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龙岗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中部。龙岗皆歌起源于清代末期,在民国时期开始流传,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最为盛行。龙岗皆歌曲调简单,通俗易懂,特别是别具一格的衬词,易于在群众中传唱,凡上了年纪的龙岗本地人,都会哼唱几句龙岗皆歌。龙岗皆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间歌曲,它的曲调简朴,易学易懂,易于传唱。它演唱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清唱,也可以用乐器伴唱;可以独唱,也可以齐唱;还可以分开对唱,众人伴唱。龙岗皆歌最大的特点……[详细] |
![]() | 上梅林村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北部。上梅林凉帽带和围裙带是一种彩色织花丝织品。是以六种颜色的丝线为原料,完全用手工编织而成的。此工艺流传于老宝安(现深圳)大部分客家及粤语地区。据第三代传承人邓英莲介绍,这种丝织带产生于明朝年间。最初是用手随意编成的,简单粗糙,无花纹,宽窄、厚薄也不均匀。在明末清初,发明了带翘和带筒两种手工工具,使纺织技艺有了质的突破,织成的带子光洁平整,均匀细密,宽窄一致。到清中期以后……[详细] |
![]() | 侯王诞祭典是深圳市南山街道向南村的一个传统民俗。据村里的老人说,向南侯王古庙供奉的侯王,为明末十二诸侯之一的陈忠勇。陈公出生庶民,为民请命,官至大将军,并被封侯,死后被封为民间庇佑之神。向南郑氏族人约四百年前从中原荥阳迁徙而来,因向南村紧靠前海湾,村民的生产方式为半农半蚝,有时还要出海捕鱼,为求得风调雨顺,出海平安,村民便求神保佑。向南村附近桂庙村、北头村、墩头村皆建庙同奉侯王。后向南郑氏族人入乡……[详细] |
![]() | 沙井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南部。“沙井蚝”是深圳最主要的土特产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沙井蚝产地分布在深圳市沙井、福永、盐田、前海、后海和香港流浮山一带。沙井蚝业从宋代开始插杆养蚝,距今一千多年,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养蚝的地区。至明、清,沙井蚝业有较大发展。解放后,沙井蚝业合作社于1956年被国家评为“模范合作社”,1957年评为“全国劳模集体单位”,此后,沙井蚝发展迅速,产品远销海内外,苏联、日本、越……[详细] |
![]() | 开丁节是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渔二村的一个传统民间节令。渔二村居民均是祖籍广东海丰的移民。过开丁节则是源于潮汕、海陆丰的旧俗。当时,生男孩要庆周岁,凡生男孩的家庭,要于次年正月元宵节前后在神座前焚香点烛,并点上灯笼,然后挂在礼堂或家门口,祈求多生男孩,俗称挂灯、上灯,还要邀请同宗长辈家长,亲朋好友到家中吃开丁茶(当地又称菜茶),以祝贺添丁。后来,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三过开丁节,吃开丁茶的习俗。渔二村的先辈一……[详细] |
![]() | 万丰位于深圳市宝安区。万丰粤剧是宝安沙井镇万丰村潘氏一脉兴起与传承的,自最初对粤曲的喜好,之后发展成为粤剧的一个根据地,迄今近六百年历史。一个村一个姓氏,能坚持这么多年的传承,是不多见的。自元代的潘氏四世祖潘礼敬开始,之后又有明代的潘楫、清代的潘耀扬、清末的潘有声、近代的潘荣耀等等。潘楫著有《律吕图说序》一书,评价说:“有真见,可以破千古不决之疑,可以索千古不传之绪”。潘耀扬为清代边疆重臣,官至两……[详细] |
![]() | 盐田区位于深圳市东南部。盐田山歌是指在盐田区域广泛流传的客家山歌、九龙山歌、渔歌、哭嫁歌等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而且别具特色,不仅曲调各异,而且分别使用客家话、粤语、福佬话演唱、丰富多彩。建国初至60年代,民歌在当地还相当流行,各村男女老少都爱唱,还有一批知名民歌手。1958年,盐田村民薜观带改编客家山歌剧《刘三姐》并主演男主角,参加广东民间艺术汇演,获优秀节目奖,全剧需村民演员数十人。民歌……[详细] |
![]() | 据福永镇志介绍,在福永,舞狮习俗源远流长,可上溯到清嘉庆(1796-1820)年间。那时的福永,因地处珠江三角洲、紧邻珠江口,物产丰富,商贾云集。一些渔民便以竹、木、布或纸扎成狮子,敲锣打鼓,翩翩起舞,庆祝丰收和祈祷出海平安。于是舞狮活动逐渐作为一种喜庆和祈福的活动,开始兴盛起来。其中福永的桥头、塘尾、福永、怀德、白石厦五个村的醒狮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为普及醒狮这个传……[详细] |
![]() | 醒狮表演是深圳市南山区的一项传统民间文艺活动,南山醒狮源于广东醒狮。清朝末年,向南村有一支麒麟队,善舞麒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将麒麟队改为醒狮队,开始舞狮,且技艺高超。1937年,南头城也成立了醒狮队,常在南头城和附近各村表演。抗日战争胜利后,南园村成立了一个百余人的醒狮队,气势浩大,在南头一带颇有影响。1963年,大新村也成立了一个醒狮队,逢年过节在南头城和周边各村表演舞狮和武术。这些醒狮队时聚……[详细] |
![]() | 棉塑是我国民间手工技艺丛中的一朵奇葩。是以棉花造型和成胚,再以针线经手工缝制、塑造、抽搐、刺绣、绘染、定型等多道复杂工序,辅以不同装饰、服饰于一体集成的软雕塑,其表现形式多样,既能表现民俗风情,又能集中反映时代主题。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观赏价值。棉塑工艺作品在国内具有唯一性.棉塑工艺复杂、制作难度较大,且要求有较高艺术素养以及女工针线的功底。-传承人罗晓琳现居住在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八区新安湖花园新照……[详细] |
![]() | 每年农历三月三,西乡北帝古庙都要举办为北帝贺诞的大型庆典活动。活动时间从二月二十八日开始,逢大月份从二十九日开始,是“北帝爷”出位的日子,请他巡游看戏保佑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到三月初二请他返位庙会连续九天,至三月六日方止。活动的项目:1、庙内外祭祀活动;2、庙会大巡游,以西乡民俗风情为主调;飘色,麒麟舞,狮舞,龙凤等于庙会前贺诞和巡游;3、木偶剧和粤剧的九天演出活动;4、千岁大盆菜宴。大……[详细] |
![]() | 南澳渔民舞草龙习俗是南澳渔民过年中最为热闹的一种民俗活动,这项活动在清朝时已经很盛行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南澳“舞草龙”是南澳渔民在长期海上生活、习作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草龙拜祭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舞草龙”是深圳渔民文化的精髓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渔民文化的思想、信仰,它还是南澳渔民凝聚民心、对外交流和民俗传承的重要舞台,所以它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详细] |
![]() | 深圳市龙岗区南澳街道传统上是疍家渔民生活的地方,仍流传着疍民舞草龙祭拜妈祖过年的习俗。南澳渔民因长年生活在船上,以捕鱼为生,与大海为伴,为求四季平安,每逢初一、十五便在船上架起香火祭拜妈祖。当地传说,妈祖曾托梦给南澳一位老人,正月初二晚上以舞龙的方式来压制龙飓风,可保风调雨顺,当地疍家渔民上山割野草扎成草龙舞动,后逐渐演变为当地疍民过年习俗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舞草龙的过程分为扎龙、舞龙和送龙……[详细] |
![]() | 下沙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西南部。现有常住人口559户,1500多人,基本为黄氏一族。原籍下沙现居海外的黄氏后裔约3000人。南宋时期,江夏黄氏后裔黄峭山的第十四代孙黄默堂,来到下沙开基立村,成为下沙黄氏一世祖。黄氏宗亲祭祖习俗也始于此时。最初只是每天早晚在0牌位前上香、叩首。南宋淳佑八年,黄默堂去世葬于莲花山,其子孙开始每年春秋两季到墓地祭祖。到九世祖黄思铭时期,下沙黄氏家族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详细] |
![]() | 宝安山歌是指流传于原宝安县的石岩山歌、大鹏山歌、龙岗皆歌、九龙山歌等。它们共同的特点,基本都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大多是一字一音,偶尔也有一字多音。旋律有的高亢明亮、有的婉转深情;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主要传人有戴坚平(76岁),叶永亮(86岁)池官华(66岁)、廖保(70岁)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