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汕尾特产

汕尾民俗文化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唱念,是一个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明初南戏的一支传入粤东,形成正字戏,主要扎根于海陆丰地区,后传播到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正字戏有传统剧目两千六百多个,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有明代宣德七年的《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及嘉靖年间的《蔡伯喈》南戏抄本和一批较完整的清代、民国抄本,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记录本。《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缘》“四大喜戏”,《荆钗记》、……[详细]
  白字戏是用广东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起初白字戏和潮剧都称白字戏,白字戏名为“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名为“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来专指海陆丰白字。白字戏唱腔结构以曲牌联套体为主,也有部分板式唱腔。它音乐优美,有联曲、滚唱、一唱众和等……[详细]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唯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陆丰皮影戏,闽南语系地区亦称皮猴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经以兽皮雕镂成影人,借灯光显影于屏幕表演故事,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戏曲形式,它是集绘画、雕刻、……[详细]
  根据广东省汕尾市南溪村老人黄天枢藏书中的记载和部分知情者的叙述,“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的传本。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后来由该村的金龙艺师、传统武术师传到陆丰潭西镇深沟村,大安镇的安博、下安联、顶潭、安塘村,西南镇的两军、下村,陆丰城东镇的上神山村等地。南溪村“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详细]
  汕尾渔歌是粤东汕尾市沿海渔民在劳动和生活中所唱的民歌。当地渔民通常分为陆上渔民和海上渔民,海上渔民又分为“拖船”渔民和“瓯船”渔民。传统的汕尾渔歌是指瓯船渔民所唱的歌调,瓯船渔民俗称“疍民”,故渔歌亦称“疍歌”,多分布于汕尾市城区的新港、捷胜、马宫,海丰县的鲘门、小漠,陆丰市的甲子、碣石等乡镇,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疍家。汕尾渔歌有捕鱼歌、恋情歌、婚嫁歌、斗歌、生活情趣歌、后勤服务歌等多种题……[详细]
  河田高景即是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杂技、音乐、舞蹈源于河田圩广福庵庙会,传统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九、二十两天进行高景巡游,而今需重大节日或重大庆典活动不定期举行巡游活动。河田高景主要由景床、景梗、景物三部分组成。景床即是基座,景梗是6~8米长的小钢条,景物是景童、景旦、道具,景童由14岁以下少男少女扮演,景旦由5~6岁儿童扮演,道具包括服装、饰品等。河田高景的特点是“高、险……[详细]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戏。西秦戏的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种。西秦戏唱、白沿用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乐队分“文畔”、“武畔”两种,“文畔”使用头弦、二弦、三弦、月琴、唢呐、号头等……[详细]
  东坑地景源于东坑镇新东村上屋自然村一年一度闹元宵的一种活动,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上屋自然村先民从江苏省苏州府引进而来,随着岁月推移,不断传承发展,演变成如今群众性的民间艺术的巡游活动。东坑地景由表演队伍、彩旗队、花环队、秧歌队、串花灯、耍金龙、舞狮、舞大象、挑花篮、八音锣鼓、鼓乐队等组成。采用边1边表演的形式,表演内容以历史人物、传奇小说为题材,编成戏剧节目,如《八仙过海》、《八仙骑八兽》、《金山……[详细]
  钱鼓舞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钱鼓舞原是陆丰钱鼓曲艺班的最后一个热潮舞蹈节目,所以也叫做“抛钱鼓。流传于陆丰的钱鼓舞分为东西两路:东路钱鼓流传于碣北镇的东埔、滴水、桂林等村、碣石镇的新寮管区、内湖镇的内湖圩及其将军堂村和桥冲镇的松竹寮等村。西路钱鼓则流传于东海镇的新铺村、城东镇的关田埔村、大安镇及东管堂等村。据东埔村的钱鼓老艺人温座、李徒和郭祥义等人回忆,东埔建村已350多年,那么,钱鼓舞是明末……[详细]
  南塘踩高跷是南塘群众传承至今有数百年历史的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技艺表演节目。集舞、戏、杂、武于一体。表演者化妆后穿着服饰,双脚缚在有九十厘米高的长木的横杆中部特置的脚踏板上,然后用巴掌大的布带将双腿分别缚于两支长木上,再拉下裤腿遮掩支撑点和缚腿部位。这样表演者站直后看起来便像高脚人一般。经过刻苦训练的表演者不但能以长木当脚行走自如,还能演绎各种人物步法和跃动前行等。此外,表演者还能手持道具做出各种生动……[详细]
  大安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种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身上进行表演,故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一是汉钟离骑麒麟,二是吕洞宾骑雄狮,三是韩湘子骑绵羊,四是曹国舅骑青牛,五是李铁拐骑猛虎,六是张果老骑骏马,七是何仙姑骑福鹿,八是蓝彩和骑大象。“八兽舞”是广场表演的一种形式。八兽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它历史悠久,意蕴深……[详细]
  碣石鲤鱼灯又称五岳朝天舞,历史悠久,是一项集体操作的民间传统舞蹈,也是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碣石鲤鱼灯是由五条鳄鱼和一只背负如意护卫方玉印的麒麟组成的一个灯舞队伍。因“岳”与“鳄”同音,故用五条鳄鱼来代表泰山、恒山、嵩山、华山、衡山五岳。麒麟代表天,从而演化出了“五岳朝天”的典故。传说鳄鱼是水中之王能驱邪镇恶,故五岳朝天舞被人们用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并被人们接受和传承,演绎成为现在碣石镇最富有地方……[详细]
  湖东旱龙船是湖东群众模仿水上龙舟竞渡,在陆地上象征性地划龙舟的民间传统造型景节目。其表演不但有强烈的娱乐气氛,还具有令人步调一致,振奋精神,团结进取的协作精神。湖东旱龙船为汕尾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东旱龙船,又称山龙船。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崇祯十七(1664年),湖东镇民间艺人吴陆发现靠海的乡亲每年端午节见惯了水上龙舟竞渡,模仿赛龙舟划行动作,在陆地上象征性地划龙舟而始创的。自清……[详细]
  陆丰绿境盆景属于岭南盆景流派。其栽培技艺从清光绪年间便开始应用,并经数代人不断创新,逐步形成独特地栽培技艺。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盆景栽培技艺南传当源溯于宋代。北宋年间,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把盆景栽培这一技艺也带入南粤,并逐步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盆景造型。清末年间,郑氏先人八世祖在外经商,见北宋年间传入岭南,经岭南自然、人文熏陶之后,颇显秀美、奇特的岭南爱盆景,便……[详细]
  陂洋陶瓷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52年。因为有适合烧陶瓷的土源、水源和山林等有利条件。加之陂洋群众历来喜好从事手工技艺,故陂洋陶瓷业代代相传。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记载,明1552年朱氏到陂洋定居。有一天,一位来自景德镇的师傅,因故辗转迁徙到了陂洋。一次在与村民闲谈时,谈起了制陶的方法,并提出陂洋的土质很适合制陶,还应承如果大家想做,他愿意尽力帮助。于是,村里人在他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