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天河区特产

天河区民俗文化

  乞巧节广州人称为“七姐诞”、“七娘诞”,或“摆七娘”、“拜七娘”。起于汉代。广州人历来重视过此节,宋人刘克庄诗云:“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清末民初,此风尤为兴盛。胡朴安撰辑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辑录了清末民初广州女子拜七姐的风俗,详细记载了关于乞巧会“摆巧”的情形。作家欧阳山在《三家巷》中所写的广州七夕风情,可与胡的辑录相互印证。大量的竹枝词也同样反映了羊城乞巧节的盛况,如清朝广东诗人汪鮀在《羊……[详细]
  米机王咏春拳咏春拳相传源于少林,是南拳的代表之一。“米机王”是已故著名咏春拳大师黄沪芳先生的拳艺名,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沪芳先生拜黄祯宗师门下,后在原佛山咏春拳的基础上,糅合南北诸家拳术精华研创而成“米机王咏春拳”。米机王咏春拳是概念武术,并非招式武术,拳术中包含了十二路散手、小念头、寻桥、标指、六点半棍法、二字钳阳夺命刀等内容。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米机王咏春拳蕴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习练者可……[详细]
  广州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间歌曲,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是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客家山歌伴随客家民系的形成而演进,赋、比、兴手法可溯源至十五国风,歌词近似竹枝词,受到江南吴音的影响。明代就有客家人从粤东北辗转来穗,客家山歌也随之而来开始传唱于羊城,并融入广府文化特色。客家山歌在广州的越秀区、天河区、花都区、萝岗区、增城市以及从化市都有传唱。……[详细]
  车陂村龙舟,是广府龙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历史已久,有史可考的车陂村龙舟至少已有150余年;全村共有46艘传统龙,数量居广州自然村之最;保留了传统的游龙探亲、斗标、招景、龙船饭、龙舟饼、龙船戏等内容,且各具特色。依习例,每年五月初三是车陂“招景”日,200余艘各村龙舟到车陂村来拜访探亲。当天,车陂村人以龙会友,锣鼓声、爆竹声响彻云霄,吸引周边“七里八乡”围观群众达10万人次以上,堪称广州之最,坊间素……[详细]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洲南尽水浮天”是广州地理形胜,“云山”、“珠水”是广州的美誉。江水滋润了人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广州的民俗文化明显地具有江河水乡的特点。水任器而方圆,扒龙舟是广州人性格的最好诠释。明清时,广东官方和民间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已很普遍。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对珠三角每年端午节期间的赛龙夺锦以及赛后的喜庆场面皆有描述。1994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把端午节定为龙舟节。目……[详细]
  沙河粉是广州一种大众化的米制品,因最早出自沙河镇得名。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民间流传着清代小店“义和居”的店主樊阿香首创沙河粉的故事。直至民国期间,义和居、福安居、泉珍、同心等仍是沙河镇较有名气的沙河粉店。沙河粉始于广州,流传于广东、广西、海南,并随着华侨的足迹传至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国。沙河粉制作以手工制作为主,其传统做法是取白云山上九龙泉水浸泡大米,将大米磨成粉浆蒸制,切条而成,沙河粉传统的工艺……[详细]
  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乞巧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清代末期,广州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等专卖女子用品的乞巧街市。七夕之日,由社区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社区女性展示手工艺制品,是“摆巧”活动的主要内容。扎制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人物玩偶栩栩如生,植物、器物造型活灵活现,斗智斗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