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据是扬州地方戏剧,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二百多年前的扬州乱弹(即扬州花鼓)。乱弹没落后,艺人流散民间,促进了香火戏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香火戏(俗称“大开口”)、花鼓戏(俗称“小开口”)于1936年在上海合并,称“维扬戏”。解放后,维扬戏改称扬剧。扬剧音乐很丰富,许多曲牌渊源于扬州清曲,常用曲牌有《满江红》、《芦江怨》、《银绞丝》、《剪靛花》、《哭小郎》、《杨柳亲青》、《梳妆……[详细] |
扬州民歌是由“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结合而成的。从调性上说扬州民歌大多数以五声音阶徵调式和宫调式为主,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调式亦能见到。其民间小调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或“起、承、转、合”式的单乐段。“号子”里有:以衬词命名的《小刘姐姐》、《黄黄子》、《隔里隔三垛》、《格朵朵》等,有以句式命名的《四句头》、《五句半》、《抢八句》等,也有以唱词字数命名的《七字唱》、《串十字》等,还有以曲牌命名的《刮……[详细] |
瘦西湖边的莲性寺里,有一座美丽的白塔,一称喇嘛塔。按其形状,当是仿北京北海白塔构筑成的,不过较北海白塔苗条,从而多了几分江南的韵味。白塔是瘦西湖的重要景点,称为“白塔晴云”。关于白塔的建造,有不少扑塑迷离之处。例如它的建造时间,就还不太清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有“莲性寺白塔”条,肯定地说:“寺内白塔建于乾隆四十九年。”《扬州览胜录》有“白塔”条,却说白塔“系就旧塔基建造,旧塔建于何年,都不可……[详细] |
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原名弦词。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南京和苏北里下河一带。扬州弹词和扬州评话属于姊妹艺术,弹词形成较晚,约始于明末清初。扬州弹词原名扬州弦词,是用扬州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形式,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及里下河一带。扬州弹词和扬州评话同出一流,弹词约始于明末清初,早期一人说唱,自弹三弦伴奏,故名弦词。在清初,评话艺人往往兼工弦同,乾、嘉以后才逐渐分开,清代中叶盛行期间,发展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