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鹏清醮相传缘于600多年前建筑大鹏古城;大鹏所城史料载有刘起龙将军(1772/1830)和赖恩爵将军(1795/1849)率部,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拜祭天后和每隔5年参加“打醮”活动。大鹏所城地处广东沿海,为抵抗倭寇,明洪武年间建成大鹏城,相传当时建好开光(使用)前,北城门附近几位子民忽然无疾亡故,牲畜发生瘟疫,引起百姓恐慌。建城的头领马上请来堪舆大师,认为北门是白虎门,开不得。除了堵上北门外,还请……[详细] |
![]() | 据“宝安县志”“群众文化”(716页)载:“民间舞蹈主要有狮舞……粤语属的新安……多兴狮舞;……配以大锣大鼓,又兼刀枪剑戟武术场面,声势浩大…”。“上川黄连胜醒狮团”创始人黄连胜(原名黄胜华)1906年生于宝安区新安街道上合村(见纪念照片),是个传奇式的爱国人士。少年学艺得高人指点,三十年代后在香港、荷兰、印度开过武馆,桃李上万人。据香港黄锦辉(1942—)说,解放前(约47年),黄连胜就数次带领……[详细] |
![]() | 以指代针的点穴疗法是来自民间、源于实践、根据武功点穴原理演化而来的,即是将作为进攻或防御的强刺激的武功点穴术演变为人体所能接受的治疗方法。术者根据不同病种和病情,运用意念力,在患者体表适当的穴位或特定的刺激线上,用手进行点、按、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促进体内的气血畅通,使已经发生障碍的功能活动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贾氏流派第二代传人、深圳市中医院点穴专家陈荣钟副主任医……[详细] |
![]() | 骆氏腹诊推拿术创始于清代,是运用中医腹诊理论判断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根据不同的证型以辩病论治来指导推拿手法的一种程序推拿方法。把独特的腹部诊断与推拿治疗方法密切地结合起来,根据腹诊辨证,选用不同的手法、治法用以防治疾病。腹诊推拿法以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理论为指导,主要通过望诊和触诊,观察腹部形态的变异与触知其腹壁的紧张度及是否有块状、索状、网状等不同情况,以提供必要的诊断依据,再按八纲辨证方……[详细] |
![]() | 大鹏山歌是深圳大鹏、南澳地区的人用“大鹏话”口头传唱的民歌。大鹏话当地人俗称“千音”,又叫“大鹏军语”。“千音”是大鹏所城有一千二百多户,一千多个籍贯,一千多个口音。大鹏山歌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独特、曲调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灵活、通俗易懂、委婉动听。大鹏山歌具有历史价值、语言价值、音乐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大鹏山歌沿用“大鹏军语”演唱,对研究“大鹏军语方言岛”的语言演变具有非常高的语言研究历史价值。大鹏……[详细] |
![]() | 平湖龙是指以刘姓为主的平湖村所具有独特风格的纸龙,舞纸龙是早四五十年代前原平湖村村民过春节的习俗,以祈祷风调雨顺,驱邪出外,五谷丰收,国泰民安,其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舞技、乐器乐曲及传统习俗。相传是刘氏祖先从中原南迁,辗转落户平湖,由其后人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之一。平湖龙是以竹木制骨架,用宣纸(后用牛油纸)做龙头、龙身、龙尾,故称“纸龙”。龙头由嘴部(并口含龙珠)、前额、后脑、角、手柄(龙把)等部……[详细] |
![]() | “辞沙”祭妈祖大典是深圳市南山赤湾天后宫特有的一项传统民间习俗。“辞沙”即辞别沙滩,投入茫茫大海,去开辟生产或国事的新领域。从明代开始,凡在赤湾过往的渔民或出使各国的朝廷1都要停船靠岸,到天后庙进香,以大礼祈神保佑,以求出海平安顺利。他们将猪、牛、羊的肚子挖空,填上草,放在海边沙难上祭拜妈祖,祭拜完毕将牲口沉入海底。后来,“辞沙”成为经赤湾出海者启航前一种固有隆重仪式的名词。这一习俗,历经500多……[详细] |
![]() | 南澳半岛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东部大鹏湾边。自古以来,南澳渔民成亲有其独特礼仪。首先是订婚。渔民男青年到了结婚年龄,经人介绍对象后,便向女方送订金,拿到女方生辰八字后放在船上的神台,烧三炷香,三天内没有打烂过碗碟,订婚就算成功。接着是筹办婚礼。先向女家过大礼,一般有猪、鸡、水果、饼等十盘,以男方船和女方船对接完成过礼手续。男家要在船舱布置新房,包括布置新床,挂结婚帐,“说四句”,唱“挂帐歌”,小孩上新床……[详细] |
![]() | 黎围村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中部。罗湖黎围村(现为水库新村)麒麟舞是一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民间民俗舞蹈。麒麟,古代传说的一种吉祥动物。麒麟舞是几百年前岭南的客家人从中原辗转迁徙带来的民间舞蹈。黎围村坐落在深圳梧桐山下沙湾河与梧桐河交汇处,是罗湖、福田去龙岗、惠阳必经之地。早在清光绪32年(1906年),黎围村青年崇尚武艺,其中郑虎臣、郑耀臣兄弟俩去江西、福建武夷山拜师习艺,得到麒麟舞真传,跟师傅行走江湖几……[详细] |
![]() | 龙城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地带。龙城舞麒麟是流传于龙岗一带的重要民俗活动。麒麟一直以来是客家人所崇奉、喜爱的祥瑞神兽,寓意平安、祥和,能够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好运。龙城舞麒麟活动出现在民国时期末年。每逢新春佳节及其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喜欢舞麒麟以示庆贺,祈求平安大吉,国泰民安。舞麒麟前要做好三项开张准备工作:采青、点睛和拜祖,进行隆重的开张仪式,仪式过后才可以开始舞麒麟活动。每年年初二(当地客家人俗称开……[详细] |
![]() | 《应人石传说》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有客家人居住的七个社区,用客家话口耳相传。主要内容讲述,在很久以前,羊台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相亲相爱的年轻夫妻,丈夫为了一家人的安宁生活,-为贪婪的财主,冒险去常有毒蛇猛兽伤人的深山老林里寻找长生不老药。妻子按照与丈夫的约定每天下午在山下呼喊丈夫的名字三遍,然而,除了深山里隐约的呼应外,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丈夫一去不回。妻子忍不住思念……[详细] |
![]() | 坪山是客家人聚居地,有舞麒麟的传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麒麟舞活动蔚然成风,开设的麒麟馆多达三十多家,麒麟舞的足迹踏遍淡水、香港、东莞一代,可谓盛极一时。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岁月的动荡,麒麟舞活动逐渐销声匿迹。近年来,随着坪山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远瞩,做出了打造坪山客家麒麟舞品牌的战略部署,建立了19支麒麟队伍,使坪山麒麟舞重获新生。2004年打造的麒麟舞品牌《麒麟呈祥》在……[详细] |
![]() | 天后宫天后宝诞是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内沙栏吓村自清朝承传至今的民俗活动。沙栏吓村与香港新界的六个村的先民,是清代康熙年初分别从粤、赣、闽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均信奉妈祖(天后),并于乾隆、嘉庆年间,联合建起沙栏吓天后宫,自始香火不断,尤其是每年一度二月二十三的天后诞最盛,当时俗称“天后宝诞祭典”。1898年,英殖民主义者强租新界,把沙头角分割为两半,但两边村民祭祀天后的活动照常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详细] |
![]() | 这是一个以真人真事写成的故事,在宝安、东莞一带流传了一百多年。陈仙姑原名陈端和,生于清代咸丰年间的公明水贝村(现深圳市宝安区西部),当时水贝村的大沘河(现茅洲河)河水泛滥,瘟疫盛行,当地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陈端和年纪虽小,但看到当时惨况,立志要改变村民们长期受疾病侵害的现状,不顾家人的反对,经常到东莞、增城一带求医问药,为当地群众驱除病魔的折磨,因而深受乡亲的喜爱和敬佩。同治传说年间,陈端和死后……[详细] |
![]() | 观澜客家山歌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所有客家人居住的全部十二个社区,用当地客家方言演唱,根据观城社区八十多岁的老山歌手、东纵老战士黄潜回忆前辈人黄四发及期上辈演唱山歌的历史,观澜客家山歌至少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其基本格式为四句七言体和五句七言体。其中四句七言体的一、二、四句押韵,五句七言体的一、二、四、五句押韵。主要演唱形式为独唱(个人演唱)、对唱(双唱、一唱一和)及群唱(四人唱、五人唱……[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