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晋中有一俗语可谓家喻户晓:“平遥古城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在古城三件宝中,漆器列为首。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北京金漆;福建脱胎;扬州点锣;平遥彩绘)。平遥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中之精品。平遥推光漆器素以制作工序繁琐、复杂著称,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用特殊配方、技艺及设施炼制大漆;2、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炼制罩漆;3、木胎……[详细] |
![]() | 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是我国产生最早且保存完好的中药复方升炼剂制作技艺,是我国中成药宝库中最珍贵的技艺之一。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的中医学原理源于道臧丹经和黄帝内经,其处方出自明代嘉靖年间。相传,嘉靖帝即位后,颁发诏书广集长生不老药,方士邵元节和陶仲文从《云笈七笺》“老君益寿散”中取长补短,并采用炉鼎升炼技术,制成了号称可以长生不老的“仙药”,献给皇上,嘉靖帝服用后,效果显著,亲赐药名“龟龄集”,以示服用……[详细] |
![]() | 祁太秧歌,又称“晋中秧歌”,是民众自编自演的融小曲、杂说、歌舞、戏曲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主要流传于祁县、太谷、介休、平遥、文水、交城、孝义、汾阳、清徐、榆次、太原南郊等地。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轶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祁太秧歌早期的表演形式是元宵社火中的踩街秧歌,大多是以第三人称说见闻、数典故、叙景致的歌舞形式。表演时,由俊……[详细] |
![]() | 心意拳,又称六合心意拳、心意六合、形意拳,主要流行于山西晋中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四大优秀传统名拳之一,常用于防身护镖和强身健体。自明末清初,逐渐形成比较明晰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三大主要流派:一为以河南洛阳马学礼等为代表的河南马派心意拳;一为以四川金道人(金一旺)为鼻祖的金家功夫(心意拳);一为以山西戴隆邦、戴文雄、郭维汉、李洛能等为代表的山西心意拳。山西心意拳在基础桩功、拳架、拳式、练习方法、要领、……[详细] |
![]() | 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疗法由王氏直系家族面传口授代代传承,尤其是王氏先祖吸纳清代名医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之精华,形成一套主治妇女不育或调经、崩漏等疑难疾病的独特良方,在国内中医妇科流派中占有重要一席。据王氏宗谱记载,其始祖王厚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率子迁居平遥东泉镇从事中医妇科诊疗活动,至今相传29代不绝,名医迭出。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以傅山女科治疗方法为重要思想,讲究明辨标本、分步调治、先攻后补、先补后……[详细] |
![]() | 定坤丹又名“定坤丸”,是妇科传统名药。乾隆四年(1739)已列为“宫帏圣药”的定坤丹传统制作工艺被时任清宫监察御使的孙廷夔(山西太谷人)带回太谷,流传至今。200余年来,定坤丹一直延用传统手工制丸技术推丸模、挂蜡,熟地等药材的炮制也采用古法技艺,这在全国中医药生产行业中是独有的。定坤丹处方奇妙,配伍得宜,入药29味,融汇了中医药之大成,具有理气、健脾、补血、止血、镇痛、强壮等奇特功效,是传统妇科医……[详细] |
![]() |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禁火节,后来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相传,介子推曾辅佐晋公子重耳- 列国,割股奉君。十六年后,重耳回国当上了晋文公遍封群臣,独忘介子推。介子推功不言禄,偕母隐居故乡介休绵山。晋文公求贤烧山,介子推不愿出山,抱树焚身而死,于是晋文公葬其尸于绵山……[详细] |
![]() | 祁县位于晋中盆地中部,气候暖温,四季分明,很适合芝麻生长。祁县又是晋商故里,用芝麻榨香油是这里的传统产业。据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当地一顾姓官员(祖籍浙江)任满后弃官经商,以做小磨香油扎根祁县,代代相传,至今已传至第八代。祁县小磨香油制作采用传统的“水代法”,即把精选的芝麻在洗涤池中漂洗,然后炒熟再扬烟吹净,用石磨磨细为浆,并在大锅中兑加95℃热水,用油葫芦搅拌振荡,使其非油物质吸收膨胀,其中油脂……[详细] |
![]() | 和顺刺绣是流传于山西省和顺县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因其是在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通过运针将绣线织成各种图案,又称和顺牵绣。和顺牵绣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作品多为日常用品,主要有鞋垫、肚兜、帽子、耳套、枕头、荷包、针线包、粉线袋、钥匙套、坐垫、香包等,图案多以莲生贵子、二龙戏珠、十二生肖、福海无边、祥龙献瑞、丹凤朝阳、五子夺莲、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凤凰……[详细] |
![]() | 纱阁戏人俗称“纱阁人人”,简称“纱阁”。平遥县清虚观内,收藏着一组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该城纸扎店铺六合斋老板许立廷制作的纱阁戏人。这组纱阁戏人原为36阁,现存28阁,每阁一剧。这组纱阁戏人因其利用韧性、弹性及表面张力都很强的洒金宣纸扎制而成,所以服饰挺拔阔展,衣褶清晰自然,着色后鲜艳亮丽,就像真纱一般,被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和中央美院的师生称为“中华一绝”。这组作品是在70厘米高的木……[详细] |
![]() | 绞活龙是太谷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代表性传统体育项目,很受群众欢迎,主要在山西省太谷县一带流传。活动时间一般为每年的腊月三十晚到二月初二“龙抬头”期间,一般在夜间表演。绞活龙场面宏大,技术复杂,编排有序,热闹非凡。在明快的乐曲声中,既有空中的小龙戏珠,又有地上的老龙滚动飞舞,老龙和小龙时而摇头摆尾戏弄彩珠,时而上下翻腾,做出“上天入海”等种种动作。最后,两条龙双双从口中喷出凌空四溅的烟花,同时地上放开“……[详细] |
![]() | 凤台小戏源于明末清初,是一个剧目短小精悍、音乐清脆明快、表演细腻雅致、服饰道具轻便的小剧种。它产生于太行山脊和顺县凤台村,活跃在晋中东部山区,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凤台小戏最初由家传式的说唱形式发展而来,演出内容也多是一些民间曲调和片段词曲,如《张生和莺莺》、《占花魁》、《红娘下书》、《八角鼓》等剧目。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完善,到了明末已经形成曲调清雅流畅、剧情简练完整、人物角色丰富、诗词雅俗共赏……[详细] |
![]() | 昔阳迓鼓是广泛流传在昔阳县境内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它是以鼓点为唯一伴奏形式而产生动律,舞者本身又兼鼓手,舞步以“平颠步”、“扑垫步”、“蹲点步”为主,表现形态为各种“摆阵图”。昔阳迓鼓属于典型的广场舞。从传统的组合形式来看,它由九面鼓(其中一面高音鼓为“引鼓”,是指挥和领舞,其余八面为“接鼓”),另配小钗两付,堂锣四面,掌锣也就是音锣四面,大铙两付,大钗两付,共计二十三件乐器组成比较和谐合理的表演……[详细] |
![]() | 浑元一气功,又名一气浑元功、罗汉护体浑元一气功等,乃嵩山少林寺秘传硬气功,主要是练习抗击打能力、耐承受能力和击打能力,由清末拳师王新年所创,在山西境内流传于晋中部分地区。浑元一气功分为内练和外练。内练是基础,主要是练气功,分为养气法和叫气法两部分。外练就需要两个人才可以练,具体而言,又有以下步骤:第一步是碰撞法,就是人体与人体相同部位的互碰互撞对抗性运动的锻炼,使皮质神经和五脏六腑逐步适应重力的碰……[详细] |
![]() | 山西刺绣发源于临汾、侯马、洪洞、闻喜及周边一带,早在周代就有“画绣之工,共其职也”之说,《诗经?唐风》中的“素衣朱(襮)”“素夜朱绣”则真切地描绘了当时的刺绣艺术,其中唐正则指山西中南部地区。受古老文化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榆社刺绣绣品显得情感率真自由,构图简洁丰满,色彩绚丽热烈,图案精美纯朴,造型夸张狂野。榆社刺绣针法多样,大致有“平针绣”、“辫绣(又称锁绣)”、“打籽绣”、“堆绣”、“盘金绣”等。……[详细] |