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邵阳市特产

邵阳市民俗文化

  苗族插绣是生活在高山大界深处的苗族妇女,根据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生活的感受,用五色丝线在苗布上插绣而成的立体图案花色。构图古拙淳朴、色彩热烈原始、绣法独特、立体感强烈。苗族插绣的主要特点:一是插绣的绣针十分原始,是用鱼刺、鸡翅骨或苗山石窝上生长的菊竹削制而成,针管内空,直径一毫米左右,针尖斜削面钻一圆孔,将丝线从针管穿入经针尖圆孔导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主要用特制的金属插绣针。二是用材讲究,用……[详细]
  孙氏正骨术产生于古“梅山文化”的核心圈——湖南省新邵县,是神秘的湖湘民间传统正骨术与现代正骨术的有机融合的产物,它对研究湖湘文化,揭示梅山医术的科学成分,丰富我国传统的正骨医术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2008年,孙氏正骨术被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骨手法孙氏正骨术重视传统手法的运用,主要手法有“拔伸牵引、提凹压突、触顶压合”等11项正骨手法;“拉蹬拽离、摇晃解锁、旋撬复位”等8项上骱……[详细]
  邵东木偶戏属短把内签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通过宽袍大袖、与手相连)在五平方米左右的竹架帷帐内进行表演。据《邵东县志》记载:自明永乐二年(公元1405年)由江西乐安传入邵东,鼎盛期邵东境内有木偶戏艺人数百人,戏担30多副。以“清武班”为代表的邵东木偶戏创班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该班第五代班主龚日升(83岁)老艺人带领全班9人,至今仍在邵东县及周边县市农村演出……[详细]
  石马江号子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劳动技艺为一体且三者不可分离的一种劳动号子。石马江号子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新邵县迎光、龙溪铺、巨口铺、小塘、新田铺的石马江流域一带,新邵东南部、隆回高坪一带亦有分布。2008年,石马江号子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石马江源于隆回县,流经新邵的迎光、龙溪铺、巨口铺、小塘、新田铺五个乡镇。在新田铺大禹庙村注入资江。石马江全长虽仅百余公里……[详细]
  “武冈六月六尝新节”,又称半年节,是一个古老淳朴热闹的传统节日,主要是感谢祖宗和天地神灵,祈求庇佑五谷丰登,是农耕文化的缩影,主要流传于老武冈州地区。历朝所遗存的《都梁志》、《武冈州志》都有关于尝新节的记载。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辛苦忙碌了半年的各族劳动人民都停下手中的农活在禾场正中当着天地摆好供桌,将新采的稻穗和鸡鸭鱼肉放置供桌,恭恭敬敬地祭拜天地,然后焚香祭拜祖宗。尝新正式开始前,各家的主妇要盛……[详细]
  苗绣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因苗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人文化难以波及的地方,苗族特殊的民俗文化一直支撑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发展,形成了苗族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和人格精神。苗族的刺绣艺术,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其内容贴近日常生产生活,风格质朴、率真。与生活的接近,还使苗族刺绣保留了艺术发生时的特征,即原始艺术时期艺术与生产……[详细]
  苗族婚嫁歌是城步苗族在婚嫁礼俗中演唱的抒情歌谣。主要有《酒歌》《哭嫁歌》《贺郎歌》。它起源于苗民族古老的山歌情歌和婚嫁习俗,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与民族习俗中积累演化并口耳相传下来的传统民歌。主要流传于城步五团、汀坪、镇南、土桥、丹口等苗族集聚区。苗族婚嫁歌历史悠远,底蕴深厚,内容极其丰富。《酒歌》分十章,3400多行,30000多字,它从苗家礼仪开篇,述说苗族的来龙去脉,歌唱祖宗的英雄历史;……[详细]
  城步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沅江支流巫水上游,是雪峰山脉与南岭的越城岭交汇处,县內最高峰2021米,平均海拔696.8米,境内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城步县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四处崇山峻岭,古树参天,森林茂密。峰峦叠嶂。早在新石器时代,城步就有人类活动痕迹,现今还有文化遗址。据考证在十三万年前,人类依存大树古树在树上攀沿,搭窝棚、采野果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和语言的……[详细]
  丝弦是一种民间曲艺,已有四百多年的演唱历史。武冈丝弦主要流传于以武冈为中心的邵阳、隆回、洞口、城步、新宁等地,是湖南曲艺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冈丝弦曲调柔腻、委婉,词藻雅致,抒情轻快。多数是表现封建时代女子哀怨情感,也有风趣、诙谐的内容。在武冈丝弦中“独对孤灯”、“独坐绣楼”、“摘葡萄”、“越调”、“秋江”、“双下山”是很有代表性的。据《武冈州志》等史志记载,武冈丝弦形成于明代,经艺人们……[详细]
  “庆鼓堂”是流传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民间古傩祭祀舞蹈。是苗族巫师在主持苗族最重大的祭祀祖先大王神仪式“庆鼓堂”时表演的娱神乐人的巫傩舞。是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的苗族先民世世代代传播传承民族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形式。地处湘西南边陲的城步苗族自治县,自古被称为“南楚极边”“三苗古国”的“五溪蛮地”。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滋生和留存了苗族古傩舞“庆鼓堂”这种……[详细]
  在老一代武冈人嘴里,傩戏被称作鬼戏,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清代被称为“湘中五子”的武冈人邓绎有过这样绘声绘色的描述:“里门咚咚喧大鼓,诸巫齐作胡旋舞,大巫喃喃如唱歌,小巫屡舞还婆娑。巫歌巫舞令神喜,神君欲来满堂起。主人敬神百不扰,如天之福姿汝求。黄羊为牲白犬血,一一神前遍罗列。东方响明灯烛辉,纸钱悉悉随风飞。诸神醉饱出门去,明日迎神向他飞。”由此可见,武冈傩戏约在清……[详细]
  邵阳蓝印花布主要分布于邵阳县五峰铺镇、塘渡口镇、塘田市镇、白仓镇、古县城、宝庆城及周边城镇。解放初期,仅县城宝庆就有特大染坊八家,中心染房三十多家,1986年,邵阳蓝印花布的最后一家染房在五峰铺镇停产。邵阳蓝印花布源自远古时代苗、瑶人民的“阑干斑布”和蜡缬,是由境内苗族、瑶族的蜡染演变而来的。据《宝庆府志》、《邵阳县志》记载:唐代,邵阳各地引种棉花,棉纺织布业兴起,邵阳人在蜡染的基础上以豆浆石灰代……[详细]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发源于湖南省新邵县龙山地区,是以尊奉药王孙思邈为核心的孙思邈医药学、养生学和巫文化、梅山文化、道家与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卫生民俗、药王传说等相结合而成的地域性传统医药文化,包括药王医药学、养生学、道家练养学、饮食文化、医德文化、卫生习俗、药王传说与信仰、文物等,自唐末以来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医疗保健实践中,形成了“十民九医(药)”的风俗,孕育了周学霆、李道纯、孙鼎宜、何舒等100余……[详细]
  城步苗族自治县“贺郎歌”,是新娘嫁到新郎家结婚以后,当晚,在新郎家进行闹洞房时,演唱的一种歌曲,主要流传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的汀坪乡、白毛坪乡一带。贺郎歌是一种集文学、歌唱、表演、宗教信仰及礼仪习俗于一体的综合型艺术,凡参加闹洞房的人,无论是男女老少均可唱,歌词除为首的“歌郎”有数首基本固定的以外,其余的均由演唱者即兴创作,但内容必须是贺新娘新郎的吉利话,闹洞盲者不受拘束,争相演唱,歌声,不断,有时可……[详细]
  洞口木雕产生于雪峰山腹地的洞口县,因产地而得其名,其工艺主要散布、影响和传承于以洞口为中心的整个湘西南地区,是湖湘民间木雕艺术的主要代表作。洞口木雕以雪峰山脉盛产的黄杨木、梨木、香樟木、白果木、梓木、檀香木、楠木、柚木、千年木、核桃木、椿木等质地细密畅通、坚韧牢实的木材及其根蔸为雕刻材料,主要运用在于当地建筑中的民居、宫殿、祠堂、寺庙、桥梁、牌楼、戏楼的厅堂、梁柱、门窗等建筑装饰,日常生活实用器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