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位于大埔县青溪镇境内汀江西岸的铲坑村一带还是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瘴气弥漫,虎狼出没,是一处蛮荒之地。此时位于铲坑村对岸的虎头沙村的南迁客家人经过几代聚集、繁衍,人口渐多,生产、生活资源不足使用,盼望能开发江对岸的蛮荒之地,又惧于瘟瘴和虎狼之威,迟迟不敢行动。后来,一江姓叔侄鼓起勇气,毅然渡江,搭寮居住,斩棘垦荒。一天,江姓叔父惨被恶虎咬死,躲过一劫的侄子只捡得其叔一条毛辫,逃回虎头沙村中。此……[详细] |
竹板歌蕉岭县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和政治斗争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清乾隆喜庆年间,民间始有“五句板”曲艺流行,“五句板”以五句为一段落,每句基本七字组成,一、二句和三、四句各押一韵,念白合乎平仄,富有美感。修辞多用比喻、双关、喝后、联想等手法,语言丰富。演唱者手持四块竹板作道具,打击出节奏作为伴奏,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基于演唱艺术特点,近代民国时期又称五句板为“竹板歌”。解放……[详细] |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长乐烧酒制作工艺)长乐烧酒制作工艺发轫于晋,成熟于明,纯青于今,得名于公元1071年宋朝长乐县之设置,迄今已有逾千年历史。明代五华(旧称长乐)各乡已普遍采用糙米焖饭、小曲发酵、小盆蒸馏的技术酿制烧酒,但在众多的烧酒品种中,仍数岐岭长乐烧最为著名,据清道光二十五年《长乐县志》记载︰县属出产烧酒甚多,长乐烧著称,岐岭为最佳。在岐岭太平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长期积淀而成的长乐烧酒制……[详细] |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梅县客家娘酒酿造技艺)项目简介客家娘酒在客家地方也叫老酒、黄酒。客家娘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足足有五千年的历史,据[嘉应州志]中的记载,早在宋代以前就有“老酒仍为频开瓮”的诗句,说明客家娘酒在宋朝的时候已经很有名了。客家人是一群特殊的名居,古代因政治、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规模由中原迁居到南方各地,形成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自己独特品质的客家文化和风俗习惯,客家特色……[详细] |
广东省兴宁县罗家通书推算法,首创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用此推算法推算出版的《罗家通书》曾得到清雍正皇帝恩准发行于华南五省。它的内容十分丰富、精确。主要包括月辰、头由、山课、嫁娶等。有诀言,有分述,有实例,运用39梗的算盘计算,细致深微,方便实用。此技法推算的《罗家通书》是阴、阳历法,沿用我国尧典历学节气,结合中国岭南特点,和罗庆辉独创……[详细] |
“锣花舞”源于民间道教法事中的“奉朝”。奉朝有七个程式:一、请神拜朝,二、发兵,三、安灶,四、奏表,五、招兵差将,六、更朝,七、送神。“锣花舞”就是从请神拜朝、发兵、招兵这三项程式展示中最为集中的体现。“锣花舞”在展示时一般由二到三人组成,亦称“禅公”“禅婆”和执鼓者。他们手拿高边锣、神扇,旁边放牛角号、法鼓等法事用具,锣花以招、提、转、绕、唱、念、舞、打、吹的表达形式,一边念、一边唱、一边舞,形……[详细] |
民间舞蹈鲤鱼灯最早的活动地为百侯镇侯南村,是族人杨缵绪从陕西带回,杨缵绪,清康熙辛丑年进士,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任陕西按察使。依此计算,大埔鲤鱼灯舞始于250年前。建国前,大埔鲤鱼灯舞非常活跃,计有百侯南山、侯南、侯北;湖寮旧田、葵坑、长教、双坑、新岭背;岩上大北坑、小北坑;西河黄塘等11个鲤班。此外,大埔鲤鱼灯还流传到本省的和平、连平、广州。鲤鱼灯舞属花鸟鱼虫一类的抒情民间舞蹈。它寄物……[详细] |
“花环龙”在广东省大埔县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源于大埔北部地区的民间龙舞一软腰龙,建国前仅流传于青溪镇的桃林村和茶阳镇的下马湖村。建国后,“花环龙”仍有活动,五十年代后期逐渐消失。1980年冬,县文化馆舞蹈辅导干部张广哲首先对茶阳下马湖村及青溪桃林村的舞龙活动进行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组织民间舞龙骨干和制作工匠对原有的“花环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现在誉满广东的优秀民间舞蹈一花环龙。改革后……[详细] |
梅县松口山歌,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是中国著名民歌客家山歌中的典型代表。民间世代相传“自古山歌松(“松”在客家方言中与“从”同音)口出,那有山歌船载来”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歌手“刘三妹”的美丽传说,堪与广西“刘三姐”的故事媲美。松口山歌作为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质朴浅白,意境含蓄优美,唱腔多种多样,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海内外客家人所喜欢,是极为宝贵的民间……[详细] |
五华石雕,历史悠久,石资源丰富,从业人员众多,名师巧匠辈出,工艺精湛,名闻遐迩,已有460多历史,故五华素有“石雕之乡”称誉。在古代,五华人就用石制斧、锛作生产生活用具。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起,就有用石建桥和建房屋基础。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石像活灵活现;用石制成门框、碓、柱、梁、石狮等遍及乡间,展现了中华历史悠久的文明。建国前,五华从事石业……[详细] |
席狮舞也称“打席狮”,是梅州市梅江区城郊民间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属当地客家人在丧礼中做佛事时的重要表演项目,带有宗教舞蹈的明显特征,与佛教在粤东客家地区的流传有密切关系。早在唐代文宗太和年间(约公元832年),佛教即传入古梅州地区,后被称为“香花”佛教,僧尼的佛事活动就称为香花佛事。因客家人喜爱舞狮,僧尼便在民间的丧礼道场中,引入舞狮配合禅器敲击,席狮舞就在香花佛事中逐渐衍化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详细] |
五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每逢节日热闹非凡,喜气洋洋。图为五华县水寨镇玉茶村在“重慢节”举行“扮古事”巡游活动。……[详细] |
五华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民国19年(1930)后,五华县的提线木偶班便远涉重洋,到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有客家籍华侨华人居住的地区演出。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已经兴盛,至二十世纪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演出十分活跃,并且技巧高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成立了五华县木偶剧团,并以其为龙头,形成了本县南片、中片、……[详细] |
平远县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境内所居住的大多数为客家人。客家派系是一个特殊民系,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传承了优秀的中原文化。平远虽建县时间不长,但有不少文化遗迹,历史名人较多,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平远船灯就是我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在客家地区乃至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平远船灯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清帝乔装出巡江南,至福建沿海,突遇风暴,险些丧生,幸投宿于一渔船,船家祖父和孙女与其言谈之中,帝获……[详细] |
《仔狮灯》是花灯类的舞蹈,流传于大埔县的青溪、茶阳、湖寮等地。它吸取了大埔提线木偶的技艺,使狮与球连成一体,由1人操纵,变化出各种仔狮戏球的仪态。表演时,在广东汉乐音乐伴奏下,众仔狮各抢一个彩球,抛抛接接,忽离忽合,欢快起舞。主要套路有:“雄狮出山”、“画眉跳架”、“流星赶月”、“猫儿扑鼠”、“卧地滚球”、“鲤鱼挺水”。充分表现出仔狮的活泼可爱和童真童趣。一九八三年,《仔狮灯》被评为广东省民间舞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