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特产

忻州市民俗文化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主要流行于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当地扎根后,逐渐形成北路梆子。其传统剧目主要有《王宝钏》、《打金枝》、《算粮》、《金水桥》、《哭殿》、《斩黄袍》、《血手印》、《铡美案》、《蝴蝶杯》、《斩十王》、《访白袍》、《回龙阁》、《九件衣》、《杨八姐游春》等两百多个。北路梆子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有慢板、夹板、二……[详细]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太行山支系,因有顶似平台的五座山峰而得名,是全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称“青庙”)和藏传佛教(称“黄庙”)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佛教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1的演唱,主要有“和念”、“令调”、“吟诵”和“直数”四种形式。“器乐”是由若干件乐器和法器组成乐队,为1诵咏中的部分曲调进行伴奏或单独进行器乐演奏。器乐演奏的乐曲称为“小曲”。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谱……[详细]
  河曲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界偏关、五寨,南界岢岚、保德,西、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内蒙相邻,是一个“一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由于地处黄河弯道,河曲历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贫瘠,旱涝无定,老百姓灾难深重。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短工、拉长工的“走西口”生活生产方式。由这种年复一年的离妻别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产生了咏叹人间离苦、别绪、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详细]
  晋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盛行于忻州东部地区的民间吹打乐。2006年同时以“晋北鼓吹”入围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同根同源,是这种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2008年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据有关史料记载,鼓吹起源于汉代山西北部。北魏时期开始流传。隋唐时代与散乐结合后,逐渐作为民间吹奏乐被普遍应用于岁时节令、庆典祭祀、婚丧社火等民俗事项中。到明清趋于成熟……[详细]
  温氏澄泥砚是我国历史上倍受文人雅士所推崇的文房用具,系唐代宰相温彦博所创,曾作为御用贡品而闻名。温氏空心澄泥砚制作工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一是选料,五台山滹沱河河床5米深沉淀层中的古澄泥是制作澄泥砚的上乘原料。二是浸泡,先将沉积多年的精细胶泥经过滤后装入绢袋中沉淀,把澄泥用水泡成液体状,经过180目的细滤网过滤,使泥的细度达标,然后将泥置于细密绢袋中阴干。三是配料,将各种原料打澄、过滤、合理搭配……[详细]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是山西忻州的一种汉族传统技艺。代县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雁门古建筑便是典型的富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汉族民间木结构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这项古老的建筑工艺仍然昌盛不衰。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源于杨家将镇守三关时的随军木匠,专门制作兵器、寨堡、城门、关楼、土木结构民房和寺观,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地质灾害,大木架基本不松动。生活在边城……[详细]
  定襄高跷秧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多用于元宵节和其他重大喜庆活动。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庆祝推翻元朝统治和新王朝的诞生,刘伯温号召全国各地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大造普天同庆的欢乐气氛,由南方士兵将江南一带的秧歌引入北方,于是产生了定襄高跷秧歌。定襄高跷秧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跷子、走场、动作、表情、化妆、扮相、服饰、道具、音乐伴奏等,一支秧歌队伍一般有30—40人,另有一引跷人。基本动作有坐……[详细]
  雁门民居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及其周边一带,这一地区是历史上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与交流的重要地区,传统木结构建筑极富地方特色,如代县边靖楼、雁门关关楼、代州文庙、应县木塔等许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其典型代表。雁门杨氏木匠家族是雁门民居营造技艺的主要传承者,其祖先是北宋杨家将镇守三关时的随军木匠,专门制作兵器、寨堡、城门、关楼、武庙、钟鼓楼等,传统木作营造技艺代代相传,现如今,他们利用……[详细]
  五台山石砚雕刻技艺流传于定襄县河边镇及其周边地区,该地盛产制作砚台的文石资源,民众多以雕刻砚台为业,能工巧匠甚多。《定襄县志》载:“本县最早的工艺美术制品业是石雕业。清代和民国时期……特别是河边的制砚业,名声更盛。《中国实业志》记,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河边村有制砚户12户,从业人员35人,年产石砚31800盒,产值12720元(银元)。”1952年,当地出土了明万历年间所制的“犀牛望月砚”……[详细]
  神池月饼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散、色香味美、久放不馊”的特点,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享誉三晋的名优糕点。神池月饼的制作始于明代初年,经过600多年的发展革新,形成了成熟完整的制作技艺。清末,匠人吕凤斌加工的月饼在当地远近闻名,其子吕永和以自己名字命名创立了“自永和”老字号月饼铺,使用土炉烤制,技艺传承至今。神池月饼制作主要选用当地的优质胡麻油,以营养可……[详细]
  宁武木雕工艺制作是指利用宁武管涔山盛产的各种阔叶、乔冠、树根,雕刻、创造出具有天然形制和人工雕艺美感的艺术造型木器家具和工艺作品。宁武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县境管涔山脉的天然次生林是山西著名水源涵养用材林基地,也为当地的木雕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供给。木雕工艺制作主要是利用雕刻刀、凿、锯、锉、斧、砂等工具,将各类硬杂木按照人工构思设计加工制作各种家具、摆件等艺术品的创制过程,主要工序分为设计、粗雕、烘……[详细]
  代县特产黍米黄酒,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宋金时期已闻名京城。明清两朝,以代县阳明堡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就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酒技艺,有民谣称“南绍(绍兴)北代(代州),黄酒不赖。”代县黄酒是以黍米、高粱、绿豆、酒豆、红枣、枸杞等为原料,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通过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一般酒精含量为11%VOL以上,属于低度酿造,其酒色金黄透明呈琥珀色。酿制工艺流程大致为:黍米→浸泡→蒸煮→冷却→加曲→……[详细]
  定襄县地处山西省中北部,忻定盆地东部,全县面积865平方公里,人口22万。定襄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繁荣,自古就有“山西文风数二定,数了定襄数平定”的说法。定襄面塑是远古人类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综合遗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它的每件作品都有一种朴素的原始美,塑造的形象简练概括、粗犷豪放、朴实丰厚、天真烂漫、形态夸张、神韵突出,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反映的内容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详细]
  定襄木雕主要以古建筑构建雕刻为主,集中在滹沱河南岸的智村和北岸的宏道镇两地。智村古建筑营造风格多以牌楼、牌坊、影壁为主,宏道镇则多用于制作木结构古建筑模型。当地百姓还将能够制作木雕模型的能工巧匠尊称为细木匠,以区别于盖房、做木工的粗木匠。定襄县遗存有数量众多的古代建筑,其中不少建筑集群已列入国保级文物单位。历史上,定襄县涌现出了许多著名建筑师和木雕模型匠人,其中清末民初时期宏道镇张喜来为最重要的代……[详细]
  在神池县流行最广的音乐组织和音乐形式,以古代把金、石、丝、竹、瓠、土、革、木称作“八音”而得名。八音会是神池民间器乐演奏组织。曲牌有粗犷激越的“火雷炮”、“十大反”等,有细腻悠扬的“节节高”、“戏牡丹”等。已经收集到的曲式有百余种。1980年,在八音会的演奏中又增添了部分西洋乐器。八音会的演奏深受群众喜爱,民间婚嫁娶及其它喜庆活动均请八音会助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