用蜂蜜对鸡进行上色炸制,并用中药秘方老汤煮制,做出来的扒鸡风味独特,色泽金黄,味道纯正,香味扑鼻,干净卫生,全城闻名,每天供不应求。由于制作扒鸡的辅料由十八味香辛料组成,而这……[详细]
  流传于平山县小觉镇西王庄村一带,富有平山地域特色的丝弦戏,是石家庄丝弦中路丝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王庄丝弦在艺术表现、唱腔和剧目传承上均有特色。石家庄丝弦于明代诞生后,很快传到了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西一些地方。清光绪以后,丝弦戏在民间逐渐发展成东、西、南、北、中五路,流行于正定、平山及其周围的为中路丝弦。清末民初时,丝弦在平山各地均有戏班,十分活跃。之后,经过多年的剧种交流、吸收、融合与发展,流传于平……[详细]
  微水丝弦戏剧是典型的石家庄丝弦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她是在清俗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清末时期,微水丝弦老艺人经常和当时的石家庄市和平剧院老艺术大师王永春之父王振全及号称“平山红”的封广亭大师同台演出。解放前微水丝弦又配合当时社会形势,编排了很多抗战剧目。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剧团经常聘请王振全、王永春、谷桂池、王素英、王喜文、芦小荣等师傅,传授了《描金柜》《狗沙滩》《夜战马超》《下……[详细]
  行唐县口头镇坐落在行唐县北部丘陵山区与平原交界处,三面环山,郜河穿山擦村而过,这个古老的集镇是行唐县北部丘陵山区的经济、文化和贸易中心,也是行唐、灵寿、阜平、曲阳四县相互交往的重镇。这里山川壮丽,客商南来北往,经济、文化繁荣。工农学商兵、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这一切都成为了口头歌谣创作和流传的源泉,并具有独特的艺术蕴涵。行唐口头镇歌谣历史悠久,早在远古部落时代的唐陶氏时期,歌谣就开始在这片大地上产生……[详细]
  在石家庄城乡,广泛流传着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史称“刘秀走国”。刘秀即汉光武帝,东汉开国第一帝。西汉末年王莽新朝被推翻后,汉更始帝刘玄继位。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刘秀被封为破虏将军到河北安抚州郡。王莽在邯郸自立,率军追杀刘秀,民间却说是王莽赶刘秀。刘秀势单力薄,不得不在常山郡(今石家庄)一带、滹沱河两岸东躲西藏,后娶真定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得到刘扬大军的支持和保护,并在鄗地(今高邑)筑千秋台……[详细]
  平山坠子戏是流传于平山县苏家庄乡树石村一带的独具特色稀有地方戏曲剧种。该剧种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以连台本戏、故事情节曲折、表演细腻为主要特征,兼有通俗易懂,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地方韵味浓厚,唱词以十个字为一句,唱腔独特等特点。平山坠子戏剧目内容多是一朝一代的朝代戏和民间传说、轶闻趣事,如:《石元救母》《访苏州》《刘墉下南京》《少国公》等。平山坠子戏在平山由来已久,至今已达110年以上,……[详细]
  刘海庄村位于藁城市东南15公里,东临定魏线南邻衡井线,藁贾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方便。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刘海庄就是非常有名的堡垒村和支前模范村。2009年2月,在刘海庄村出土了刻有“汉朝刘海大仙”的残碑,让广为流传的“刘海大仙”的传说得到了印证。相传,刘海原名刘强,乳名“海儿”,父亲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母亲是郭圣通皇后。刘海自幼受佛、儒、礼文化的熏陶,倡导礼让、包容、和谐、奉献,厌烦战争,主动把太……[详细]
  赵州桥的传说是流传在河北省赵县一带的民间故事。它靠口头传承至今,脍炙人口,历久弥新。在赵州桥的传说中,处处描绘着仙人与桥的故事,为赵州桥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增添了一份梦幻般的色彩。“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首民间小调《小放牛》就是因赵州桥的传说故事而形成的,赵州桥的传说……[详细]
  行唐杨村秧歌是流传于行唐县杨村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又称“北路调秧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根据行唐民间故事载,行唐杨村秧歌起源于东晋时期,成型于明末,繁荣于清中期。行唐杨村秧歌角色行当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类。生角又分为娃子生、小生、须生、老生、武生,旦角分为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净角分为铜锤花脸、二花脸,丑角分为文丑、武丑、三花脸等。在板眼上分为起腔、平调、迷子、河西、垛……[详细]
  尤家庄村地处平山县中部,北邻滹沱河南岸,南靠横山,西邻大吾乡政府,东临东柏坡村,位于平山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东、西、北三面带较为平坦,地貌近似河套平原。尤家庄小唱的发源地——尤家庄村,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化人才,文艺活动较为兴盛,是全县闻名的文化村。尤家庄小唱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传18世纪初,外地木匠师傅来尤家庄村做活计时,将其民间小曲曲牌传入。随后,又加以乐器伴奏、道具高跷,再由村中艺人……[详细]
  刘氏酥饼五仁蛋黄皮月饼技艺渊起于元朝末年,古时称之为“胡饼”。据《明史》记载,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军师刘伯温见士兵们出征时饮食不便,于是按周易命理五行之说,自制了胡饼给士兵吃,士兵们食后欢欣鼓舞,最终朱元璋大获全胜,刘氏胡饼也因此在当时极富盛名。刘氏后人从明朝起制饼至今已有数百年。清光绪年间第17代传人刘季造在祖传工艺和配料上结合百家之长,完善了刘氏酥饼的口味,并逐渐形成用煸炒后的五仁馅料中……[详细]
  正定龙狮道具制作技艺由来已久,中国老百姓自古就有舞龙舞狮的习俗,自古正定为路、郡、府、县治所所在地,地理位置显赫,经济文化繁荣,正定龙狮道具制作中心,为手工作坊式经济运行模式,多年来一直是买家口碑相互传颂,争取回头老客户的自产自销的营销模式,自此正定的龙狮道具制作作坊名声远扬,在老一辈的龙狮玩家中孰知。作为“北狮”的代表沧州舞狮的道具就是来自于此,据正定文史资料、县志等记载:“清朝道光年间传入新城……[详细]
  高邑县西马闲村是千年古村,旧时西马闲村称“老姑马闲”,该村座落在高邑县城西北9公里处,地势平坦,民风淳朴,农耕为主,物产丰富,风多雨少。水潼仙姑庙古建筑位于西马闲村西南,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俗称老姑庙,据《高邑县志》和庙前碑文记载,金大定二年(即公元1162元)马闲村有一少女,年芳一十六岁,名叫李霞,清明日荡秋千,忽大风吹至赞皇孤山顶古石台之左侧立化焉,视衽(睡席)上有赤书……[详细]
  平山王母祭典是平山县王母村一带村民为祭拜本土出生的女神王母娘娘而自发形成的以道教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民俗文化活动。传说,在汉代以前,王母村一带因桑姓聚居而被称为桑家街。该地流传有这样的传说:“王母娘娘本系该村桑氏之女,因哥嫂不贤,常逼其牧牛、纺织,后遇仙人,嫁配天庭,赐封王母”。西汉时,汉武帝听说王母的故事后,曾“谒王母于此(王母村),饮以琼浆,奏以霓裳,修建王母阁于其(仙台山)上,后人于阁下定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