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保定特产

保定民俗文化

  京绣又称宫绣,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也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高雅。定兴京绣是京绣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从清代传承至今,定兴京绣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14年12月,定兴京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绣中所用的绣线是蚕丝,蚕丝在南方叫丝,北方称绒,故有的地方也将刺绣称为“绒绣”。蚕丝可以染成各种缤纷的色彩,……[详细]
  据《徐水县新志》记载,漕河驴肉制作工艺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技艺日臻成熟。经过漫长的小型家庭手工作坊时期后,徐水县吴庄村人田老荫办起了首家漕河驴肉店。如今,刘敏英传承漕河驴肉加工技艺,注册“漕河”商标,兴办了徐水县漕河驴肉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出真空包装驴肉系列产品,2007年开办了漕河全驴宴饭店,现已发展加盟店三家。经过上百年的传承,漕河驴肉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分4个阶段25道工序。一是相驴估重,……[详细]
  据考证,远在宋元时期,河北省涞水县南高洛村就有很多烧制砖瓦的土窑。南高洛村的天马古建砖瓦厂,其前身就是清代雍正时期衡保国建立的窑厂,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该厂在选料、成型、烧制等工序上精心独到,产品型制中规中矩,质地瓷实细腻,在清代主要供宫廷或京城寺院建筑使用。随着历史的变迁,该厂数度兴衰起落,传承至今,产品仍是北京、保定古建筑界用材首选,部分产品曾出口到英国。南高洛村村民衡桂军是该厂关键生产……[详细]
  中国人的用香习惯历史悠久,自西汉时期清苑县(属中山国)就已经将香使用在生活上,到两宋时期进入鼎盛,明清则广行。香即用于祭祀、敬奉天地、日月神灵,也用于日常生活。清苑人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林木废弃物材料资源,将带有天然香味的芳香植物碾制成粉末与榆皮粉黏合,加水搅拌成面糊块状,经人工揉和,手工揉搓制成香条雏形,经手工制成球状、饼状、条状等各种形状。清苑传统制香技艺对香品品质的要求极高,从原辅料的选配到产品……[详细]
  保定望都县许家庄村有一位名叫马洛新的艺人,从小学唱丝弦戏。马洛新艺术全面,生、旦、净、末、丑都会,唱、念、做、打精通。大约在清道光十年(1830年),马洛新腿受伤而不能上台为戏班演戏挣钱了,被班主解雇回到了家乡许家庄村。回家务农后,见村里-成风,每逢年节愈是严重,一些年轻人日夜参赌。马洛新对村中这种-陋习深恶痛绝,再加之他对自幼学习的戏曲艺术难割难舍,便召集了一些年轻人,农闲时教他们演唱,并为他们……[详细]
  望都县位于北京南180公里处,属太行山东麓北段山前平原,地处京、津、石三角地带,交能便利。望都县种植辣椒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望都又名庆都,因尧母以此而得名,为帝尧放勋诞生之地。汉代以前称庆都,汉代改名为望都,到唐代又称名为庆都。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巡游五台山,回驾路过庆都谒尧母陵,因县名与尧母同名又改为望都县至今。孙氏太极拳作为望都的文化资源,百年来经久不衰,不断发展,是在采集众家武术之长的基础上,……[详细]
  蠡县地处河北省腹地,保定市南50公里。交通、通讯便利,电力设施完备。蠡县是河北省著名的“武术之乡”,是“戳脚”的发源地。自嘉庆年间传入了蠡县,其分布在赵锻庄、南沙口、北沙口、朱佐等20余个村。戳脚全名“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又名九番鸳鸯脚、九枝子、趟子腿,是中国古老拳种之一。自宋代中国传统武术分门立户为四大名门:赤,伯,蠢,温。戳脚拳属温家流派,称枝子门,是十大拳种之一,属少林宗法。《水……[详细]
  西四旺村“龙灯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龙灯戏”自清朝道光年间传承至今,在定州市西四旺村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西藏地方送给清朝天子进贡献宝的大礼。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演出,专给宫廷皇贵们欣赏享受。当时轰动皇朝,故此被盛誉“天下第一台”。西四旺村木工杨德庚(御木工木状元,是现杨金明五世祖爷)在宫廷做工期间,得其密传,将其落户到西四旺村,代代相承,流传至今。历年逢年过节,一……[详细]
  据《定州市志》记载,“定州缂丝,始创于宋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丝质手工艺,它能织出各种图画文字,后传艺随人迁徙南方”。缂丝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质物,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艺术特点著称,被誉为“织中之圣”;由于缂丝经得起摸、擦、揉、搓、洗,又有着“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盛誉。在历史上,定州缂丝于蜀锦、苏绣并称为中国三大工艺名品。定州缂丝,是传统的经纬交织的装饰性丝织品,因织物的花纹近看犹……[详细]
  安国市属保定辖区,南距省会石家庄100公里。药王庙内所祀之神药王,姓邳名彤,字伟君,为汉光武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死后在宋朝“显灵”,为宋太祖赵匡胤之皇子秦王赵德芳治愈顽疾,被立庙祀之,并加封为王。药王庙会是由药王庙香火会演变而来的,自有文字记载的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70年)始,庙会已传承了七百多年。明初,社会逐渐安定,医药学相应发展。药王庙声望日隆,始有“药不经祁州无药味”之说。药材交易规……[详细]
  邢邑镇位于定州城南35公里,是一个文化大镇,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全镇辖13个行政村,其中邢邑村有1万多人,邢邑花会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炮打五只船”节目最具地域性、艺术性、民间性,深受群众喜爱。地域性,邢邑地处北有大沙河,南有跑马河,面临河套故地,解放前经常被水淹,几千年的千变万化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了有地域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炮打五只船尽显风土人情的本色,旱船是我国最大的流派之一,船长500……[详细]
  顺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古城保定西郊,区位优势明显,京昆高速、京珠高速、保阜高速、107国道以及京广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境内的伊祁山相传就是千古圣贤尧帝出生的地方,因而又被称为尧乡。“地平跷”产生于河北中部的顺平县(原完县),是由“寸跷”演变而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乾隆(1636年-1795年)年间顺平(完县)极为盛行“寸跷”,民国以后经艺人冀连三、邓金河等人对“寸跷”的修改和完善形……[详细]
  保定市定兴县南大牛村手工刺绣是一种传统宫廷手工刺绣技艺,主要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它有着丰厚的刺绣文化底蕴,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明代以后,刺绣针法、技艺、用工、用料、纹样图式等特点更加鲜明,人员日趋扩大;清代最为兴旺,特别是光绪年间更是名扬海内外。如今,受先辈刺绣艺术熏陶的梁淑平女士,在原手工制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融历史与现代于一体,从设计、绘图、刷版、挣布、刺绣到成品,工艺更臻精湛,……[详细]
  清宫传统刺绣又叫宫绣,始见于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的古易州,广为流传于辽代,兴盛于明清,晚清时达到巅峰,迄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是中国刺绣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清宫传统刺绣传人因绣院解散而流落民间。为将这项技艺传承下来,1979年王占录承包绣花坊经营刺绣业务,1991年创立了以传承、制作、创新、销售为一体皇家御绣服饰企业——河北易水工艺美术厂。王占录凭借对清宫传统刺绣艺术的极度……[详细]
  涞水县永阳镇北部的乐平山,古称伦山(也称洪崖山、龙宫山)。乐平山半山坳有一处约10亩的平台,古称乐平,传说黄帝乐官伶伦曾在此居住,因此这里留下了伶伦音乐花塔、钟模坑、伶伦洞、听凤台、桑林等遗址、遗迹和故事传说,也留下了一年一度的“点笙对调”祭奠乐祖伶伦仪式。据《高僧转》记载,汉代僧人在乐平山建庆化寺以后,仍然对伶伦进行崇奉。东晋时期,名僧道安大和尚又奉诏在伶伦墓址上建造伶伦音乐花塔一座,塔高9.9……[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