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吕梁市特产

吕梁市民俗文化

  “汾阳地秧歌”是流传在山西省汾阳市、孝义市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演唱为主的“文场地秧歌”。汾阳,为山西千年古邑,乃三晋文化名乡。汾阳位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交融地带,素有“1旱码头”之称,历史悠久。人民尚武习文,文化包容兼汇,唐代五律诗鼻祖宋之问、宋代名将狄青均诞生在汾阳这块土地上。汾阳市还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汾阳武场地秧歌,演员角……[详细]
  凤山(古称三阳云凤山)位于吕梁市离石城北,凤山道院(亦称天贞观)坐落在凤山山腰,每年正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道院都会举办传统古庙会,祭祀本院道士孙真人。据史料记载,孙真人本名孙浩远,字云际,离石玉亭街(今南关旧街)人,约生于明代洪武年间。成化十九年(1483)云际道人羽化石州(今离石),其弟子姜浩渊告请知县,组织了规模较大的葬仪,并建楼三间,塑天尊真人像,将先师诞辰日正月二十六日作为道观祭日,州人……[详细]
  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会”“小子会会”,是流行于山西省柳林县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的盛大民俗活动,起源于古代搭棚祭神活动,是古代“祭盘”仪式的遗留,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日,以元宵节为高潮。盘子民俗活动围绕“盘子”展开,“盘子”是一种制作非常精美的组合型0 式仿古建筑模型,民间庙宇的高度浓缩。明代,柳林镇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原始的神棚不能适应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开始有匠人模仿……[详细]
  伞头秧歌是一种在街头和广场表演的大型民间舞蹈艺术,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山西省吕梁地区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石楼等县和陕西省榆林地区的吴堡、佳县、米脂、绥德等县,其中尤以临县最盛。伞头秧歌的一支秧歌队人数不等,多者二三百人,少则七八十人,前面有门旗、彩旗和鼓乐队开路,中间有架鼓子和各种小会子表演,最后有龙舞、狮子舞收尾。表演主要是扭和唱,可以扭时不唱,唱时不扭,也可……[详细]
  孝义碗碗腔是在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地方稀有小剧种,主要流行于吕梁、晋中、太原等地,因以“碗碗”(碗状铜铃)为主要击节乐器而得名,而皮影多在夜间演出,以纱窗借光亮影,故亦称“月调”、“影调”、“纱窗腔”。孝义碗碗腔主要有两种声腔: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纸窗皮影唱皮腔,纱窗皮影唱碗碗腔)。皮腔唱腔有两种形态,一种为四句体,“起承转合”结构,艺人多称为[平板](慢板),加锣鼓点称为……[详细]
  孝义木偶戏流传在山西省吕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地方特色,它是用木头刻成各种人物、兽类等偶像,进行表演的一种戏剧艺术。孝义木偶戏属杖头木偶,产生于宋代,起初,它是采用孝义秧歌干板腔调,后来用皮腔调,中路梆子兴起后,又采用中路梆子腔调,即晋剧声腔。明清时期,因夜间照明设备差,木偶戏在白天演出,而皮影戏只能在夜间演出,于是木偶、皮影两班社联合,白天上演木偶戏,夜间上演皮影戏,慢慢地两班……[详细]
  汾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历史上是一个商贾云集的重镇。优越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催生了汾州传统宴席制作技艺,并且代代相传至今。汾州传统宴席集历代汾阳传统菜肴精华,共分“四盘八碗席”、“八盘八碗席”(二八八席)、“八盘八碗八烩碗席”(三八八席)三种,其中“八盘八碗席”使用最为普遍。汾州传统宴席选料讲究细、特、鲜、嫩,炒、炸、烩、熘、蒸、炖等烹饪技高一筹。汾州传统宴席的菜式造型美观、……[详细]
  交城卫生馆五香调料面是一种由纯天然中药材和植物香料配制而成的调味品,有理气、去腥、散寒、暖胃的功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卫生馆五香调料面是明清著名思想家、学者、医学家傅山先生根据中国传统调味品的原理,依据特定的气候、饮食、环境、风俗习惯,结合纯天然植物香料研制而成。制作中,要经过选料、炮制、磨粉、细筛、焖压、包装等六道工序,配方独特,特别适合我国北方地区口味。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交城县卫生馆……[详细]
  兴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市北端,历史上这里曾是胡汉杂居的地方,汉代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或侵入或迁徙长期入居吕梁各地,也将先进的胡麻油压榨技艺带入本地。据《吕梁民俗》记载,公元410年鲜卑族秀容部贵族尔朱氏曾以岚县为中心,建立了秀容封国。鲜卑人入居兴县时,把野生胡麻、黄芥、下麻子和其它油料植物带入兴县培植,得到大面积发展。但当时胡麻还仅仅作为鲜卑人的主食,宋元以后,随着兴县粮……[详细]
  孝义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年孝义的民间剪纸由以下几种类型构成:一是巫术信仰习俗和残存的先民图腾崇拜的剪纸;二是传统的民间礼仪活动的剪纸,包括岁时节令的民间剪纸和人生礼仪习俗的民间剪纸;三是服饰习俗中的民间剪纸等。现如今的孝义剪纸则是用各种色彩、各种手法,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美好的现实生活,以美化生活为动机,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真挚情感,有着深沉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详细]
  文水长拳是北方武术中较有影响的一种拳术,因由清朝著名镖师左昌德创始,又名左家拳,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文水是“武术之乡”,孝子渠村座落在县城西南,因历来有练拳的习俗,世人称之为“拳窝子”。清光绪年间,左昌德就出生在这里。左家拳初始于家传,精技于师授,丰富于交友,践行于保镖。左家拳是左昌德等几代人在不断实践中,汲取各派武术精华,结合实战而形成的拳术,具有典型的北方拳风格。以腿见长,主要腿法有踢、蹬……[详细]
  碗团属荞面粉制品,山西以柳林城区的碗团最负盛名。柳林碗团是一种享誉三晋的地方风味小吃,因其制于碗、食于碗,并取其团团圆圆之意,故称为碗团,也称“碗脱”。柳林碗团起源于西晋战乱年代。相传西晋刘渊起兵离石,派大将石勒驻军柳林三郎堡。当时因战乱灾荒,军士以荞面粉熬粥为食。一次有士兵外出,贻误饭时,回来后荞面粥已冷凝成团,粮食紧缺,只好将就食用。食后感觉味道颇佳,士兵便反映给石勒将军,石勒食后大加赞赏,下……[详细]
  福胜锣鼓是流传于山西省文水县闫家社一带的民间打击乐,起源无考。远古时期,闫家社属“小约村”,地广人稀,兽害不止。村民采取敲打响器的方式驱吓野兽,形成了一种原始的打击乐。唐开元七年(719),小约村最繁华的地带建起了一座福胜寺。优美的佛乐与当地民乐相互交流,一种具有明显宗教色彩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打击乐诞生了,因主创人员乃福胜寺的飞云长老和普法大师,故称“福胜锣鼓”。清末,伴随着迎祀麻衣仙姑的民俗活动,……[详细]
  桥头大鼓是流传于文水民间的一种打击乐,主奏乐器是一面十分罕见的巨鼓,因源于桥头村,当地人称“桥头大鼓”。桥头大鼓主奏乐器是一面直径12尺、高约4尺,由4名鼓手分站东、南、西、北敲击的巨鼓,当地人称“九龙浑天雷公鼓”,协奏乐器为铙、钹。演奏时,由64名铙钹手按伏羲六十四卦的布局簇拥在大鼓周围,形成多队形变化的演奏阵式。桥头大鼓源于古代的祭祀祈雨活动,距今至少有600余年的历史,它与当地民间迎祀麻衣仙……[详细]
  古汾州民间文学,系指分布在汾阳市境内,以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划入文水县境内的若干村落中,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主要分为散文体的传说、故事、笑话;韵文体的汾阳文场秧歌(包括过街板)、莲花落、顺口溜、三弦书、小曲、小调、叙事诗等。汾阳市境西高东低,依次为山区、丘陵区、平川区、河灌区。由于地形特点分明,这些地域内的气候物产、民风民俗也有很大差异,如山区、丘陵区的民风较为淳朴,而河灌区由于历史上经常发生争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