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泰安 > 宁阳县特产

宁阳县民俗文化

  宁阳韩氏剪纸嫡亲传承传了五代,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剪制技巧独特,融各派剪纸之长,如婚庆系列和节庆系列,发展了传统剪纸的应用范围;如居室装饰,抛弃了传统剪纸中的腐朽部分,有的小巧玲珑,有的气势磅礴,得到了美术界同仁的称赞。剪纸是中国艺术宝库的珍宝,宁阳韩氏剪纸是宁阳文化的重要名片,韩氏剪纸传人从美术方面潜心钻研,发展了民间受欢迎的系列作品,如福禄寿喜、花鸟鱼虫等。传统剪纸活泼性强立体性差,夸张性……[详细]
  骆驼蹄鞋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由于受到当时物质条件限制,百姓所穿的鞋只能用草绳编制或者棉布缝制,后来草鞋逐渐进化到布鞋,并经改进,制作出了专门为儿童所穿的骆驼蹄鞋,流传至今。因做出的鞋和骆驼蹄的外形相似,所以便有了骆驼蹄鞋的名字。“做出来的骆驼蹄鞋主要给一岁以下的孩子穿,最多到四五岁便不再穿了。”一双地道标准的骆驼蹄鞋必须全部用手工缝制。从搓麻线、纳鞋底、做鞋帮、绣虎脸、掩鞋口,直到把鞋帮和鞋底缝到……[详细]
  宁阳弦子戏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宁阳弦子戏唱腔突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嗨”,唱腔有时洪亮、有时圆润、有时柔美、旋律动人,并按剧情需要巧用“花腔”和“变调”,突出人物性格。发展了《娃娃》、《锁南枝》、《山坡羊》、《道情》等140多个曲牌,演出剧目有《打登州》、《双龙冠》、《挂龙灯》、《红嫂》、《审椅子》等三百多个。弦子戏的演奏分文戏和武戏两种,一般由五人组成,主要以“笛、笙、三弦”等乐器为主,有……[详细]
  历史渊源乡饮就是因为乡间盛行尊老敬贤的乡饮酒礼而得名。宁阳“四八”宴席及酒礼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传统的“四八”宴席属于纯正的鲁菜系,做工讲究、风味独特,以其特有的奇香异彩著称于世,是鲁菜的代表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四八宴席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四八”宴席还有“四红四喜、八方来财、四平八稳”的美好寓意。《礼经》上有“乡饮酒义”的记载。酒礼是春秋时鲁国最盛行的礼制,乡饮酒礼是乡间饮酒的……[详细]
  木偶戏,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列子·汤问篇》记载,周穆王时,就已经有木偶表演。宋代,傀儡戏进入全盛时期,形式成熟,种类繁多,出现了杖头、提线木偶,还有药发傀儡、水傀儡和肉傀儡等种类的傀儡戏表演。历史渊源宁阳县的木偶属于杖头木偶类,在清朝后期(距今约130年),由河北吴桥艺人传艺于宁阳堽城孙家滩的孙方振。孙方振和他的四个儿子对木偶戏做出大胆革新,由只演小戏改演大型的山东梆子传统剧目。演出……[详细]
  端午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各地端午节的活动内容等等不一。为避邪迎吉祥保平安,在山东的中部、西南部,每到端午节这天,人们不仅吃粽子、扔粽子和吃鸡蛋,还在门口悬挂艾叶和粽子。这儿所挂的粽子并不是人们所吃的那一种,而是用丝线或七色线缠绕几何壳体而成的一种图案多样、色彩绚丽的手工艺品,当地人们称之为宁阳吉祥彩粽。历史渊源宁阳彩粽及送彩粽习俗在宁阳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详细]
  宁阳斗蟋,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清。蟋蟀入诗,始见于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唐风·蟋蟀》中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逐逐风·七月》中亦歌曰:“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在我床下。”由此可见当时先民对蟋蟀的生活规律已相当熟悉。宁阳是中华蟋蟀的摇篮,是中华蟋蟀文化的故乡,蟋蟀资源极其丰富,名虫战将辈出。经过两千余年的演变过程,斗蟋文……[详细]
  传说渊源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流传已久。宁阳境内有关大禹及其治水的传说更多,最早见于文物例证的有西周中期遂公盨铭文,其后《诗经·大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此外,宁阳境内的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八景中也有反映。其中有为纪念大禹治水,在大汶河南岸创建的禹王庙,占地25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祥,庙内11株千年古柏,其中一株传说为大禹化身;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白马……[详细]
  宁阳朱氏唢呐,系家庭传承,发源于山东省宁阳县茅庄乡,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由朱序河一家人一代代传承下来。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数代传承人不断总结、吸收本地优秀的戏曲文化及一些民间小调,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形式和曲牌。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社会需求的变迁中,逐渐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朱氏唢呐,在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经过几代传人的学习钻研和发展革新,朱氏唢呐影响遍及鲁中、鲁南地区,中央电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