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 > 越城区特产

越城区民俗文化

  “赤橙黄绿青蓝紫、绫罗绸缎绉纱纺”。中国作为丝绸的发源地,历来是世界丝绸大国,丝绸生产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丝绸和丝绸服饰构筑的丝绸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民族了解中华民族的重要载体。在唐朝前期,越州(今绍兴)蚕织生产发展迅速,成为浙江蚕桑丝织业基础最好、发展最快的地区,其中,轻柔精致的越罗驰名中外,被列为贡品。诗人杜甫曾有“越罗蜀锦金粟尺”和“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详细]
  绍兴古为会稽,生产的铜镜也称会稽镜。按其形状分:有圆、方、委角、柄形等;按其纹饰分:有规矩禽兽镜,多乳禽兽带镜、画像镜、神兽镜、龙虎纹镜等等,其中以后三者为主。其技法经历了从线条到浮雕的变化,镜面多微鼓,以扩大映照范围,经过打磨,光亮可鉴。尤其在汉代制作的透光镜,镜背的图文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为绝无仅有的奇迹。会稽镜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铜镜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绍兴矿……[详细]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约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修禊之礼。当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兰渚山麓的溪流两侧依次列坐,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随意漂浮,滞留某人之前就需即兴赋诗一首,赋诗不成则罚酒三觞,以此娱乐助兴。诗成而集,王羲之欣然作序,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雅集的举行,得到了后世文人、书家的仿效传承……[详细]
  “清明时节雨潇潇,路上行人跌一跤,借问伤科何处有,牧童遥指下方桥。”这是一首流传在绍兴的民谣,伤科指的是下方桥的“三六九”。绍兴“三六九”伤科,系“下方寺里西房伤科”,早期因行医者世居山阴下方禅寺里西房而得名。因每逢三、六、九至绍兴行医,门庭若市,久而久之,“三六九”便成了骨伤科的代名词。绍兴“三六九”伤科始自南宋高宗年间,沿袭已数十代,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其支派繁衍,代有传人,在民间深负盛名,……[详细]
  绍兴舜王庙会是缘于会稽山区的人们对舜王特别的信仰和崇拜,而逐渐形成的农历九月廿七为舜王庆生的民间活动。它集山区人民民俗风物、山区民间文艺和古代山区传统市集为一体,在会稽山区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会稽山区至今遗留下三座舜王庙,数王坛舜王庙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它位于绍兴城东南王坛镇两溪村舜王山之颠,始建年代已难于考定。今庙为清代咸丰年间重建,同治元年(1862)重修,有庙内碑刻为证。绍兴王坛原名“黄坛……[详细]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告成后,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大禹去逝后,葬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当时大禹的五世孙,少康的时候,他考虑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无馀到绍兴来定居。因为大禹姓姒,那么他的子孙,姒姓就在绍兴定居下来了。为了守陵,便在大禹陵旁建起了禹陵村,此村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如今,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150户人家,400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详细]
  鉴湖作为历史名湖、文化名湖,让无数的人们魂牵梦绕。绍兴山水风光的特有魅力,就得益于东汉时期兴建的鉴湖,一望无际,方圆百里,鉴湖水与会稽山相互映衬,山川秀色令人目不暇接。为绍兴成为富甲江南的鱼米之乡奠定了基础,在孕育了鉴湖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美仑美奂的“鉴湖的故事”。“鉴湖的故事”自东汉以来,流传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可以说是和古越文化同步产生发展的,含有大量古越历史的信息,具有重要的民间文学价……[详细]
  车家弄马氏喉科,历史悠久。从清初开始行医,从医三百余年,医业鼎盛,至今已历传十代。祖上开有回春堂药店,生意兴隆。相传马氏祖先得受仙人指点,曾收受仙人一只小木桶,一只小木箱,内放有一大一小两片划浆,传给当时的马氏兄弟。收受小木桶的马氏兄弟用大的一片划浆撬泥灰做了泥水匠,至今已传十代;中医喉科头代祖师马子长,收受一只小木箱,用仙人赠送的一片小划浆开始行医。医业精湛并传有诸多秘方、偏方。二代祖先马佰周,……[详细]
  面塑是我国民间工艺中很有特色的一个艺术门类,也是家喻户晓、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面塑,俗称“捏面人、面花”,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然后在其中加入各种颜料进行混合,通过艺术家灵巧的双手,塑造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和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等形象。同泥人一样,绍兴面塑也起源于民间。古时,绍兴面塑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绍……[详细]
  堕民又称“怯邻户”,明代称“丐户”,后世称为“堕民”。在浙江绍兴及属县亦称“丐户”或“乐户”。元明清时,浙江绍兴及属县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平民。数百年来,被视为“贱民”之一种,不得与一般平民削籍和通婚,与平民同列。堕民亦不许应科举,多任婚丧喜庆杂役等事。堕民虽与一般平民毗邻相处,然习俗殊异,地位低下,一直在悲苦和被人轻蔑的环境下度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堕民获得新生,与一般居民的界线完全消失,地位……[详细]
  酒仙会俗缘起于清咸丰初年,当时名曰:酒仙神诞演庆神会。由赏祊酒作坊主刘墨香发起,在赏祊戒定寺后进设酒仙神殿,供奉酒仙菩萨。每年农历七月初六——初八日三天迎神庙会,村村演戏,家家办酒,延请宾客,盛况空前。由此同时,杨家汇头(今杨川村)龙口庙内后进也供奉着酒仙菩萨,每年正月初一,集居杨家汇头的在东浦八家大作坊当开耙师父的人都聚集在酒仙殿内烧香燃烛,祈求今年酒质酒量能高出一筹。在八月十八这天更是热闹非凡……[详细]
  绍兴师爷故事,是由一系列以“绍兴师爷”为主要人物的轶事趣闻组成的民间故事,以及文人据此加工创作的机智故事。“师爷”是旧时对官署幕友的尊称。绍兴籍“师爷”,自明中晚期至清的近四百年间,最为活跃,有“无绍不成衙”之说。另外对那些不入幕馆、专为民间百姓打官司的民间讼师,绍兴人也称其为“师爷”。绍兴师爷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其人其事,成为当地百姓的谈资。绍兴师爷故事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它的源发地在古绍兴,即现……[详细]
  锡箔,又称锡箔纸,为祭祀品。锡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时候,如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绍兴的锡箔据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至清宣统时得到迅速发展,鼎盛时绍兴有箔铺(坊)两千余家,产品两百余种,年产量逾三百万块(每块三千张),生产工人十余万人,为此绍兴有“锡半城”之称,是绍兴最主要的产业之一。绍兴的锡箔主要是用来祭祀之用,产品远销中国和南洋许多国家。民国时期,为绍兴锡箔业鼎盛时期。至建国后因时代变迁而渐趋……[详细]
  东湖镇,地处绍兴市区东郊,距老城区5公里,与绍兴城东经济开发区毗连,以境内有著名风景区东湖而得名。东湖历史悠久,并存留着鲜为当代人知的传说。“天仙配”中的主角董永,是东湖镇人。镇内东湖村的董家堰,原名织女铺,有董永墓和织女潭等遗迹。《康熙会稽县志》云:“凡堰之董姓者,均云为董永之后。”俗传董永所遇织女,为董永织绡,以赏佣钱即罢。织女浴于潭而上天,其潭故名织女潭。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详细]
  说起辕门鼓其实是一支锣鼓吹打队,与复兴龙是孪生兄弟,原来斗门镇湖潮江和畈里袁是同一个村(解放后改名同心村)。只不过畈里袁人都姓袁,湖潮江人都姓黄,这两姓人同居一个村,平时倒能平安相处,但总难免有点相互“嫉妒”。湖潮江的“复兴龙”在迎会里出尽了风头,畈里袁人当然也不敢落后,于是袁姓人不但添置了荷花铳,高照,大家商量又创办了一支锣鼓队---“辕门鼓”。辕门鼓是锣鼓队的一种,可它又不是锣鼓队,锣鼓队是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