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拉尔基民俗文化

  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是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罕伯岱村达斡尔族同胞世代传承的原创民歌,曲调热情奔放、柔婉多变,节奏鲜明,通常在野外生产劳动间隙见景生情、即兴演唱,并与舞蹈融为一体,在我国众多民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的词曲创作,充分体现了达斡尔族人民纯朴、豪放、勇敢、坚强的民族性格。其旋律“达斡尔”即“开拓者”之意。现已挖掘整理22……[详细]
  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后,富拉尔基成为“重镇”“小商埠”吸引了大批外乡人来到这里,人口迅速增加到1400多人,400多户。后来几经沙俄、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践踏,又加至嫩江、雅鲁河连年水灾,瘟疫盛行。1925年又出现了火灾,国受危难,民不聊生,人们为了祈求自身生存和平安富裕,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保佑上。当时,由本地头面人物集合商议后集资,在现在红岸公园现老榆树处建了一座“关帝庙”(1926—1929)。……[详细]
  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射箭运动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适应于达斡尔人的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的需要而兴起来的一项活动。直到清朝末年,射箭技艺的高低,仍是考核达斡尔族八旗兵武艺的标准之一。在民间,每当全氏族聚会时按各支系为单位组织射箭比赛的传统,一直保留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详细]
  达斡尔族人聚集的村落富拉尔基罕伯岱村,是黑龙江、嫩江流域最早的达斡尔族原始部落。从清初落居嫩江流域到现今,300多年漫长的历史空间,让以渔猎、放牧为生的达斡尔族人既创造了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达斡尔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其中极具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达斡尔族传统婚礼,就是达斡尔族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婚礼仪式程序犹如一部史诗般的生动画卷,婚礼前后的整个过程无不蕴含着达斡尔……[详细]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孟祥麟戴荣信库勒村满族花棍秧歌舞源于驻守的八旗军,目前已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即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内保存最完美、最原始、最独特的一种舞蹈形式。男子持花棍着八旗兵勇服翻转,花棍由驱马鞭的踢、打、磕、拍、别、拐、甩等技巧演变,吸收萨满腰铃舞、汉族秧歌、扇舞等动作和汉族鼓乐、队形及丑角艺术。女子戴满族头饰(花冠),持扇鼓(圆扇)转身……[详细]
  达斡尔族萨满舞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郭德才吴文发达斡尔族萨满舞是一种宗教兼巫医性质的舞蹈仪式。由主神(师傅)和二神(徒弟)组成,若干人帮腔烘托气氛。主神和二神左手各拿一面神鼓,右手拿鼓锤边跳边唱边敲,众人帮腔。内容为祈求平安、求医问药、消灾祛病、占卜凶吉等不同求神愿望。达斡尔族萨满舞载歌载舞,表演即兴性强,不受场地大小、时间长短限制,舞蹈动作沉稳……[详细]
  齐齐哈尔木板书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郭志安泰义齐齐哈尔木板书属说唱类曲艺品种,由一人表演。清中叶盛行于河北中部,20世纪40年代开始流行于齐齐哈尔周边,20世纪中叶曾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其大量吸收了评书的说口及表演技巧,唱腔类似于西河大鼓,融唱、念、打(木板与鼓)为一体。表演的主要器物为扁皮鼓和木板(三块板),演出时唱、说、打板相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