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是山西忻州的一种汉族传统技艺。代县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雁门古建筑便是典型的富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汉族民间木结构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这项古老的建筑工艺仍然昌盛不衰。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源于杨家将镇守三关时的随军木匠,专门制作兵器、寨堡、城门、关楼、土木结构民房和寺观,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地质灾害,大木架基本不松动。生活在边城……[详细] |
晋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盛行于忻州东部地区的民间吹打乐。2006年同时以“晋北鼓吹”入围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同根同源,是这种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2008年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据有关史料记载,鼓吹起源于汉代山西北部。北魏时期开始流传。隋唐时代与散乐结合后,逐渐作为民间吹奏乐被普遍应用于岁时节令、庆典祭祀、婚丧社火等民俗事项中。到明清趋于成熟……[详细] |
挠羊赛是山西省忻州市一带盛行的以活羊做为奖品的摔跤比赛。1960年在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上,忻州(当时称忻定县)获得“摔跤之乡”的美称。据《旧五代史》记载,忻州远在唐朝就已有群众性的“角抵”活动。考古学家、文博研究员李有成先生考证,“挠羊赛”起源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由忻州传统的“角抵”演变而来。当时忻州的民俗风情是“安家先安神,建宅先建庙”,出现了村村有寺庙、巷巷有神堂的现象。每座寺庙都定期……[详细] |
二鬼摔跤又称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驮二鬼(傀儡道具)进行表演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演员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艺人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二鬼”摔跤的外在表现形式。二鬼摔跤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自诞生以来,就活跃于节日、庆典、祈雨等民间习俗活动中。到清末民初时,该表演达到了最兴盛的时期。由于该表演对艺人的体力要求高,大部分表演者为男性,女性很少参与。表演时,有打击乐作伴奏;表演场地……[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