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是流传于以邵阳为中心的老宝庆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武术项目,创立于晚清时期,源于古老的宝庆梅山洪拳,是历代武学前辈在梅山洪拳的基础上,刻苦修研,集洪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少林拳等中华武学精华之大成,参以儒、释、道、医的理论精髓而创立的,故名“大成拳”。晚清咸丰、道光年间,湘军宝庆子弟兵江忠源部的武术教头郭元深,以宝庆梅山洪拳的基本套路和招式为基础,广泛吸收形意、八卦、太极、少林等中华武……[详细] |
洞口瑶族祭祀舞棕包脑“棕包脑”是一种古老的瑶族祭祀舞,有近千年历史,主要流传在洞口县长塘瑶族自治乡、罗溪瑶族自治乡、月溪乡等瑶家山寨。据《宝庆府志》记载,“宋熙宁五年(公元1074年)开梅山,瑶人以‘棕包脑’装扮梅山鬼神袭官军。”“棕包脑”舞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在很久以前,长塘山上住着位美丽的瑶族女人,一次在采摘山果时,被凶恶的山鬼掳走。她儿子长大后,决心救出母亲,他拜倒立梅山张五郎为师,苦练擒鬼除……[详细] |
邵阳县地处湖南中南部,建县于公元前206年,境内山多地少,四季分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优质茶油和优质桐油的主产地,据民国29年湖南省政府社会调查统计:邵阳县油茶林面积60.71万亩、油桐林12.82万亩,年产茶油224.09万公斤、桐油153.78万公斤,是湖南茶油、桐油的主产县。由于盛产茶油和油桐,传统的手工榨油技术一直是县内一项主要的油脂加工技艺,1957年,在全县共有手工榨房1618个,到上个……[详细] |
羽毛画,是将飞鸟禽类的各色羽毛用纯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珍贵文物中,就有精美的羽毛画。邵阳羽毛画据考证起源于明永乐年间。邵阳地处湘西南、山高林密,水草丰茂,羽毛资源丰富。自古就有利用羽毛资源的传统。邵阳羽毛画借鉴传统绘画的构图和雕塑、竹刻、木刻工艺的表现手法,需要经过画稿的设计创作、描图、选毛、去脂、漂染、剪裁、粘贴、装裱等30多道工序,工艺技术要……[详细] |
在“楚南极边”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流传着苗族杨家将故事,它与山西“杨家将”同样英雄盖世,在苗族地区家喻户晓。“城步苗族杨家将故事”是苗族群众根据城步当地杨姓苗族祖宗杨再思、杨再兴、杨完者、杨洪等五十多位历代苗族英雄的真实故事,经口头加工而发展演变出来的民间口头文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城步及周边的绥宁.新宁.靖州和广西龙胜等县市的苗族地区。苗族杨家将故事主要讲述城步杨姓苗族历代先祖保……[详细] |
《望星楼通书》沿袭御制历法,根据明清御制《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紫徽斗数》和《河洛理数》等历法历书,用八卦、十二宫、二十八宿演算而成。同时还参照了西洋历法、弧角算法,考虑了地球经度纬度因素,溶古今天文地理历学于一体推算出我国二十四节气及日蚀、月蚀轮回的发生时刻。根据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及日月星辰变化,对照青兰红黑亮五种颜色,预测来年旱涝情况以及人们行事忌宜。《望星楼通书》最初以手抄本传世,清光……[详细] |
朱王故事这武冈城里的历史典故,不管是“五龙不出城”还是“火把迎亲”等等,都跟老百姓至今还念叨的“朱王”有关。公元1391年,也就是明太祖二十四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周妃生下的第18个儿子朱楩,被封藩到甘肃岷州,被称为岷庄王。四年后,当皇帝的父亲也担心岷庄王势力强大,自己江山难保,就一纸令下免去其原有封号,改封云南为王。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因太子朱标早逝,就由太孙朱允炆继了位。公元13……[详细] |
五龙不出城“五龙不出城”是武冈最为经典的民间传说。武冈古城内的穿城河,叫渠水,是雪峰山赠给武冈人的礼物。在穿城河上,共有五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五座桥间隔不远地横卧在一条河上,且座座有一个“龙”字,这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有关。五座桥中的第一座叫兴龙桥,因离湖南省著名的28口古井之一的武陵井仅百步之遥,所以也被称为武陵桥。桥最初建于什么年代,已无从考证,史料上只记载了明末被毁又重建。传说朱元……[详细] |
木偶戏群众称观音戏。木偶形象生动,全县原有马坪苏从顺家一台,法新大井林绍二家一台,清溪方家一台,原武陵镇石牌坊王松庭家一台。节目、唱腔灯祁剧,有“魁星点斗”、“三星庆寿”、“文王访贤”、“双拜寿”、“天门阵”、“三气周瑜”、“长坂坡”、“三请犁花”等200来曲。……[详细] |
武冈阳戏起源于清末民初。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太健康的,但是有一定的地方色彩。有专门的班子,但专业艺人不多,大都是农闲外出演戏,农忙回家生产。节目有“何氏磨媳”、“赶子牧羊”、“傅公子逃难”、“铁板桥”、“湘子服药”、“刘海戏蝉”、“磨豆腐”、“打草鞋”、“打妻劝夫”、“磨房生子”等70来曲。很多节目的内容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风格则诙谐幽默。……[详细] |
“打泥脚”是苗语汉译,苗语叫“坨脚”,意思是用黄泥团子互相打脚。聚居在城步县五团镇、长安营乡一带的苗族同胞们开展打泥脚活动时,都要遵循祖先立下的规矩进行:一是时间,限在春节期间,出了正月不打泥脚;二是过河打,同岸寨子不打脚;三是先打上后打下,即河下游寨子的人先到对岩上面寨子去打,然后上游寨子的人才能去隔岸下面寨子打;四是双方德高望重的寨老事先选择吉日良辰,通过邀约,商定好时间,不搞突然袭击,便于主……[详细] |
城步县长安营乡老寨、岩寨、牛石三排、蓑衣塘等村寨的吴姓、石姓侗族、苗族同胞,和六马村的胡姓苗族同胞们,历来每逢农历十月二十九日兴过“古塘节”。到了这一天,上述三姓两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糯米甜酒、糯米粑粑、油炸豆腐、碗筷、香烛、纸钱,抬着肥猪,兴高采烈、不约而同地从各自村寨到老寨河边桥头的古塘庙里来,杀猪敬神,纪念祖先,由族长“讲古”,并宣讲款规款约。参加过节的人们在庙里演唱盘歌,一同……[详细] |
湘桂边境(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上的杨姓侗族同胞们,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要蒸制乌饭吃,过“姑娘节”。据当地老人传说,不知哪朝哪代,侗族英雄杨八哥不甘心忍受封建王朝的压迫和歧视,揭竿而起,率众反抗,遭到朝廷重点镇压。因寡不敌众,杨八歌终被生擒,关进监牢。他有一个好妹妹,英俊伶俐,智勇非凡,天天去狱中探看杨八哥,并送热饭热菜给他吃。不料,看守牢房的禁子们口馋得很,往往……[详细] |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新宁县麻林、黄金瑶族乡及周边乡的八峒地区。2006年,八峒瑶族跳鼓坛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相传是瑶族祖先盘王的生日,时值丰收季节,为纪念盘王“伐木见山,垦地造田”的业绩,八峒瑶人饮水思源,杀猪宰羊,隆重庆祝。有三年一小庆,七年一大庆之习俗,小庆为3天,大庆为7天。跳鼓坛先要选好祭祀场地,结竹为寮立神坛,再在坛中央立盘王……[详细] |
隆回县滩头镇位于湖南省中西部,是全国七十二古镇之一,在隋朝时代就已初具规模。全镇辖87个村,18974户,74089人,总面积198.32平方公里,供抄纸作原料的竹林面积达50万亩。滩头镇手工抄纸技术继承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的造纸术。在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的用楠竹造纸“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舂臼、荡料、入簾、覆簾、压纸、透火、焙干”生产过程的基础上,对“煮楻、足火、舂臼”三个流程……[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