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是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广东中山坦洲镇的民素有从事农业劳动或行船时对唱互驳、斗歌竞唱的习俗,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往往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中山咸水歌的主要类别包括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姑妹歌和叹家姐等。咸水歌是家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表现形式。自古以来,家人浮家泛宅,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的冲积平原上,散居在中山、珠海、顺德等沿海地带……[详细] |
黄圃位于中山城区以北,邻近广州番禺。黄圃飘色,以其色芯小巧玲珑、飘逸多姿、色彩多样为特色,历史悠久,原为神诞日祈福祭祀巡游民间习俗,逐渐演变成岁时民间艺术习俗。黄圃飘色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期间,据清同治七年(1868年)《香山县志》记载,“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另据黄圃何氏族谱称:明洪武年间,安徽人何腾伟被调……[详细] |
沙溪申明亭村位于中山城区石岐西6.4公里,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开村太祖杨大道从大涌安堂迁此。鹤舞源起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主要流传在申明亭村,鹤舞在明清时代每十年举行一次大会,名曰“出鹤”,民国时期沿袭清代习俗。1956年,曾参加华南地区“中南五省”民间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1959年春节期间在广州文化公园连演30多场;1999年参与庆祝澳门回归表演;2003年应邀参加在韩国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民……[详细] |
黄圃镇位于中山城区以北,邻近广州番禺区。麒麟舞是黄圃镇历史悠久的动物舞蹈,原为先民古老的图腾崇拜演变为岁时习俗民间艺术,以其精巧伶俐、神采威武为特色。黄圃麒麟舞的采青动作很有水乡特色,其中“桅杆青”是独具水乡特色的麒麟舞蹈动作。后来,根据“桅杆青”的特点,黄圃一带的村民在新屋入伙时,也将“青”从二、三层高的楼层中吊下来,让麒麟来“采高青”,至今在黄圃横档村流行的“采高青”,就是从“桅杆青”中发展起……[详细] |
舞醉龙,又称醉龙舞,是流行于澳门、中山、珠海一带的活动。一般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即佛诞节举行。200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澳门的舞醉龙是由鱼商举办的,鱼行在四月初八、初九休息。参加者首先在三街会馆举行开光典礼。舞者一边饮用米酒,使自己醉倒,一边手持木制的龙头和龙尾舞动,在各区巡游。源于广东香山县。来源有两种说法:一为在200多年前的浴佛节那天,一个和尚来到香山……[详细] |
南朗镇崖口村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东南约18.6公里的珠江出海口西侧,南朗崖口飘色,是流行于南朗镇崖口村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后称为“出会景”、“枭色”、“飘色”等,于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据清同治七年版《香山县志》载:“每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记载的就是南朗崖口飘色的盛况。……[详细] |
在中山的沙溪镇圣狮村和象角村,每年四月八,都有大型的民间艺术出巡,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香山县志》第三卷风俗篇中,就已有过有关沙溪四月八习俗的记载:“四月八日僧家浴佛里社祭神于庙,曰转龙头,是日,里人奉祠,锣鼓旗帜歌唱过城,市日迎神,家以钱米施之,或装为神龙,歌舞数日而罢……”沙溪四月八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的圣狮象角村是一个面临1大海的小岛屿(如今村中还有明显的狮山海蚀遗址),村民多以捕鱼为生。……[详细] |
南朗镇崖口村位于中山市区东南约18.6公里的珠江出海口西侧,崖口飘色(枭色),是流行于南朗镇崖口村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后称为“出会景”、“枭色”、“飘色”等,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据清同治七年版《香山县志》载:“每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这一岁时民俗活动一直沿袭至今。崖口……[详细] |
白口莲山歌是中山传统民歌中较为流行的歌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中山市境内的五桂山镇、南朗镇、神湾镇;以及三乡镇、板芙镇、坦洲镇等部分地区。五桂山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在此渔猎,位于中山市东南部,地属丘陵,山岭连绵。各自然村均分散在山壑之间。白口莲山歌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是客家人自娱自乐、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表现形式。五桂山地区客家人自古从中原迁徙散居在中山的山区聚居。白口莲山歌是五桂山地区客家人最为悠久……[详细] |
中山醉龙,又称“剪龙”“转龙”,发源于该市西区长洲村,因起舞时“醉态朦胧”而得名。这种自发的即兴舞蹈,是中山本土独特的民间艺术。2004年9月,中山市文化局将醉龙向省文化厅和财政厅申报为重点保护对象,2008年醉龙省级、国家级申遗相继成功。黄焯根老人也被定为醉龙的传承人。醉龙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源于中山市西区长洲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要举行舞醉龙巡游活动。原舞醉龙是舞龙者拜祀过程中……[详细] |
三角镇位于中山市东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带,历史上,村民以捕鱼和耕种为主。麒麟舞是三角镇先民根据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图腾崇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岁时习俗民间舞蹈。从清末开始,每年农历年底前,三角的民间艺人就开始扎作好麒麟。到了腊月廿八,民间就为麒麟进行点睛仪式,并为麒麟开口。到了农历年三十晚上,舞麒麟者就来到村中一棵大树前拜土地,烧爆竹、采青、打锣鼓,再回到祖师牌前将青吐出。到正月初一至十……[详细] |
黄圃龙船历史悠久,据五古坊老人口述:黄圃龙船源自赛农艇,现在可坐几十人俗称长龙的龙船是从顺德传入,清代嘉庆年间开始盛行,距今两百余年。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都有游瑞龙之举。(1)黄圃古龙船分布和数量:分布于五古坊(北头、岗东、灵会、鼓楼、三社),其中北头两艘,岗东三艘、灵会、鼓楼、三社各一艘,共八艘。各坊龙船有自己明显的标记:岗东南约用七星旗绿色桡,北约用主帅旗红色桡,石岭用红色桡梗金钱绿色桡……[详细] |
中山龙舞源于唐代,盛于明清。包括醉龙、木龙、板龙、金龙、银龙、沙龙、云龙、火龙、草龙等。目前,发掘整理了醉龙、金龙、银龙、沙龙、云龙等资源,发展了国标龙。……[详细] |
中山狮舞源于南拳套路,俗称“鸭嘴狮”,古代与南海狮、鹤山狮齐名,分布于全市各地。每逢节庆均有“耍狮场”的习惯,1984年至今,每年都举办醒狮比赛,并创新为“南狮北舞”的套路。……[详细] |
鹤凤舞流传于中山市沙溪申明亭、圣狮一带。源于宋,盛于明清,沿袭至今。因当地“鹤”与“学”同音,民间扎鹤,伴以鹤歌,配以彩凤、鲤鱼等吉祥动物,载歌载舞,籍以推崇“义学”之风。……[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