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民间吹打乐历史久远,尤其是小店区的高家班民间吹打乐班更是太原民间吹打乐的缩影。在唐代高家班民间吹打乐随着代代相传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到明、清两代更是乐器齐备,乐曲丰富的兴盛时期。新中国成立至现在又经历了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因此高家班民间吹打班是一个比较古老而又出色的民间吹打乐组织。高姓一家祖传五代从事吹打活动,具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一代传一代,直至1961年,当时七十二岁的高忠才老艺人,……[详细] |
药膳八珍汤俗名“头脑”、“长寿汤”、“益母汤”,是我国中医“医药同源”和“治未病”强调保健滋补理念指导下不可多得的一种药膳清真食品,由傅山先生于明崇祯年间研创,在太原地区已传承了370多年,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地方名吃。傅山是我国一代名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行医治病过程中,他将中医治病、祛病、防病的机理与营养学中食防、食养、食疗相结合研创出了药膳养生食品——“八珍汤”。“八珍汤”严格按照备料全、选……[详细] |
龙须拉面和刀削面是山西传统面食,龙须拉面和刀削面的制作不仅包含着独特的手工技艺,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山西面食文化内涵,其制作技艺更是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2008年,山西省申报的龙须拉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须拉面”是流行于山西太原一带的汉族传统面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驰名中外。龙须拉面原是宫廷的一种食品,后传到民间。传说“龙须……[详细] |
山西老陈醋为中国四大名醋之首,其酿制技艺与西周以来的制醋工艺一脉相承。明代洪武元年(1368),太原醋坊“美和居”的酿醋师傅创造出“熏蒸”工艺和“夏伏晒,冬捞冰”的陈酿工艺,使山西老陈醋的酿造工艺发展到新的水平。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以手工技艺为主的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日渐成形。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有其独特的工艺流程,生产中采用特定的原辅料和经典的原材料配方,像低温酒醪液体发酵、高温接种引火、熏淋……[详细] |
太原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诗经》中的“唐风”和《乐府诗集》中的“并州歌”便是太原民歌最早的作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受到秧歌和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太原民歌逐渐成型。明、清至民国期间,太原民歌吸收了从沿海及外地传来的“马头调”,并将一些曲目结合了本地语言、民俗,形成了太原地区的民歌演唱风格,传承至今。太原民歌主要由情歌、民间小调、民间叫卖曲、劳动号子、说唱曲和新民歌组成。新民歌一般为建国前后……[详细] |
傅山拳法系我国明清时期的历史名人傅山先生所创,至今在民间已流传了三百余年。傅山将养生- 八段锦与道家紫微八卦午之精华相结合,创编出傅山拳法。此拳技法多样,姿势舒展,融太极拳与道教健身术于一体,既能养身健体,又具搏击防身之功。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武术资料挖掘整理中,山西省灵石县蔡承烈献出了一册光绪六年(公元1880)的《傅拳图》手抄本。其内容主要有六十多个套路动作名称和图像,还有六路傅拳名称的记载……[详细] |
太原秧歌是一种富有民间乡土气息和生活韵味的地方小戏,曾在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一带盛极一时,极具地方特色。早期的太原秧歌内容多为抒情歌曲,由一人或两人撂地表演。清中叶,太原秧歌正式搬上了舞台,剧目增加了故事情节,同时还划分出生、旦、净、丑等行当,服装、道具和表演艺术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太原秧歌也曾向中路梆子学习了不少表演技艺,并且移植了很多演出剧目。剧目的增多和表演艺术的不断提高,使它在广大农村中产生……[详细] |
西华门舞狮是一门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狮艺术,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由当时居住于太原西华门街道的民间艺人张璧始创,最初只流行于太原西华门及杏花岭一带,距今有近百年的历史。舞狮是我国民间期盼丰年盛世,渲染喜庆吉祥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素有南狮北狮,文狮武狮之别。太原西华门的舞狮属北狮文狮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给狮舞伴奏的音乐分两种类型,其一是鼓吹乐,用于舞狮行进及场间休息;其二是……[详细] |
二鬼摔跤又称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驮二鬼(傀儡道具)进行表演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演员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艺人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二鬼”摔跤的外在表现形式。二鬼摔跤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自诞生以来,就活跃于节日、庆典、祈雨等民间习俗活动中。到清末民初时,该表演达到了最兴盛的时期。由于该表演对艺人的体力要求高,大部分表演者为男性,女性很少参与。表演时,有打击乐作伴奏;表演场地……[详细] |
架火迎鼓是一种民间社火活动,主要分布于清徐县东于、西高白、中高白、东高白、水屯营一带,传说是为了纪念三官大帝而设。古时,东于镇高白村一带店铺林立,人们为了来年的生意兴隆,每年正月十五期间都要在店铺门口放一些自制的烟花爆竹以示庆贺。在流传过程中,村民又发明了架火用以增强感官效果,同时为了招揽观者,年轻人自发地敲起锣鼓,反穿羊皮袄,手摇鸡毛凉扇结队而舞,遂形成架火迎鼓的习俗。架火的基本构架是以长方形木……[详细] |
圪咀崖娘娘庙位于古交西北五华里处,始建年代无考。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娘娘庙都会举行传统求神赐子的盛大庙会,俗称拔花花。届时,酬神唱戏三天,求子还花者,摩肩接踵,商贩云集,献花鸣炮,热闹非凡。每年农历三月二十肇始,庙会筹备组(六村代表组织)开始筹划本年庙会,三月二十三为立神,迎贡之日。各村的供品要全部上大殿供起。三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分别为起会、唱戏、还花花之日。三月二十七为闭会,谢神。现在的庙……[详细] |
狄仁杰传说是太原小店区狄村民众十分喜爱的口头传统,它以唐代杰出宰相狄仁杰刚正不阿、断案如神为母本,附会演绎出的故事群总称,主要流行于太原市小店区及其周边。近年来,由狄仁杰传说母本而改编的有关《狄公案》、《狄仁杰探案》等电视剧作品更拓宽了狄仁杰传说的流布范围。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太原市小店区狄村人,唐代武则天时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他一生刚直不阿,政绩颇丰,尤以断案闻名,在其工作过的……[详细] |
清末,社会动荡不安,晋商为了通行安全,保护自己财产免遭劫掠,雇佣品德高尚,武艺高强的保镖护行,石海就是典型代表。据现搜集到的资料记载,石海1856年出生在太原市小店区北格村,3岁即开始拜师习武,因其聪明好学,师傅所传授皆能举一反三,在与众多的师兄弟历次较艺中均名列前茅,尤其擅长轻功、气功、长拳等。石海16岁便随师押镖;25岁创办了自己的威远镖局,常年奔走于甘、陕、江、浙一带,虽然经历多次凶险,均能……[详细] |
“天下面食,尽在三晋”,这是人们对山西面食的赞誉。剔尖面和莜面栲栳栳是山西众多传统面食中的优秀代表。剔尖也称拨鱼儿,“剔”、“拨”指操作技法,“尖”、“鱼儿”指面的形状。剔尖是山西晋中、太原等地人民最爱吃的一种面食。剔尖制作食用方便,并且味美、筋滑、利口,因而广受民众喜爱。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在晋中绵山修道时创此面食的传说。剔尖用白面、豆面、高粱面等……[详细] |
徐沟乃历史重镇,晋阳粮仓,河东商贸集散地。唐朝前期,当地粮丰人旺,商人们想尽办法开办粮食加工店铺,相传徐沟豆腐干就起源于这一时段。徐沟豆腐干硬中带韧,咸香耐嚼,原料优、水质适、制作精,主要原料为黄豆,佐料有盐、黑酱、大茴、小茴、花椒、桂皮、香叶等,色泽上用白糖炒熟染色,品种有名干王、熏干王、香干、鲜鱼干、鸡肉干、麻辣干等五十余个品种,包装上采用真空贮存。徐沟豆腐干从原料到成品共需16道工序:选料—……[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