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廊坊特产

廊坊民俗文化

  后屯村隶属安次区码头镇,位于廊坊南30公里,永定河故道内。村东北方向与天津市武清县八里桥村接壤。后屯村古音乐属佛教寺院音乐,古雅悠扬,朴实粗犷,优美动听。后屯村音乐会成立于明代,源于京西西游寺,师出广文法师,在京南一带享有盛誉,兴盛时经常服务于方圆百里的丧葬活动,乐手多达二三十名。乐曲有100多支,其中大套曲有《玉芙蓉》、《普庵咒》、《四上派》、《小花园》、《关羽辞曹》、《泣颜回》、《山坡羊》等;……[详细]
  飞叉道具是有古代兵器钢叉演变而来。相传南朝少林寺禅宗初祖达摩为健身而使用兵器钢叉耍练,久之练出一些简单招式,后传于民间。到了唐朝,习者增多钢叉形状变小,表演花样更多,后多为帝王将飞叉表演引入宫廷表演。随着连年战乱,飞叉表演者渐减且套路简单。到了清朝,由于叉技套式有所增加和具有观赏性,被列为“皇会”的一个种类。东王庄云叉会是本村靳西谷少年时得授于曾在清朝道光年间皇宫御膳房帮差,出宫后年逾花甲的纪天成……[详细]
  永清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亦为京南酿酒圣地。隋唐以来,酿酒之风日盛。志书记载:“古通泽秦翁者,通国之善酿者也,秦翁佳酿,瑶池醉仙。”今《燕南春》酒,便是秦门一脉酿酒传人逾千年奋斗的成果。北宋年间,永清城南秦氏家族独家开办酒坊。因怀揣酿酒绝技,又配有龙泉老井一眼,能酿造六种不同口味的美酒,人送雅号“秦公老酒”。据传,宋朝杨令公镇守三关时,因饮此酒醉卧三日而惊动朝野。后太宗品酒笑曰:“真乃燕南佳酿,莫……[详细]
  西河大鼓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流传在中国北方的著名曲艺品种。大城县正处于该曲种的源头地带,这里地处子牙河流域,因子牙河原名盐河、沿河、西河,依地域定名为西河大鼓。早在清道光年间就有鼓书清门五奎之一曹占奎(大城县贾村人),学艺后下传于杨魁文,又下传“永”字辈。至清咸丰年间,经过几代西河大鼓艺人的努力,创造出了新唱腔,使曲调更加圆润悦耳。其后“永”字辈弟子赵永魁、王永顺、吴永荣等收徒传……[详细]
  廊坊市广阳区东尖塔村音乐会,属于佛教音乐,俗称“和尚经”,由清朝中叶北京通州熬硝营和尚庙慧林法师所授。乐曲采用“工、尺”谱记法,乐手共十七人,演奏曲目有三十余首。曲目分为大曲和小曲两种。大曲有《讨军令》、《玉芙蓉》、《普庵咒》、《三宝赞》、《小花园》、《金字红》、《柳黄烟》、《翠竹帘》、《望江南》、《大祭仓》、《灯赞》、《跳神》、《石槽采土歌》。小曲有《西湖同》、《对太平》、《千人佛》、《跑柳》、……[详细]
  霸州市王庄子乡地处冀中平原,京、津、保三大城市腹地,在清同治初年,下王庄即组建了业余昆曲子弟会。《渔樵耕读》是昆曲子弟会的昆曲启蒙剧目。早年间,青少年入会,首先要学这出戏。即以此戏之意,取名下王庄耕读会,同时,也有边耕边“读”——农民演唱戏曲之意。昆腔于明万历年间已流传到北方,同治初年,醇亲王在府邸设立了一个兼唱昆、戈两腔的王府家班安庆班。因醇亲王的封地在白洋淀一带,班中艺人多是白洋淀周围几县“地……[详细]
  永清县里澜城镇瑚琏店村,系洪武年间(约1380年)始建。瑚琏店同乐圣会的“大头和尚戏柳翠”俗称“大头会”,建清光绪初叶,于1886年根据民间故事创作并传承至今。从表演风格上看,瑚琏店同乐圣会的大头会由周傩、汉代傀儡戏等艺术继承而来。戏的结构完整,接近元杂剧体式。演出不受环境限制,涉及演员少,但角色多,有大和尚、二和尚、柳翠、丫鬟、柳员外、柳夫人六个演员,六个角色可谓众花会中的“轻骑兵”。瑚琏店同乐……[详细]
  高桥地处冀中平原,村民敦睦质朴,尚文崇艺,故而使得该村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不间断地传承至今。高桥始建村时,村内仅有姜、唐、尚三姓。至明代,姜、唐两姓绝。尚姓自明代即以“点笙”(制作笙、竽)为业,但因“帖儿”(职业艺匠家谱、家乘)早已失落,故无实据查证。高桥音乐会是当地最早的僧传音乐会,该会自诞生至今,主要乐手均为尚姓人。明代,尚姓人就在村里组建了村民自娱自乐性质的“乐坊”。至清,当地村民在“乐坊”的基……[详细]
  文安县位于京津保三大城市三角地带的中心,地处大清河下梢,系海河流域的古老洼淀,形成了水旱交替的独特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安文化。崔家坊宋代建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燕王朱棣扫北曾在此驻兵。公元1888年,崔家坊正式组成了哈哈腔戏班,该班组成到上世纪末,由老艺人陆续代传,已传授从艺演员达五代。崔家坊哈哈腔戏班阵容强大,演员最多时达到一百二十多人,演唱传统的《宝莲灯》、《盘丝洞》、《忠保国》等剧目……[详细]
  炊庄村高腔戏属于民间的一种古老的“会戏”。炊庄村高腔戏并非由当地民歌演变发展而成,是先由外地传入的一种声腔,然后与本地语音(有本地的某些腔调)相结合而形成的。炊庄村同乐善会与沙堆营高腔老会,是廊坊地区建立最早的戏会。炊庄村同乐善会演出水平较高,延续时间最长,是至今唯一仍在活动的戏会(建国后改名为群联剧团)。炊庄村高腔戏的剧目,不是以民间生活为内容的“三小”戏为主,而是以成本大套的历史题材袍带戏为主……[详细]
  狮子会狮子会有两种,太狮会和少狮会,即软腰狮子和硬腰狮子。太狮会的狮子形体较大,舞狮的两个演员距离较远。前面的人只管双手挚狮头,后面的人两手各抓着狮皮里的把手扇动,耍起来显得腰里软,俗称软狮子。属于内四会之一,可以进庙参神,但山门要紧闭,狮子必须由庙墙窜进。平地表演嬉戏、相扑、抓痒、翻滚、啃痒、扑球、跳跃等动作,用大鼓、大镲、钹等小吵子伴奏。拜庙完毕,赶在高跷会之前,再从庙墙窜出,卧在庙门外“封路……[详细]
  “燕山大板”是河北三河特有的一种曲种。1975年由刘燕,王德华,胡嘉良在借鉴清代就流传于民间的莲花落、霸王鞭曲调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作,吸收了燕山一带的民间小调,如硪歌、小悲调、八板腔以及影调、评剧、北方二人转的特点与精华,创作出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近二十种曲牌和多样板式的一种新曲种。燕山大板属快板类曲种,与传统快板书所用竹板形同略小。演唱形式不拘一格,可一人单唱,也可多人群唱,边舞边唱。演……[详细]
  崇新村位于文安县城东北方向左各庄境内,经济的繁荣,百姓的富足,成为崇新村杆会几百年保存延续下来的物质文化基础。关于崇新村杆会从何时创办,又是由谁发起,现今没有文字记载。唯一有文字记载的证物就是今天左各庄镇崇新村保留下来的一棵大杆,杆的底部刻有“明永乐十三年”字样。这棵大杆保留至今也有580年的历史了,这一点确凿无疑。左各庄杆会与其他地区杆会不同,主要使用活杆,可以随时随地树杆进行表演。主要技术动作……[详细]
  中幡会中幡会,原为幢幡会。唐朝佛教盛行,此会已在香河县一带出现,因中幡与佛教文明有关,按会规排列,称其为大尊,为百会之长。中幡,为一根高而笔直的竹竿,顶端装饰几层花绸布做成的罗伞,形似宝塔,缀有小铜铃,还有的自上而下重挂一幡帐条,上 书“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等吉祥字样。一般一人表演,难度较大,用肩、额、肘、齿舞弄表演。下牙顶着竹竿的根部表演叫牙剑;用前额支着表演叫做“金顶功”,用手臂托着表演叫……[详细]
  云叉会又称“开路会”。此会有两种,一种是没有对打,没有实用套路,演员练的都是花招。有长不过五尺的十把钢叉,叉盘是活的可以转动,演员赤膊上阵,随着锣鼓点舞动钢叉,表演的套路有“大翅子”、“小翅子”、“连环翅”、“背剑”、“把月”、“前踢”、“后踢”等。技巧高者,可把叉抛过树梢,尔后将叉接住;随着叉的旋转,身体自然转动,钢叉随身飞舞,叫“金龙盘身”。动作连贯,寒光闪闪,用小吵子乐器伴奏,十分可观。晚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