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黄冈市特产

黄冈市民俗文化

  五祖寺又名东山寺。位于黄梅县城东12公里的东山,东山亦名冯茂山。相传唐朝咸亨三年,五祖弘忍来到这里向放牛老汉冯茂借一袈裟之地,在此驻锡传法。(公元670年在此建寺)已历一千五六百年,故后世人称为五祖寺。弘忍建寺,“既受付嘱,令望所归,裾履凑门,日增其倍。十余年间,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十八九。”“时四方请益,九众师横,虚往实归,月愈千计。”徒众甚多。时人称为十大弟子的有:慧能、神秀、法如、道安、智诜、……[详细]
  黄梅禅宗祖师传说(黄梅县):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都曾长期活跃在黄梅地区,有关他们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僧璨,出生于公元510年,汴州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一说徐州人。四十多岁时,他全身疮疾。在河南光福寺,他拜谒二祖慧可,说:“弟子身缠风恙,求和尚为我忏罪。”慧可说:“把你的罪对我说说,我来为你忏悔。”僧璨想了片刻:“我实在说不出我的罪过究竟在什么地方。”慧可说:“我已为你忏过罪了。你最好要皈……[详细]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详细]
  黄州民间吹打音乐属《牌子锣鼓》,黄州人叫“地锣鼓”,外地人称“黄州点子”。黄州牌子锣鼓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的黄州地域是按保、甲制划分的,每年的灯会,差不多每一个“甲”就有一条龙灯,有龙灯必有锣鼓班,以解放前为例,当时城区内就有七、八套锣鼓班,加上周边农村不下十五条龙灯,那么就有十几套锣鼓班。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灯会、闹元宵),黄州人舞起龙灯,吹打起“黄州点子”。黄州牌子锣鼓首先有“牌子”和“锣鼓……[详细]
  团风民间有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的习俗。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叫“盂兰会”。盂兰,梵语为乌兰婆孥,意译为解救倒悬,俗称“鬼节”。它与清明节相像,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一天祭祀祖先。这种风俗,传由已久,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成为一个民俗活动的节日。《乾淳岁时记》载:“每岁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民间亦以此日祀祖先。”中元节上坟祭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惯。……[详细]
  花挑自古流行于麻城县北山福田河、双庙关、两路口一带,它是湖北省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深受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据双庙关民间艺人刘世斌、王正元口述,花挑历史悠久,传说自唐代兴建双庙观庙宇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和五月十八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庙会。当时参加庙会的人甚多,非常热闹,有的求神拜佛,有的做小生意,有的则表演各种民间艺术,双庙观的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在赶庙会时便创造了花挑歌舞。开始只……[详细]
  二黄,戏曲腔调。清初由吹腔、高拔子在徽班中演变而成。过去大多认为起源于湖北的黄冈、黄坡。故名;也有人提出二黄即宜黄腔;均无确据。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二黄都同西皮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二黄又称“南路”,同西皮称为“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京剧二黄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西皮相比,二黄一般较为沉着稳重、凝练严肃。另有……[详细]
  岳家拳为宋朝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将所学拳术结合作战要求传授全军,岳家拳自此初具雏形。相传岳飞第四子岳震和第五子岳霆避难湖北时,将此拳术传授给民间,在鄂东一带流传。因金元时期禁止学练而沉寂,至明末清初重新发展到鼎盛时期。岳家拳有着独特的技击功能,其套路具有动作古朴、简单易学的鲜明特点,身法运动以前进后退为原则,而以吞、吐、浮、沉为主,手法则以云雾抛托为主法,理法以残、疾、援、夺、牵、捺、逼、吸八字……[详细]
  荡腔锣鼓的乐器有三吹七打10种。三吹即:长号、两只锁呐;七打即:锣、钹、鼓、马锣、车官(小钹)、小锣、铛锣。表演时吹、打、唱俱全。解放前属红安地方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当时全县表演班子不下百套。荡腔锣鼓有如下艺术特色。一、源远流长:初步认定系元朝由鞑靼人传入红安,流传至今。二、表演形式有别于任何地方的吹打乐:大锣、大鼓、大钹、长号伴随10名男子汉边吹边打边唱,气势雄浑、其唱词描述古代战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