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九江 > 湖口县特产

湖口县民俗文化

  湖口草龙俗名谷龙,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是古时鄱阳湖地区农民庆祝丰收、祈盼风调雨顺、老少平安的一项传统节日活动。湖口草龙以稻草为主要原料,辅之以竹木、铁丝做支架,以新鲜麦秆做点缀,用刀、钳、锯、铁锤、针、线等工具,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复杂的工艺技巧。用稻草一根根编织出龙头、龙角、龙身、龙爪、龙尾。所编扎的龙头由龙头骨架、龙嘴、龙牙、龙眼、龙角、龙珠、龙……[详细]
  湖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级1项。2006年,“湖口青阳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湖口草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湖口粑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湖口豆豉”、“湖口糟鱼”同时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县政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建成。湖……[详细]
  湖口豆豉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湖口豆豉是以优质纯黑豆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它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以其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和“味美香幽、香而不腻,肉松皮酥,入口即化,久煮不烂,久储不霉”之独特风味称具于市,屡获市、省、国家级多项殊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地(级)新闻煤体不断宣传报导,八六年六月“人民日报”海外版还发表了《湖口豆豉——中华一绝》的专题赞誉文章等影响力,而驰名中外。“中华一绝——……[详细]
  糊口耙俗(第二批省级)湖口粑俗,是江西北部,长江之滨,鄱阳湖畔的米粑文化与民间风俗相结合,具有民间地方特色的一种习俗。在漫长的历史中,粑的习俗已渗透到湖口劳动人民的生活当中。凡是逢年过节,生养寿庆,定婚成亲,丧葬敬祖,参神拜佛,栽田割禾,做屋上梁,待客馈赠等,乡民们无不做粑,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祝福。湖口的粑,品种有二十多个,其中的麻糍粑、柳米粑、糯米粑、炒米粑、印粑和豆粑为湖口的六大粑。粑的……[详细]
  草龙文化“一条黄龙下天庭,游来游去游人家”。“游龙”是流泗镇每年元宵的重头戏,湖口草龙用稻草编制而成,不露人工痕迹,呈现一派庄重威严,古朴典雅的神韵,2005年湖口草龙被文化部正式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流泗镇喻芳泽老艺人也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草龙传承人。……[详细]
  粑俗文化流泗镇庄前潘村始祖选址,选的就是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瓜盘地”,盛产各种农作物,为制作各种粑奠定了很好的原料基础。勤劳智慧的流泗人巧妙地把鄱阳湖畔的米粑文化与民间风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民间地方特色的一种习俗。千百年来,粑俗文化已渗透到村民一年四季的生活当中。逢年过节,生养寿庆,定婚成亲,丧葬敬祖,参神拜佛,栽田割禾,做屋上梁,待客馈赠等,村民们无不做粑,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祝福。流泗的……[详细]
  青阳腔文化青阳腔,是在明代嘉靖(1522年~1566)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安徽省青阳县地区后,与当地流传的戏曲声腔、地方语音、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结合而成。于嘉靖、隆庆、万历(1522—1610)年间进入江西省湖口县地区,传入流泗镇庄前潘村,流传至今。村庄青阳戏班除了历史上战乱、- ,鲜有中断。上世纪50年代,村中青阳腔代表性传人潘康全(1925年—1970年),被选调至省赣剧团,成为著名演员,在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