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文兴村柳氏家族“始自唐末,自河东迁沁历”,世代以仁处世,以礼治家,信守忠孝,遵祖报本。柳氏家族人生礼俗就是西文兴村柳氏家族存续的传统礼仪民俗,世代不衰。西文兴村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河东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保留着柳氏明、清时期,具有封建宗法制度特征的种类齐全的古建筑群,集中反映了柳氏民居的历史文化真缔。该古村落迄今仍居住着56户人家,220余口一脉同宗均为唐代政治革新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详细] |
土沃老花鼓是传统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清代至民国的产生、形成期,建国初至“文革”期的成熟、兴盛期,“文革”期间的沉寂、消亡期,“文革”以后的复苏、抢救期。土沃老花鼓之所以称为老,有两个含义:一是土沃老花鼓在沁水流传历史悠久;二是独特的表演形式长达200多年,人们久看不厌,老戏新看,十分有趣,土沃老花鼓是集打、唱、跳三个部分融为一体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队伍由二十人到五十……[详细] |
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详细] |
柳氏民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沁水县西文兴村。这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河东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目前该古村落依旧保留着柳氏明、清时期,具有封建宗法制度特征的种类齐全的古建筑群,它典型地反映了柳氏民居的历史文化真缔,更为重要的是,此地还沉淀了我国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该古村落迄今仍居住着56户人家,220余口一脉同宗的柳氏后人,别无外姓。据现存金石碑记和《河东柳氏族谱》考证:该古村落的柳氏……[详细] |
元王高跷流行于沁水县郭村镇元王村周边,后辐射至定昌镇西渠上村、段柳、长胜村及郭村的开村、南沟村等地,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元王高跷有武高跷之称,因这种高跷鼓点快,以表演高难度动作著称,扮相常以“三国人物”及戏剧人物为主,如《白蛇传》、《西游记等》等,演出时间大都在每年春节期间或元宵灯节,演出场合不固定。……[详细] |
柳氏家族人生礼俗是山西沁水县西文兴村柳氏家族存续的传统礼仪民俗。西文兴村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河东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它保留着柳氏明、清时期,具有封建宗法制度特征的种类齐全的古建筑群。该古村落迄今仍居住着56户人家,220余口一脉同宗的柳氏后人,别无外姓。据现存金石碑记和《河东柳氏族谱》考证:该古村落的柳氏后人,均为唐代政治革新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柳宗元后裔自唐末隐居沁水历山,世居……[详细] |
龙灯舞是我国特有的民间传统舞蹈,又称“龙舞”、“龙灯”、“耍龙”等。霍家山村位于沁水县端氏镇南部山区,耍龙灯的习俗历史久远。据霍家后人追忆,当地的龙灯舞是明代嘉靖年间先辈在汉口经商时,学习并移植回来的,至今已有480余年历史。霍家山“火龙”主要用竹篾扎成圆筒,形成笼子,披上透明的龙衣,内燃蜡烛或电灯。龙头高0.85米,长1.2米,宽0.7米,龙口0.6米,后圈直径0.4米。用料有竹子、棉纸等。火旦……[详细] |
青龙圪栏棒是沁水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青龙村交通闭塞,古代是兵匪必争之地,这一特殊地理环境是青龙圪栏棒这一民间文化遗产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青龙圪栏棒表演的基本内容,大多为戏曲武打故事、战争场面。其表演的基本内容大体为《战幽州》、《瓦岗寨》、《三打祝家庄》、《薛仁贵征西》等戏曲故事。青龙圪栏棒表演主要道具是“圪栏棒”和“圪栏絮”,同时……[详细] |
沁水鼓儿词是传统曲艺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它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清代,盛行于民国初年到20世纪50年代,2000年沁水鼓儿词的全部内容纳入《中国曲艺志山西卷》一书。沁水鼓儿词属曲艺类,以说唱艺术为主,它的说唱板式分为四种,即“流水板”、“一横板”、“二横板”、“三横板”。最早是一人自打自唱,伴奏乐器只用小鼓和挎板。清末至民国年间沁水鼓儿词的伴奏乐器开始增加弦乐、打击乐,创造了一人多用的新的表演……[详细] |
传说区域主要分布于沁水县城西历山一带。主要乡镇有中村镇、土沃乡、张村乡及龙港镇等。该地区山清水秀、植被良好,适宜古人类生活。这里建有很多舜王庙,人们崇拜舜帝,赞美他、歌颂他,在这里不仅留下了许多舜的传说故事。而且,人们建庙祭祀,以求他的保佑,期盼风调雨顺。传说充分反映了尧舜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古时代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在人类社会远古时代,在尚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人类文明靠口……[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