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特产

晋中市民俗文化

  油柿子是山西省寿阳县独具风味的传统名吃,也是当地人民逢年过节、迎亲送友的必备佳品。相传寿阳县是老寿星的诞生地,据说寿星出生时身体羸弱不堪,因常年食用柿子身体日益强壮,得道成仙,飞升天界。后来,寿阳渐渐成为“春晚无花秋早霜”的高寒地带,百姓没有柿子来供奉“老寿星”,特意用红糖稀把面和起来,捏成柿状,用油炸熟,拿绳串起来,供献祭祀。年代日久,这种民间食品流传下来,成为今天寿阳的一个特色产品。制作油柿子……[详细]
  王家大院地处灵石县城东十二公里处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静升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历史文化氛围极浓。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汉族传统民俗文化融为一体……[详细]
  中医对烧伤的暴露疗法,最早记述于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一书中,但具体配方早已失传。平遥中医杨复兴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参阅大量古代医书,不断发掘、提高、完善,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的中医烧伤疗法。杨氏中医烧伤疗法的核心是密封式人工植皮法,即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理论,选用不同的中药,将其炮煅炙焙成极细粉末,并制成稠稀适度的膏液,采用创面覆盖的方法,用中药膏液将烧伤创面全部密封起来。这种密封式烧伤创面覆盖膜,可在……[详细]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药材的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也是去除毒性、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是晋商发祥地之一。当地自然环境良好,水质清洁,富含多种矿物质。药材资源非常丰富,并且有浓厚的中医药文化传统及制药产业。过去,由于太谷富户集中,生活骄奢,对医药的需求极为迫切,因此太谷医药行业适时而兴,早……[详细]
  形意拳是流行于太谷及其周边地区,一个内外功兼备、单练对练齐全、实践理论皆有的大派拳种,长期练习可以强身健体。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神拳李老农(名飞羽,字能然)在太谷护院保镖时,首将祁县戴氏心意拳传入境内。其后十几年间,他与弟子车毅斋、贺运恒以及李广亨等经过反复实践,潜心研究,在心意拳基础上发展创编,并命名为“形意拳”。形意拳的内容包括形意基本功——三体式桩功;形意入门拳——十二路形意弹腿;基……[详细]
  寿阳大竹马是武术之乡平头镇郭家沟村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它起源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于一身。其内容最初表现的是关公和周仓的打斗场面,后来增加了《三英战吕布》、《虎牢关》等。过去它和当地平头沟北村的《爱社》同属傩具艺术,“大竹马”、“爱社”和李家山的“圪栏队”并称三大社,主要用于到附近与阳曲交界的阪泉山(亦称阪寺山)驱邪逐疫、祀神祭天、祈求丰年。目前,民间现存的寿阳大竹马演出剧本有《唐朝八大将》、……[详细]
  清代到民国年间,本县民间剪纸比较普遍。常见的有窗花、顶棚花、灯笼花。图案种类有“蛇盘兔”、“榴开百籽”、“哈蟾吹笙笙”、“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喜”字团花。男婚女嫁的图案有“长命百岁”、“百年好合”、“喜气临门”、“吉祥如意”等。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馆每次举办的美展中都有剪纸的一席之地。1953年,梁赵村李玉花的作品《刘海戏金蟾》、《蛇盘兔》、《喜鹊登梅》、《军民鱼水情》、《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详细]
  太谷饼原名油甘饼,是以晋商故里太谷县名命名的名优食品,创始于清朝咸丰年间,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太谷饼传承了我国传统食品胡饼(由西域引进而来的一种烤制类食品)的制作技艺,精选特定的主辅料,配方考究,采用传统的发酵、和面、揉制手法以及特殊的烫面翻烤工艺制作而成。当地流传至今的口诀云:“临汾麦子白又筋,北路胡麻香半城,太谷家的打锣锤(即谷子),熬成米稀灵味浓,难得广西洋冰糖(即白糖),最好永济白芝……[详细]
  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春节特色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源自上古,起于唐、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广泛流行于山西榆次东阳镇南庄村及周边县区。南庄无根架火主体框架全部用高粱秆、外部造型以纸为原材料,经剪、刻、雕、画等工艺制作而成,架火高13米,形似宝塔,搭建和烟花燃放方式独具一绝,极具观赏性。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社火民俗活动,南庄无根架火都会将节庆的……[详细]
  榆社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中南部。东临左权、和顺,西连祁县,南毗武乡,北接太谷县和榆次区,四面通达,县内至今仍流传有霸王鞭、土滩秧歌、民间社火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艺术。榆社霸王鞭有着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传说西晋末年,榆社人石勒不满西晋王朝统治,率众1,百姓纷纷响应,其势力不断扩张,所向披靡,建立赵国,史称后赵,并被誉为“五胡之魁”,石勒也被当地民众称为“霸王”。建立后赵后,石勒立志称霸中原……[详细]
  平遥乾德堂邓氏祖传秘方“小儿止泻散”又名“小儿沉香导化丸”,是治疗小儿腹泻、疳疾的特效古方,也是治疗成人胃炎、胃溃疡、肠道菌群失调、胃下垂以及结肠炎特效药,在大量临床治疗中显现了突出的效果。据邓氏家族资料存证,邓义,字怀宜,明末清初平遥西游驾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深研中医,研制出小儿沉香导化丸,曾遇灾荒三次,施此药,出赈谷三千石,封义官,至今庙中碑文仍有记载。其子邓元文23岁就开始施医施药懿徳于乡……[详细]
  吴氏祖传中医起源于浙江吴县,明朝洪武年间传到太谷,历经25代,融合了中国南北方的中医药理论,其妇科诊疗方法堪称一绝。明洪武六年(1374),吴氏中医第十世传人吴汗许为了躲辟战乱,从吴县迁至太谷县贯家堡村,随即也将吴氏祖传中医及众多祖传药方带入晋地。经过世代传承,吴氏后人不断融合了一些地方妇科诊疗方法,逐渐成为当地治疗妇科疾病的中医名家。吴氏第二十代传人吴华亭对其家族医术的传承至关重要,他在吴氏祖传……[详细]
  鱼羊包是山西榆次老城汉族名吃,它是用新鲜鱼肉、新鲜羊肉、家传老汤及多种调味作料混合制作而成的肉陷食品,其配膳独特,营养合理,制作精细,滋味鲜美,皮薄馅嫩。鱼羊包始创于清道光年间,寿阳名厨王大财跟随三代帝王师祁隽藻司厨行走大江南北,在传承北方菜品技艺的同时大量吸收和掌握了南方菜品的烹饪技艺,尤其在药食同源、膳食平衡等中华烹饪技艺中吸取了丰富的知识,并在实践当中发展和研究了很多烹饪养生秘方,其中“鱼羊……[详细]
  石勒(274—333)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县北)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在位期间,石勒重视农业,劝课农桑,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尊崇儒教,整饬风俗,革除陋习,对促进民族和睦共处,推进文教、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后赵建平四年(339年)石勒去逝,被安葬在榆社县北寨乡赵王村的北山上。(另三种说法为邢台、武乡、陵川)石勒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影……[详细]
  铁棍是榆次区东阳镇民间社火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它集口头文学、舞蹈、戏剧、杂技诸多艺术精华于一体,并且逐步形成独特完整的表演体系。铁棍的造型和式样繁多,大都带有故事性,如三人棍、二人棍。三人者,取材于二女一男,如白蛇传中的白蛇、小青、许仙;二人者,取材于一男一女,如西厢记中的相公张生和小姐莺莺,或扮有两位小姐者均有之。铁棍的基本构成有底座、铁架、故事人物和抬负者四部分。铁棍的制作比较复杂,底坐要用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