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佛山特产

佛山民俗文化

  “行通济”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乡民经过“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原为普通民间习俗,后成为举镇参与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至今已有300多年。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详细]
  佛山祖庙北帝诞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个融宗教性、娱乐性、世俗性、群众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它的起源与北帝崇拜和佛山祖庙的修建密切相关。北帝,又名玄武、真武、玄天上帝、黑帝等,在珠江三角洲民间则多习称为北帝。作为北帝崇拜的载体,佛山祖庙从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建立以来,以其“历岁久远”,成为佛山“诸庙之首”,很早就形成了乡耆、士绅来祖庙议事的“庙议”规矩,使祖庙成为一个集政权……[详细]
  佛山春节习俗是中华民族春节习俗的组成部分。与全国一样,佛山春节习俗是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而又时间最长的民俗节日习俗,由农历十二月(腊月)至第二年一月(正月)二十六日。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四五千年前,古百越族已在佛山一带生息、劳动、繁衍。早在秦汉年间,已是颇具规模的农渔村落,归属南海郡番禺县辖。隋开皇十年,属广州南海县辖,称季华乡。东晋太元年间和东晋隆安二年(376年、398年)先后有罽宾国(……[详细]
  南海地处珠三角水网地带,扒龙舟是民间盛行的传统民俗活动。较有名的龙舟盛事有“盐步锦龙盛会”“九江赛龙舟”“黄岐龙母诞锦龙盛会”等。盐步锦龙盛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珠江三角洲发源最早、影响较广的民间龙舟活动之一。1984年,民间划龙舟活动被正式纳入体育运动项目,南海龙舟队在国内、国际龙舟赛上屡创佳绩。2002年10月,中国龙舟协会命名南海为“中国龙舟运动之乡”。国家体……[详细]
  “佛山秋色”是佛山民间传统庆丰收的大型综合性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没有神祗的偶像和祭祀仪式的出现。它质朴纯真、健康清新,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原始艺术、乡土艺术、风俗艺术。相传起源于两晋时期,肇端于儿童舞草龙庆丰收的“孩童耍乐”。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定名为秋色。“秋色”意为佛山金秋的景色,因在中秋节前后的月明之夜、以大巡游的形式举行,故又称为“秋宵”、“出秋色”、“出秋景”。明代中叶至清,佛山农业……[详细]
  远在明代弘治年间,西樵人在西樵山山腰筑堤蓄水,人们称为“天湖”。在此举办的“山顶扒龙舟”,属于游龙活动。首划之日,彩龙云0,锣鼓动四山,引来万人登山围观。为此,西樵人在天湖两端建起了龙珠亭、问龙亭等多个与龙舟有关的亭台;湖的南面还有一座三层楼高的“观龙楼”。每逢风调雨顺之年,西樵人就在天湖举行扒龙舟活动。1981年端午节,中断多年的“半山扒龙舟”传统民间活动在西樵山天湖重新举行,共有9条锦龙在天湖……[详细]
  人龙,是由人组成的龙,是传统的广场舞蹈。顺德杏坛镇光华村人龙舞,由数十人至一百多人组成人龙,龙长数十米。人龙分为龙趸(龙的底部)和龙身(龙面)两部份。饰龙趸者,以肩部和腰部承托“龙身”;饰龙身的演员骑坐后仰躺在龙趸上,双手挥动红色绸带作“龙爪”。其中龙头由三人组成,一人双手各持一只“龙角”骑坐在龙趸者肩上,另一人双脚紧挟龙趸者腰部,上身悬空向前担当“龙舌”。龙尾由三人组成,一人双手持“龙尾”道具骑……[详细]
  佛山彩灯,俗称灯色,是民间艺术与民间习俗相结合的艺术品。佛山彩灯品类丰富,包括头牌大彩灯、人物故事灯组灯、彩龙灯、年宵花灯、中秋灯、秋色特艺灯、以及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彩灯等。佛山彩灯题材广泛,以喜庆丰收,吉祥纳福以及戏剧人物故事为特征,以佛山独有的铜衬剪纸作装饰,纹样丰富,色彩艳丽,金碧辉煌,画面欢快热烈,灯型千姿百态,工艺精致,精巧秀丽,是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彩灯的代表,其……[详细]
  佛山狮头是传统的民间美术工艺品,是民间民俗喜庆活动和群众武术体育活动的用具之一,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有二百多年历史,是我国南方狮头艺术的代表,在我国出口的工艺品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佛山狮头分为文狮、武狮、少狮三大类,以狮头的脸谱造型和色彩特点,分为刘、关、张狮和彩狮两大品种。作为我国南狮的代表作,佛山狮头拟人化的造型、民族民间风格的写色、丰富多彩的装饰和轻巧耐用的扎作工艺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详细]
  佛山木雕历史悠久,是广派木雕的代表之一,兴起于明代,清代中叶至民国中期最为兴盛。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清代佛山木雕业已有“雕花行”、“牌匾行”、“刻字行”,店铺约十余家。清咸丰初年,建立了木雕同业公会,名为“兴华堂”,1898年,另组建新的同业公会,称为“同善堂”,入行的有泰隆、合成、胜合、黄广华、成利等18家。清光绪初年,木雕工人也组织了行会“合成堂”。当时能工巧匠,人材辈出,木雕作品呈现争妍……[详细]
  佛山灯色、剪纸是佛山市一种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佛山灯色多彩多姿。有用丝绸、竹蔑和铁丝为原料做成的各式彩灯,争奇斗艳;有以灯芯、通草、芝麻、瓜仁、刨柴等做成的秋色灯,庄重朴实;有以竹蔑、各色尼龙布做成的各种拟人状物,栩栩如生;有的两公尺见方,小的只有一只乒乓球大小,真是五光十色,诸奇毕具。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灯色扎作艺术作品每年都应邀到国外展出,受到国外各界人士欢迎。所展出的艺……[详细]
  南海是南狮的发源地。明代开始,舞狮就成为南海民间重要的民俗活动,几乎每个较大的自然村都有狮队。每逢过节、庙会或庆典,各乡村都要举办舞狮盛会。规模较大且有传统的狮会有正月初一平洲狮会、正月初八里水狮会、正月初十小塘狮会、正月十一盐步狮会、正月十二松岗狮会、正月十四大沥狮会、正月二十六官窑生菜会狮会、正月二十六黄岐北村生菜会狮会等。南海醒狮以家族、师承、堂馆、社会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大批的舞狮人才,……[详细]
  佛山十番是民间器乐曲种,历史上分布在南海县佛山镇方圆五六公里的范围,有二三十个十番会。据老艺人口传,佛山十番约于200年前由安徽、江浙一带传入。原有锣鼓合奏的“素十番”和丝竹锣鼓合奏的“混十番”两种形式,现仅存“素十番”,与苏南十番锣鼓关系密切。苏南十番锣鼓保留有元代南北曲曲牌,就历史渊源来说,佛山十番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但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流传线路的飞钹演奏方式和本地八音锣鼓的常用乐器,并与民俗……[详细]
  礼饼制作技艺是用面粉、猪油、花生等原料,经开皮、包馅、烘焙等一系列传统工序制作礼饼的美食制作技艺。礼饼又称嫁女饼在顺德具有特殊意义,是婚嫁时行“纳征”礼的必备礼品。履行“三书六礼”的“纳征”之礼时,男方需奉送礼金、芝麻、茶叶、冰糖、蜜枣等礼品,其中礼饼是过大礼的主角,一方面可渲染喜庆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向亲友宣告出嫁喜讯的象征物,并以礼饼的丰厚,显示嫁娶双方的体面和气派。2016年6月29日,礼饼制……[详细]
  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路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名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