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恩施州特产

恩施州民俗文化

  打安庆是以唢呐、笛子分别与锣鼓乐配合成一体的民间吹打乐,亦称“打安寝”“打安请”等,在来凤县大河、旧司镇境内广泛流行。凡民间祭祀、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活动中都有表现。安庆音乐流传广泛,不仅娱悦人们身心,极大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功能。打安庆的主要打击乐是堂鼓、大锣、头钹、二钹、马锣五大件,加上吹管乐唢呐或笛子。安庆曲牌多为单曲体、徵调式,其曲调多由民间小调和高腔山……[详细]
  撒尔嗬是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种祭祀歌舞,它的艺术价值、民俗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弥足珍贵。已被列入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亲人去世,本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伤心事,谁会在此时击鼓踏歌至通宵达旦?然而,在巴东县野三关、清太坪、水布垭等土家族聚居的村镇山寨,就有这样一种奇特的“丧事喜办”的民俗:在这些地方,一旦土家老人亡故,亲朋好友往往不约而同赶到孝家灵堂,参加跳撒尔嗬,借此为死者亲属排忧解愁,慰藉亡灵……[详细]
  茅古斯舞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大意即“浑身长毛的打猎人”,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是舞蹈界和戏剧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从其服饰、道具到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茅古斯真实地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茅古斯”们赤身裸体的肌肤上扎满了茅草,每股五块……[详细]
  向王节向王是鄂西土家族的远祖。传说他生于武落钟离山赤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在清江河遇难。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清江两岸修建了向王庙,现有40多座。每年六月初六,人们都要换上干净的衣服,到向王庙去烧香进贡果。向王节的来历相传向王不仅是土家人的远祖,而且是开辟清江的人。据向王庙石刻记载:“向王生而为人,死而为神,开辟清江,有大禹之德。”民间还流传着一首歌谣:“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声音高,洪水涨,……[详细]
  绕棺舞,俗名“打绕棺”,是本市流传最广的一种祭祀舞蹈。老人去世,称为“白喜”,讲究热闹排场。在埋葬的头天晚上,称为“坐夜”,一般由5~7名民间艺人,绕棺而歌,飞旋起舞,形成丧葬活动的高潮。绕棺舞风格粗犷豪放,刚劲夸张。主要要动作有“弯弓射箭”、“怀中抱月”、“猛虎下山”、“犀牛望月”、“二龙戏珠”、“黄龙缠腰”、“鸳鸯伸腿”、“鹰鹤展翅”、“鲤鱼上滩”等,摹拟民间生产与生活情景。2011年1月,绕……[详细]
  干龙船是一种民间曲唱艺术,其船身为龙形,长约三尺,船首龙头昂扬,船身龙鳞闪闪,船艄龙尾苍劲有力。龙船上面有一小亭,亭中供奉观音或财神菩萨,意为“金龙送喜”,两旁贴有“走出世外认亲访友,不用盘问为求衣食”对联。表演者将“干龙船”往主人家堂屋门前或院坝一放,配以小锣、云板,一折又一折地说唱开来,往往为即兴演唱,风趣幽默的韵白与唱词让人捧腹开怀。因在人家的堂屋或院坝玩,有龙不下海,有船不入江,故名“干龙……[详细]
  土家“撒叶儿嗬”“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歌到天明”(清代彭秋潭《竹枝词》)。土家“撒叶儿嗬”,汉族称“跳丧”,又叫“打丧鼓”。现今“撒叶儿嗬”的分布主要沿着清江流域,巴东县大部分区域和鹤峰、建始与巴东接壤的小部分区域。巴东野三关、清太坪中心流行区“撒叶儿嗬”音乐曲调、舞蹈表演套路丰富。土家人有“一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说法,跳丧是“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陪亡人”,只有“走顺头路”即寿终正寝……[详细]
  “牛王节”是恩施州苗族传统节日之一,曾在苗族聚居区广泛流行,现在主要流行于来凤酉水流域,在其他地方只有节日遗俗。牛王节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或十八举行,又称“四月八”,其节日活动以酬谢耕牛的祭祀活动为主,兼有其他如上刀梯、民歌对唱等传统文化表演。“牛王节”的传说中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一次战斗中,大雨中苗族士兵战败退至一条猛涨的大河边,危急之时一条水牛从河对岸游过来,士兵们拖着牛尾巴转移到河对岸,遂奉水牛……[详细]
  土家“哭嫁歌”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姑娘出嫁前哭唱的别离歌。哭嫁,是土家姑娘婚嫁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程序,即姑娘在出嫁前一月或十天半月就开始在1的哭唱,届时,亲邻老少群聚在嫁娘家里,有的聚首哭唱,有的围观,常至深夜方休。直到发亲那天其兄或弟将嫁娘背出自家大门,哭唱方止。“哭嫁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哭代唱,唱中有哭,边哭边编的抒情悲歌;二是以唱代哭或只唱不哭的长诗结构的抒情放歌。“哭嫁歌”的内容……[详细]
  过年,对土家族、苗族人来说,是最盛大的节日。他们比汉族人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做“过赶年”。如果农历腊月大就是二十九日过年,腊月小就是二十八日过年。“春来忙田,腊来忙年”这是土家族、苗族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老规矩。一到腊月,家家户户要杀年猪、打糍粑、磨豆皮、煮甜酒、赶场打年货等等。到了过年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把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春联,吃团年饭,放爆竹,人人洗澡后换上新衣服。晚上,一家人坐在火坑……[详细]
  流行于来凤县革勒车乡、三胡乡一带,“龙身”全部用稻草扎成,长约8到10米,以棍托举,轻巧灵活,表现出“龙”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的各种形态,极具泥土气息。……[详细]
  猴儿鼓也称为苗鼓,是鄂西南苗族人民在还大牛愿(也叫椎牛会或椎牛节)时,进行“踩鼓”仪式中的一种民间祭祀舞蹈,因模仿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而得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艺术,多年来,宣恩县不断加强对猴儿鼓的传承与保护。20世纪50年代,经宣恩县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和提炼,猴儿鼓成为一种具有民族性的娱乐舞蹈,登上了大雅之堂。现已成为集鼓、乐、舞一体的舞蹈形式,整个舞蹈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还具有一定的……[详细]
  社日。农历二月初二为社日。社,土家族传说是土地神生日。土地神是管田土、生育五谷的神。敬奉土地神,实则是远古对土地崇拜的遗痕。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做蒿菜粑粑,杀鸡,备酒,敬土地神。由于土地神是主管田土、生育五谷的神,所以在这天很注重观天气阴晴,预兆荞麦的收成。谚语云:“土地公公晒出汗,一升荞麦打一石;土地公公打把伞,一升麦子收一碗;土地菩萨打了伞,荞麦光秆秆。”故同治《来凤县志·风俗志》云:“二月初二……[详细]
  1949年以前,恩施乡村的“还坛神”活动非常广泛,三岔乡、七里乡等还有老一辈的比较齐全的“还堂神”班子在方圆几十里地的范围活动。三岔乡是“全国民族艺术之乡”,至今仍有“还坛神”风俗。恩施土家族“还坛神”,是人们还愿时的祭祀仪式,请“端公”设坛者,其供奉对象主要是自家的祖先神灵,其载体是一只由“端公”将谷米、鸡头等用香灰封好并供在“香火”上“坛钵”,起源于洪武2年。恩施土家族“还坛神”,至今还保留有……[详细]
  傩戏在鹤峰被称为“傩愿戏”,是一种以还愿为依托,以傩坛为载体,以祭仪出现的一种戏曲艺术,它只是“傩”文化中一种特定形式,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浓厚的宗教色彩生存、繁衍和发展,至今在鹤峰部分山地存在,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活跃在土家山乡。在鹤峰走马千斤坪,傩坛班主及艺人1979年师承牌位记载称,“自开坛启教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又有恩施石灰窑傩坛艺人蒋品三等介绍,其先辈早年于鹤峰北佳乡茶园坡傩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