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恩施州特产

恩施州民俗文化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布在湘西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详细]
  土家族摆手舞源于渝、鄂、湘三省市的酉水河一带。即重庆的酉阳县、湖南的龙山县、湖北的来风县。据考证,最早流行于酉阳县的可大、沙滩、老寨、酉酬、后溪等10多个乡。在那里的摆手舞成为土家人祭祀、节日喜庆娱乐的主要方式,摆手堂成为土家族人的主要文化舞台。摆手:土家语叫做“舍巴日”。意为在摆手时既歌又舞,早在人类的渔猎时代就开始产生,与古代的“巴渝舞”有悠久的渊源关系。商周之际,土家先民之一的巴人,就以军乐……[详细]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属于国家级文化传统技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湖北省重庆市辖区内。土家族先民古居溪州。早在采集狩猎时期,土家先民以树筑巢、以石垒屋、以石洞而居。“洞穴居”后来与兄弟民族建筑文化交融后发展成明清时期的封火统子大屋;“树巢居”则是土家先民为防潮湿防野兽在树上搭建居住的简陋窝棚,后与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发展成今日的转角吊脚楼,成为溪州土家族当代的主要建筑风格。土家族转角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形……[详细]
  恩施五句子山歌是一种结构形式独特的民间歌曲品种,它的历史渊源无据可考。恩施自治州所辖八县市有大量的五句子山歌作品存世。2011年6月,恩施五句子山歌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句子山歌以鄂、湘、渝、陕、豫、皖、赣等7省市为主要流布区域,鄂、渝、湘交界地区,系五句子山歌流布的密集区之一。恩施自治州则是这个密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施五句子山歌成千上万,从内容上划分有:趣味无穷的劳动歌,叙……[详细]
  “利川小曲”是诞生、流传在利川市南坪、茶兴一带的民间曲艺品种,其诞生上限至少在明末,清代为发展繁荣时期,民国时期仍有不少新作问世,解放前夕处于衰落阶段,建国以后,开始恢复。1971年,利川市文工团运用这一民间曲种和表现形式,创作《老杨三住青松塝》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文艺汇演,获得音乐和创作一等奖。后相继创作《千里寻妻》、《丢卒保车》等曲目,迎来“利川小曲”传承发展的黄金时期。“利川小曲”的演出传统方式……[详细]
  耍耍是盛行在鄂西土家地区的民间歌舞,据传“耍耍”原是从巫坛“还神”做法事中分离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舞蹈,具有浓郁古朴的“撒野”风格,并带有“娱神”,“娱人”的性质,因此土家族人又称之为“喜乐神”。表演耍耍多为一男一女,也有两男两女,舞时男拿扇子,女握方巾,或男女各执手巾,边唱边表演,表演动作不复杂,但有基本步法和造型,常见的有小八字步,大八字步,半蹲横行步,半蹲前行步,十字步,溜子步,弓步,小跳步……[详细]
  利川市是名冠全球的“坝漆之乡、“坝漆”因产于本市毛坝镇而得名。“坝漆”又被誉为“国漆”,素有“涂料之王”的美称。坝漆的前世坝漆,是指主要产于咱们利川市毛坝镇的生漆。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在国外,大漆又常常被人们称为“中国漆”,是通过割开漆树树皮而流出的乳白色胶状液体,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涂料。坝漆历史悠久,最早记载见于清初。因毛坝集镇处于南北湘川的古驿道上,是商贾必经之地,因……[详细]
  南剧是流行于恩施州境内具有深刻影响的地方大剧种之一,常在庙台演出,又长于演唱连台大戏,俗称“施南调”“高台戏”。南剧剧目丰富,号称“八百出”,但实际是不止这个数,现存的手抄本剧本就有1300多个,剧目980出,这些资料现存于湖北省艺术研究院(原省戏工室),是研究南剧历史的重要文化遗存,十分珍贵。南戏剧目主要取材于历史演义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南剧表演分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详细]
  “耍耍”是恩施市和宣恩县城乡最具广泛性、群众性的传统的民间曲艺形式,主要活动于喜庆新年、男婚女嫁、添丁满月、祝寿做生等场合。表演风格以二人组合,一男一女,女扮男装,唱跳融合,动作滑稽诙谐,唱腔明快优美,多有传统唱段,又可即兴编唱,人物可进可出,一人多角,唱词可长可短,一领众和,营造出一种说唱并茂,歌舞融合的氛围,加以击乐伴奏,场面十分热烈,纯属“踏歌耍唱”类的曲艺品种。“耍耍”的原型叫“耍神”,又……[详细]
  鹤峰山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既是劳动的山号子,又是生活的浪漫诗。鹤峰,是湘、鄂、黔、渝的文化融汇之地,其溇澧腔韵历练而成的鹤峰山歌,别具一格,异彩独放。鹤峰山歌是大山中的鹤峰各族人民面对高山峡谷、飞流瀑布,长声高腔、呼山唤水喊出来的歌,伴随着狩猎、采集和肩挑背扛的农耕生活而产生。鹤峰山歌,其声腔热烈粗犷,高亢激越,富有感召力、呼唤力和号令性,又有“山号儿”之称。有以巧妙恰意的虚词、闲句号儿对表达实际……[详细]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在恩施流传,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恩施扬琴”唱词高雅,音乐唱腔优美,深受群众喜爱。传统的“恩施扬琴”,历史上无专业艺人,演唱者以高雅自居,自约相邀,以琴会友,交流技艺,有“曲唱五更鸡,非友(知音)不玩琴”之说。“恩施扬琴”演唱形式为坐唱,演唱者各持乐器(也有不持乐器的),扬琴居首,称为“坐统子”,余者有碗琴、二胡、三弦、月琴、京胡、鼓(竹节做成)、尺,……[详细]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恩施玉露是我国现存唯一的蒸青针形绿茶,主要产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和恩施市舞阳坝街道办事处五峰山一带。2014年12月,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施南府黄连溪一蓝姓茶商,按陆羽所著《茶经》中的“蒸之、焙之……[详细]
  因民间家庭生了儿子“整酒打喜时歌唱舞蹈狂欢”而得名,每首音乐旋律起伏动听,歌词连贯自成体系。优秀民歌《黄四姐》是建始县民间音乐系统“喜花鼓”庞大家庭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作之一。“喜花鼓”因民间家庭生了儿子“整酒打喜时舞蹈狂欢”而得名。建始县三里、高坪、红岩一带土家姑娘出嫁后在婆家生了男孩,叫做喜得“贵子”。双方家族都皆大欢“喜”,定下“打喜整酒”吉日隆重庆贺,夜里因客多没有床铺睡觉,宾客们便用唱歌跳舞……[详细]
  鹤峰围鼓(俗称打家业),主要流行于鹤峰大岩闳外的走马、铁炉、梅坪一带。它是由一只鼓、两副钹、一大锣、一勾锣、五件响器,五人操作演奏,通过鼓点牵引,两夹钹穿插拗打,大锣应节转换,勾锣巧妙点缀,构成独具一格的交响,能表现出气势磅礴、翻江倒海的壮美,也能表现花绽鸟嘻、唧唧喔喔之优美,它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鹤峰围鼓是一项古老的艺术品种,也是最早的演奏乐器。它与原始的祭祀舞蹈一同诞生,鹤峰各种民族舞……[详细]
  “丝弦锣鼓”是流行在建始民间的吹打乐,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建始丝弦锣鼓,被称为是“湖北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音乐铿锵有力,场面热闹非凡,表达粗中有细,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建始“丝弦锣鼓”中,著名的吹打乐有丝弦锣鼓、安东井闹灵歌、薅草锣鼓等,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且歌且舞,活泼、幽默,曲牌丰富,旋律多彩悠扬。建始“丝弦锣鼓”历史悠久,相传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个叫李世高的建始籍昆曲艺人,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