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包河区特产

包河区民俗文化

  民间扎彩工艺起源于盛唐,昌盛于北宋年间,千百年来,以它特有的乡土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社会中广泛流传。每逢“春节”,农历“十五”、“二月二”、“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各地都有扎彩办灯会的习俗,以喜悦的心情庆丰收保平安,欢度节日。民间扎彩工艺把地方性代表风格与毗邻地带的扎彩形式相融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诸多形式竞发的格局,扎彩工艺以扎制龙灯为主,并伴有花船、花灯和杂灯。龙灯分为:滚龙、车龙、长龙,根据龙身的……[详细]
  合肥素称“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宋代的大政治家、一代名臣包拯就出生在这里。历史上的清官包拯因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勤政爱民,被后人尊称为“包公”,成为老百姓人们心目中的“包青天”。自古以来,关于包公的民间故事在合肥地区就广为流传。老辈合肥人都熟知“外甥有理打得舅”、“长嫂如母”这两句俗语,其典故就源自于包公家乡的传说。在合肥广为流传的包公故事还有《箭杆黄鳝马蹄鳖》、《……[详细]
  庐州木雕流行于皖、浙地区,主要发起在合肥市肥西县、包河区一带,是综合东阳木雕与徽州木雕与一体的民间独特技艺,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庐州木雕在制作上吸纳了东阳木雕的作派、在风格上沿习了徽州木雕的儒家文化特色的艺术流派的同时,大胆创新,在构图、刀法等方面又吸纳了西方雕刻及雕塑艺术的表现方式,使其木雕作品既具有写实性,同时又具有抽象的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庐州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参忠,现为中……[详细]
  马派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着音乐和唱腔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由皖北老艺人马信昌承创,以家族传承的方式继承,至今已有130年历史。马家皮影表演形式为男女挑竿合作,演出时将灯光把皮影人物形象投射到幕布上,传统行话叫“亮子”。演员在技法上以推、拉、捻、转、摆、跃、勾等方式,一边操作人物,一边演唱。演唱时幕后各人分任剧中角色,其中挑竿者为主唱,其他人帮腔,并配以棒……[详细]
  张氏大洪拳是集内外家与一体的一个拳术门派,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演练时扎实稳慢,发力配合呼吸,以气催力。步型主要有丁弓步、丁云步、弓步三种,步法以蛙行步为主,腿多铲、缠,手型多为鸡爪掌,手法要求:出拳以肩出为主,阳爪多出于腰,阴爪多出于肩,善于撸袖出爪。因而此拳宜于防身健身。自光绪六年张氏大洪拳第一代宗师张福顺(1856—1933)传授此拳,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合肥张氏大洪拳是由张传正(1916……[详细]
  相传阴阳双合拳为元末明初时期著名武术家杨艺所创,他少时习武,精通少林武当各家功夫。至晚年他结合内外家功夫之长,巧妙结合中医经络学与脏腑的连带表里关系,运用肢体运动的牵拉拽引敲击振穴的手法,疏通阴阳八脉十二经络气机实现脏腑阴阳的表里合一,达到人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能力,防治百病。其拳既有少林派的刚猛舒展,又有武当内家的绵柔。整趟拳术始终蕴含阴阳动静的辩证统一,故谓阴阳双合拳。由于该拳养生技击价值很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