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定州市花张蒙村至今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道教音乐。长久以来,该村有许多村民信仰道教,清朝同治年间,定州西关城隍庙道士把道教音乐传给花张蒙道教信众,成立了道教乐班,至今已有140多年。现在,道乐班成员有三十余人,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弟子,他们并无固定的宗教场所,既是道士,又是农民,居住在花张蒙及附近的南车寄、阜头庄等村中。花张蒙道教音乐属于全真道乐乐派,包含声乐、器乐两部分,有独唱、齐唱、……[详细] |
![]() | 北宋村古乐又名“常春会”历史悠久,据本村挖掘出土观音寺碑文记载,名嘉靖年间,观音寺内香火旺盛,碑林成行,丝竹管弦伴随着僧侣们的诵经响彻周边百里,那时便有了“常春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常春会”又增加了适合时代的曲目,成为了一支既用于敬神拜佛,祭奠祈祷,又可用于各种庆典活动的古乐队,曾多次到保定及周边县市出会表演,且兴盛多年。上世纪50年代“常春会”一度被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北宋村音乐会……[详细] |
![]() | 架鼓,因将一面大鼓架在一个特制的方形木架上而得名。安国的架鼓,一般像桌面那样大,最大的直径可达五、六尺。每逢出会或为庆典、祭祀、迎亲、送新、接贵客演奏时,前有彩旗引导,车插架鼓队的队旗,架鼓装在平板马车或拖拉机、汽车的车厢里,四个身穿彩服的鼓手,站在鼓的四面敲打,四个人手里像擀面杖粗的鼓槌,一同起落,敲出同一套鼓点。鼓后边,三、四十名手持大钗或大铙的年轻小伙,随着鼓点击打,走到宽阔处,拍钗的小伙子……[详细] |
![]() | 保定是一所历史文化古城,地接京津,咽控南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直隶官府菜是伴随着保定地区物产的逐步开发利用,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演变,而产生、发展和提高的。从春秋战国到元、明、清,以保定府为中心形成的官府菜肴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低到高,不断进步与发展,到清代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直隶官府菜系是在吸纳中华饮食文化、京师满汉全席等皇帝御宴及江浙菜、安徽菜等地方菜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的,无论菜肴……[详细] |
![]() | 沿徐水县城东行2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庄那就是高庄村。这个只有470户人家共1850人的小村庄,历代传承着一个古老的文化活动——高庄音乐会。高庄音乐会分为前坛、后坛。前坛为演奏,后坛为唱经。乐器的组成包括管子、笛子、笙、云锣、锣、鼓、铙、镲等。吹奏、打击乐器为前坛乐器;魂铃、磬、板、鼓等伴奏乐器为后坛乐器。这看似与冀中笙管乐相类似的高庄音乐会,凭借悠久的历史及传承和独特组织表演形式,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详细] |
![]() | 中山松醪酒的发源地位于定州市北部约十五公里处的庞村镇西南宋村。唐河北岸的西南宋村,有一个被当地人誉为神奇之泉的黑龙泉(俗称老龙窝)。该井泉水水质上乘,在古代,这里的人们就知道利用此泉养生和酿酒。厂区周边遍布泉井,环境怡人,自古就是生产皇家御酒的风水宝地。醪亦称醪糟也叫酒酿、酒娘、酒糟,是由糯米或者大米经过酵母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风味食品,其产热量高,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都……[详细] |
![]() | 2007年11月定州架鼓被列入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据老人的传说,我推算子位一村的架鼓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很早我们村就盛行少林武术会。每年正月初一下午至正月十五等节庆日,都上街或串村表演,架鼓随之。队员在鼓乐声中表演武术套路一直至今。架鼓队成为一种花会项目保留下来,表演由原来的一人敲改为3人或4人敲,由原来的小鼓变为1.7米左右的大鼓。定州架鼓主要由:铙、钗、小钗、铛铛等乐器……[详细] |
![]() | “脏腑推拿”的理论和技法源于《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兴有衰。清朝后,在保定地区又传扬发展。古城保定历史文化悠久,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脏腑推拿术”一词源于保定高阳七世世传推拿大师安纯如道人一脉对《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推者,决行。拿者,膜行”之古训的遵循,代代相传。“脏腑推拿术”有着完整的、独立的理……[详细] |
![]() | 陶埙是一种古代乐器,源于新石器时期。它是由陶土烧制而成的。据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一枚陶埙是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这枚埙通体只有一个吹奏孔,没有指孔,距今大约7000多年。到商代时期,陶埙发展至六个孔。自商到清末的3000多年间,一直沿用这种通体六孔陶埙,虽然这期间,也出现了七孔、八孔陶埙,但不做雅乐之用,并非主流。商朝以前,陶埙在祭祀中是唯一用以表现旋律的乐器。周代将乐器按质地分为“八音”,陶埙独占“……[详细] |
![]() | 易县燕子古乐是活跃在易县高陌乡燕子村及周边乡村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大约于明朝正德年间传入,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古乐队的老者口传,当时燕子村的一处古迹——观音禅寺进行重修,一位和尚担任监工,寺庙修缮后,他将3套古乐曲传授给村民作为纪念,并留下古乐谱一本。此后,每逢寺庙诵经或有重大活动时,村民便组成20余人的演出队伍进行演奏,表达对-的敬仰以及祈求平安、欢颂盛世的朴素情怀。村内现存观音禅寺塔残碑……[详细] |
![]() | 黄金台又名金台、郭隗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招贤纳士所筑,距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其台高约10米,台面面积10亩,台上建有后人修筑的殿、祠、共分三层,其中头层殿为昭王殿(明代修建),昭王居中而坐,左有郭隗,右有乐毅;第二层殿隆兴寺(元代修建)为佛殿,左有药王殿,右有观音阁,并有石像多尊,钟鼓楼矗立,其大钟高6尺,重1吨;第三层殿为圣人殿,有夫子造像,也是陈村的私塾学馆。其台上有井一口,传说井上筑“台”,……[详细] |
![]() | 舞龙俗称耍龙,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相信它既能除恶辟邪、降妖伏魔,又能兴云作雨使五谷丰登。所以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命运和美好的愿望与龙连在一起。天旱无雨时人们盼望龙能恩赐及时雨,逢年过节时人们舞龙祈求人寿年丰。清苑县戎官营的绣球龙灯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下来的。戎官营绣球龙灯,从师承关系上,只能推算到清同治年间的王老印。但据原孙村娘娘宫内有一幢明朝万历九年立的《重修娘娘宫碑记》……[详细] |
![]() | 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又称拾幡圣会,是一种从清朝宫廷传入民间的古典音乐。因演奏时使用乐器很多,最多时达108件,以“拾”概全,又因演出仪仗队伍中有十面幡旗而得名。东韩村拾幡古乐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叫顾善堂的宫廷乐师告老还乡后向村民传授的,传承至今已有九代,近二百多年的历史。东韩村拾幡古乐在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等多种音乐成分。所用乐器主要是传统民族乐器,在演奏时以笛子起头,然后其他乐器再起……[详细] |
![]() | 民国时期,博野县程委镇南辛庄民间艺人王老仙在本村花会演唱的基础上创作了一种表演形式,名为“花鼓落子”。最初由独人表演,表演时腰挎花鼓,左手拿镗锣,右手拿双锤,边敲边舞边唱,舞姿优美,诙谐得趣。伴奏乐器有笙、板胡、二胡、笛子、三弦、木鱼、电子琴等,曲调高亢,婉转动听,节奏感强,深受群众欢迎,在博野、安国一带很有影响。。服装色彩艳丽,男演员为白色粉边服装,腰扎黑色绸带,头包白丝绸方巾,(原为白色羊肚毛……[详细] |
![]() | 十不闲是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它常以花会面目出现,主要道具是一个架子,上面拴着锣底鼓、钹等打击乐器,表演时由一人操作,演员手打脚踩,可谓手脚不什闲(一齐忙),故名十不闲,又称什不闲。又另一种说法是最早十不闲架子上拴着十种乐器所以得名十不闲。《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对十不闲的解释是:清代曲艺种,清康熙时在北京等地流行,原为凤阳花鼓。清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十不闲凤阳妇人歌也”。后渐与莲花落融合,称为“彩……[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