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磁县剪纸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流传区域广,群众基础雄厚,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其独具地方特色,而成为中国北方剪纸杰出典型代表之一。磁县剪纸分单色剪纸和染色剪纸两大类。单色剪纸在全县各村都有能手、巧手。其中有己故的张树梅,她的戏曲人物剪纸最为代表。作品多次参加省、市、民间美术展览。1984年中国美术馆收藏她400幅剪纸作品,其中《空城计》在中国美术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发表。张树梅的生涯都是在剪纸艺术中渡……[详细] |
![]() | 黑陶即黑色的陶器,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10—1810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出土大量黑陶,从而掀开了中国“龙山文化”光彩的一页,即“黑陶文化”。馆陶地处黄河下游,自古就有发达的制陶业,属典型龙山文化系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馆陶黑陶已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品展现世人面前。它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陶文化。馆陶黑陶选用得天独厚的黄河古道……[详细] |
![]() | 馆陶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四周与七个县接壤,县治驻南馆陶,西北距省会石家庄180公里。冀南四股弦起源于19世纪初,又名南柳子腔、四根弦,是河北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最早是以民间的花鼓戏发展而成,由山东临清传入馆陶,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四股弦。四股弦已有近200年历史,从1920年到抗日战争时期,四股弦有了突破性发展。“七七”事变后陷入……[详细] |
![]() | 魏县北皋镇北坡头村,地处邯郸市东南52公里处,位于魏县西南22公里。四股弦源于山东菏泽(曹州)一带,最早以民间的花鼓灯发展而成的。约1867年春,从山东来了一位乞讨艺人,名叫李成太,路过大名,到魏县乞讨,因会拉四弦,与魏县艺人瞎冬记、陈玉相结合,吸收当地小调,于清同治九年(1871年),在魏县北坡头村创建了河北第一个四股弦童子班。该剧种属于板腔体系,兼有曲牌体,其唱腔优美,通俗朴实、诙谐风趣。板式……[详细] |
![]() | 肥乡四股弦分布在肥乡旧店乡南营村及周边地区,1943年村里成立了四股弦剧团,学员最多时达二、三十人左右。四股弦是板腔体、曲牌体兼有的地方剧种。板式有慢板、二板、三板、流水、倒板、黑红板等,声音浑厚,曲调,唱词通俗朴实,诙谐风趣。肥乡四股弦的剧目很多,分传统剧目和现代戏,传统剧目有《三进宫》、《打金枝》、《辕门斩子》、《困南唐》等,现代戏有《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肥乡四股弦在不断发……[详细] |
![]() | 永年正里小曲始兴于明代初期和中期,主要流传于永年东北部的南北正里,以及前后朱庄、正西、曲陌、歧辛寨一带,是当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真实反映他们感情和生存状态的一种朴素民间歌舞形式。永年正里小曲为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融民歌小调、舞蹈于一体,并蕴含着很多原始戏曲的元素,基本曲目有一百多出,常演的六十多出,有人物,有情节,既叙事又抒情,结构严谨,表演细腻。小曲演、唱分开,前台表演,后台伴唱和伴奏,伴……[详细] |
![]() | 轧琴,又名轧筝琴。流行于河北邯郸以及豫北晋东南等地区。是地方戏曲武安平调的伴奏乐器。形制与筝相似而小。长方形音箱,面板和底板均用桐木制,面板中间拱起,略有弧度,近两端处有“梁”,即弦枕。底板平直,中央开有直径约5厘米的音孔。张弦十条,弦下施柱,柱用枣木制。全长58、宽13.5厘米,边板高3.5厘米。两梁之间距离39厘米。原用高粱杆(俗称秫秸杆)尖端割下后,刮去表皮,涂松香末擦奏,现也用马尾弓拉奏。……[详细] |
![]() |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属邯郸市管辖,东距邯郸市100公里。佛教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佛教宗教仪式活动中的“法事音乐”。佛教音乐进入中国后,吸纳了古代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的众多因素,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涉县寺庙音乐则是我国佛教音乐的一个分支。据专家考证,涉县寺庙音乐为南宋时期南音南曲,所用乐谱为南宋宋氏乐谱,接近于道教音乐。民国前,由于寺院生存环境相对比较稳定……[详细] |
![]() | 我国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后,中国纺织业即由麻纺转为棉纺。到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影响下,河北魏县、肥乡县等地的纺织业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河北省魏县的传统纺织技术工艺比较繁杂,包括搓花结、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闯杼、绑机、织布等十二道工序。决定纺织布条格、花纹的关键工序是经纬色线的设计排列和缯的确定。缯有二页……[详细] |
![]() | 我国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后,中国纺织业即由麻纺转为棉纺。到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影响下,河北魏县、肥乡县等地的纺织业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河北省魏县的传统纺织技术工艺比较繁杂,包括搓花结、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闯杼、绑机、织布等十二道工序。决定纺织布条格、花纹的关键工序是经纬色线的设计排列和缯的确定。缯有二页……[详细] |
![]() | 曲周傩舞聚英叉会系曲周县安寨镇南阳庄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曲周傩舞聚英叉会起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南方艺人路过南阳庄村时身染重病,好心的南阳庄人将其收留,并集资为他治好了病。为报答救命之恩,此人便将自己舞叉技艺传授给了淳朴善良的南阳庄人,取名“傩舞聚英叉会”,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曲周傩舞聚英叉会舞叉表演花样繁多,表现形式丰富独特,演绎故事引人入胜。曲周傩舞聚……[详细] |
![]() | 台村上刀山是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县井店镇台村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涉县境内,地处太行山东麓,为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可谓“-要冲,燕赵名村”,台村距涉县县城7公里。上刀山杂技源于清末明初,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上刀山就是用梯子、绳子、铡刀-成人字架,由上刀山人赤脚上去。表演内容有口叨一桶水、或嘴咬一口铡刀、或背小孩、或倒立,并有大鼓、锣、钹、铙等相关器具助兴,表演非常惊险,扣人心弦。上刀山杂技作……[详细] |
![]() | 很早以前,邯郸城西有个叫肖洼的小村,村里有名十九岁的小伙子肖山,长相英俊,人又勤劳善良,只可怜孤身一人,家境贫寒。肖洼村十里之外有个桃花镇,镇里有个叫冠秀的姑娘,是富甲一方苏员外的独生女,不但人长得如花似玉,且又知书达礼。这一年,冠秀一十八岁,员外想给她寻个富家哥,可冠秀定要高楼打彩,来个“不图庄院不图地,挑个风流好女婿”。员外只好搭起彩楼,单等八月十五让女儿打彩择婿。到了打彩那一天,楼前人山人海……[详细] |
![]() | 邯郸市广平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县境地处黄河、漳河冲积平原,地势广阔、平坦,故称广平。拉洋片,广平县当地俗称“西洋景”,它底部呈正方形,高约1.5米,宽约1米,共分看箱、画面、乐器三部分,正前方有四个方孔,方孔内置有加工过的凸透镜片,通过它可以看到画面极富立体感。拉洋片有左右推拉式、上下滑动式,根据不同的场面,艺人们唱出不同的唱段,有时即兴加上地方方言,他们的表演、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同时配以挂在木框……[详细] |
![]() | 通乐赛戏流传于河北省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镇东通乐村。据查,清道光年间东通乐赛戏已经产生和流传。东通乐村村民有信奉土地神的习俗,为敬奉土地神,每年元宵节期间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从早到晚,都要举行大型的赛戏演出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吉利平安等。这些活动由本村庞姓家族负责组织。年前农闲时间已着手准备,演出费用均由村民集资解决。东通乐村现存赛戏都本有数十部,内容多是反映各朝代历史的剧目,如《幽州》、《三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