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 > 高安市特产

高安市民俗文化

  高安采茶戏是在明清时期的高安民间歌舞、灯彩、傩歌傩舞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瑞河两岸的瑞河戏、锣鼓戏和丝弦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演绎而成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以其“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相济,表演质朴优雅”的艺术特色而饮誉江西戏坛,成为江西艺苑中一枝古老而娇艳的山茶花。高安采茶剧团于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上庐山(献演传统小戏《四九看妹》)、赴上海(演出现代戏《小保管上任》)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详细]
  高安道情是高安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古老说唱形式。它源于民间艺乞。据老艺人相传,初为瞽者走街串村说唱谋生的渔鼓。清末时期,民间艺人渐弃渔鼓,改用箱琴、令尺和木鱼伴唱,并由行唱变为坐唱,称之为“坐堂戏”,演唱者主要是盲艺人。高安道情说唱时多为一人,仅以一把箱琴、一把令尺、一只木鱼伴奏,也可以多人组合演唱,分担角色,装男扮女,陈情叙事,说唱相间,杂以口技,插科打诨,并增加锣钹、鼓板、唢呐、竹笛等乐器,气氛……[详细]
  上湖灯彩是江西省高安市上湖乡在民间自古流传下来的以纸扎灯为道具而载歌载舞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高安自古歌舞昌盛,灯彩盛行。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8年)《瑞州府志》和清同治《高安县志》以及后来的史料上,可以得知,高安灯彩种类繁多,有龙灯、狮子灯、跑马灯、蚌壳灯、茶灯、日月灯、鲤鱼灯、流星灯、猴子跳圈、麒麟灯、象灯、采莲船、板凳龙等,茶灯和板凳龙载歌载舞,其他灯彩只舞不唱,有的灯彩有人物有故事。每入夜……[详细]
  高安锣鼓戏是高安古老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因演唱时不用管弦乐器伴奏,仅用锣鼓击节而得名。该剧种萌发于清康熙年间,由民间茶歌和灯彩衍变而来,吸收了大量高安瑞河戏的艺术精华,因其唱腔深厚悠扬,表演洒脱粗犷,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而深受群众喜爱,在历史的舞台上风靡了三百多年。该剧种萌发于清康熙年间,源于民间灯彩和采茶,故俗称“灯班”、“采茶班”,经历了单台戏、对子戏、三小戏、袍带戏四个发展阶段。在清光绪……[详细]
  高安字门拳是流行活跃在江西省高安市及周边县市的一种民间武术,是南拳的一种,又叫“八法拳”,民间多叫“打狮子”,每套拳术的手法和身法,都是用一个汉字来命名,所以叫字门拳。高安字门拳自古有之,民间传说是武当道师高安蓝坊人葛先师所传。民国期间设有官方专门武术机构和民间国术团体,拳术主要是‘字门拳’。1974年创办县武术班后,1984年成立县武术协会,各乡镇成立了武术分会。民间多半利用集镇物资交流日和春节……[详细]
  高安骨伤医术是高安传统医药的文化瑰宝,著名的邹氏骨伤医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高安骨伤医术伴随着高安字门拳武术发展演进了上千年。高安武术历史悠久,自古有之。较有名气的拳师多有一套跌打损伤的医术传承后世。高安邹氏骨伤医术的鼻祖邹耀宗在清朝末年拜民间拳师夏忠和著名道人曹复良学习武术和骨伤医术,后又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儿孙们。其中发展兴旺的有邹盛接、邹盛狮和邹振环三支传承体系,邹盛接和邹盛狮分别在南昌青云普和……[详细]
  高安腐竹是高安传统的豆制食品,成品形状酷似竹条,故名腐竹。高安腐竹制作技艺是高安民间独有的传统手工艺。高安腐竹有“素中之荤”的美称,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它口感独特,风味纯正。可煲可炒,食用方便,久煮不化,过餐不糊。吃起来虽韧却柔,软嫩可口,兼有止咳清痰,解毒养胃之功能,受人青睐。高安腐竹以高安优质大豆为原料,并用高安偏软的地下水,采用独有的制作工艺生产出来的成品,才是地道的“高安腐竹”。高安腐竹制……[详细]
  土城斗牛是这个村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历时多久已无从考证。土城斗牛与当地的万里庵庙会和“吃新节”习俗融为一体,一年一度,时间是农历五月十五日这天。据《高安县志》载:乡人选“辛酉”或“已酉”吃新,先盛饭三盅,上插稻穗,烧香鸣爆,供神敬祖,谓之“朝禾苗”。“吃新”即品尝新上市的蔬菜瓜果;敬祖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五月十五日这天,周边四面八方的村民都蜂涌而至,来到土城万里庵“朝禾苗”,赶庙会,将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